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成大事者,从不信儒家,但都用儒家

 天承办公室 2025-05-03

公元前203年,赵国大将陈余手握二十万雄兵,他的谋士说出一个必胜之策,陈余却说这不够光明磊落

满口仁义道德,背地...

'天下大乱时,明白人都该学会装糊涂。可惜我装了一辈子的清高,到死才想明白这个道理。'

我叫陈余,死在公元前203年的腊月。

那会儿,整个天下都乱成了一锅粥。

项羽刚把秦朝推翻没几年,他自己封了个西楚霸王,把天下分给各路诸侯。

可谁都知道,这不过是暂时的平衡,谁手里的刀快,谁就能当下一个皇帝。

我那时候是赵国的大将,手底下管着二十万大军。

赵国在战国七雄里向来都是数一数二的,可经过秦朝那一场浩劫,元气大伤。

偏偏这时候,刘邦的汉军打过来了。

你说我怎么会输得这么惨?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就因为我把儒家那套仁义道德的教条,看得比二十万人的性命还重要。

资治通鉴:成大事者,从不信儒家,但都用儒家

那是在井陉关,太行山脉最险要的关口。

这地方两边是悬崖峭壁,中间一条路窄得连两辆马车都错不开身。

我和赵王赵歇在这儿布防,本来胜券在握。对面是汉军大将韩信,带着几万人马逼近井陉。

韩信这个人,说起来还真有意思。

他年轻时在淮阴县当过游侠,后来投靠项羽没受重用,又转投刘邦。

刘邦倒是慧眼识珠,一下就把他提拔成了大将。

别看他官职不大,年纪不大,打仗的本事可真不是盖的。

我手下有个谋士叫李左车,那才叫真正的人才。

他来找我商量对策时说:

'将军,您要是按常规打法,怕是要吃大亏。韩信这些人,都是亡命之徒,背井离乡来打仗,他们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但他们有个致命伤,就是补给线太长,光靠抢粮食根本养活不了大军。

您要是给我三万精兵,我敢打包票断了他们后路。您就在关口死守,不用硬拼,饿也能把他们饿死。'

资治通鉴:成大事者,从不信儒家,但都用儒家

当时我听了这话,心里其实动摇了一下。

李左车说得太对了,战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的事,哪有什么公平可讲?可惜啊,我读了一辈子儒家经典,把那套东西当成了圣旨。

你们知道我怎么回答的吗?我说:

'韩信不过是带着几万疲惫的残兵,我们要是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以后还怎么在六国诸侯面前抬头?我们赵国可是仁义之师,得堂堂正正地打败他们!'

现在想来,我那时候简直是被儒家那套东西给洗了脑。

什么仁义之师?夏商周三代哪个不是靠着计谋得天下的?

就连孔子最推崇的周文王,不也是靠计谋才打败了纣王吗?

最可笑的是,韩信派来的间谍把我这番话传回去,说他乐得差点跳起来。

这小子太精明了,他最怕的不是我的二十万大军,而是怕我突然开窍,听了李左车的建议。

那天晚上,韩信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两千精锐骑兵藏在山上。

天还没亮,他就把主力摆在河边,做出一副要决战的样子。

'哈哈哈,韩信这是找死啊!他把后路都堵在河边了!'

现在回想起营地里那些将士的笑声,我就想抽自己耳光。

资治通鉴:成大事者,从不信儒家,但都用儒家

谁能想到,这都是韩信的计谋?他太了解我了,知道我这个自诩'仁义'的将军,一定会按照兵法教条来打仗。

韩信先是故意打得虎头蛇尾,然后丢下军旗,假装溃败往河边逃。我当时得意得要命,立马下令全军出击。

就在这时候,那两千藏在山上的骑兵,突然冲进了我们的大营,把赵国的旗帜换成了汉军的红旗。

这一招真是高到极点了。 我们的士兵都以为主帅被擒,赵王投降了。

顿时间,二十万大军像炸开的蚁穴一样乱成一团。我拼命想稳住阵脚,可为时已晚。

最后我死在泜水边,脑子里还在想:我究竟是输给了韩信的计谋,还是输给了自己的迂腐?

两千多年过去了,我总算想明白了。 在这个你死我活的世界里,装清高的人最容易死。

儒家那套东西,在太平盛世里说说还行,到了战场上就是催命符。就像后来那个叫拿破仑的将军说的:

'上帝永远站在大炮最多的一边!'

记住,在乱世之中,活着的人才有资格谈论道德。

聪明人都该学会在对的时候装糊涂,可惜我装了一辈子的清高,到死才想明白这个道理。

#人生在世,你悟到什么道理#

在这个ai横行的时代,遍地都是劣质文章,我很痛心。

我想在平台允许的条件下,输出优质的内容。如果您觉得我写的还不错,您动动小手,关注我以及点点攒。感谢您的支持!也欢迎您向我提意见,我们评论区见~

愿美好和幸福都流向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