求全于堂上,求缺于名位 曾国藩担任四川主考,得钱2000多两,立刻寄回家1000两,言明有400两资助亲友。家人来信反对,说曾国藩不顾家里欠债累累,如此无原则资助族人,是沽名钓誉,亦是道德绑架,一旦不给或给少了,就会将家人陷于小气的不义之地。 曾国藩想不到舍财助人,惹出这么大的风波,受到这么大的阻力,连忙回信解释。首先,曾国藩说不清楚家里的欠债情况,也没有耍滑贪名的本意。既然现在家里情况有变,那么总原则是由家人定夺:减半给,或者不给也行。 定调之后,曾国藩接下来认真剥白心迹,分析了资助族人的考虑。一是族人真的穷,于心不忍。比如大舅穷得连房子也没有,不得不“巢穴而居”;村里的叔伯们经常来信向我诉苦哭泣等等。曾国藩说“你们都比我晚生十年,不知道当年这些亲戚和我们一样,还是可以自给自足的,如今境况竟然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命运是就是这样奇妙,贫富并非人所能左右。当年我去北京时,爷爷星冈公从太爷爷竟希公的公产里拿出一部分作为我的路费,其他两房人有意见,爷爷星冈公就说将来国藩有一官半职了,首先就要加倍还这笔钱,这样才堵住了其他人的嘴。我现在是在落实星冈公的诺言啊。二是上天不让人求全,而让人求缺。古人讲究盈虚之理。没有人可以十全十美,这方面盈了,那方面就会虚,所谓此消彼长,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我们家四世同堂,人丁兴旺,官运亨通,经济尚好,必须要散财求缺。所谓“求全于堂上,求缺于名位”。而资助族人就是求缺的最好方式。弟弟们想想,如果上天把好运气都给了其他族人,我们和他们互换了位置,他们要资助我们时,我们是不是感恩戴德;他们没有资助我们时,我们会不会心生嫉妒。因为财富,让别人生出嫉妒之心,可不是什么好事阿。所以,帮人就是帮己。 这种思维和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的“利己”精神异曲同工。稻盛和夫说:人的才华不是自己的,是属于大家的,财富也不仅仅是你自己的,也应该属于全社会的。我们要用自己过人的才华回馈社会,多余的财富反哺社会。 这种处世哲学,《道德经》里讲得很明白:以己余补人之不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