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化羊

 新用户3134eDv6 2025-05-03 发布于陕西

      化羊庙在化羊峪。化羊峪就在我们这里,环山旅游路上。我从它的前面至少能走过八百回,——光是夏天吃过晚饭,去太平河河道吃烧烤耍水乘凉,都有三二十回呢。可是,愣是没进过这个峪口。

     五一放假,一看高速路上堵的那个样子,心就像搁煎水锅里煮了似的。思量一下,心里还有点儿小确幸:多亏没出去添堵。既然不能远行,那就最好短游。我打算来化羊峪走走。“熟悉的地方没风景。”我也不能免俗,眼睛只盯着远处,眼皮底下的好地方居然没有看过。

      我到化羊峪,肯定不是去爬山的,也不是去逛庙的,更不是去逛庙会的。——这里的庙会很大,已经过去了。我去这样的地方,就是想看看碑看看字,咂么咂么那些劝人静心修身的楹联。浮躁浅薄着进来,沉静坦然地出去,淘洗心境,让身体的放松。——我今天就是想去那里找找清静。

       热天出门,得做点儿小准备。我带了热水,洗了几个苹果西红柿;当然,还带了本书。——本打算带《红楼梦》的,或者《人生海海》,《水浒传》的,但是最终还是带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我想着,万一要是有个凉树底下,再有点点儿流水,我就可以拣个净石头上坐着,看看外国小说,那滋味儿也一定是想当美妙的。

      果然是过五一节。车刚出小区,路上的车就烤串似的,路上很挤。我车上环山路,忽然不知道化羊峪具体在哪里了。于是赶忙导航了二公里,右拐就进来了。——这,要是叫我们这里当地的熟人知道了,能给骂晕了:“自家门口的地方,还要麻烦导航,——丢人不?”

      的确有点丢面子。可是,世上这样丢面子的事情,多了。很多人还不都是这样的嘛,眼睛光盯着诗和远方,把鼻子底下的风景没搁在眼里。你看那些堵在高速路上,脸咋放坏了的黑南瓜,他们不是在向往么?远方还没到,诗成了怨骂,塞了满满儿一肚子。

      车右拐,一条不大宽的入村水泥路就把你引着弯弯转转地朝里面上坡。都不用问,化羊庙就直直地正对着你了。最叫我觉得来得好的,是人比较少,就是恰好的样子,所以有一份难得的清静。说心底话,现在见了人都烦,简直很难有个能清静的地方。车很方便停,随便一个树底下,还凉快。

      沿着坡路上行,正对着迎面而来的,路左边是一通石碑,上面隶书竖着刻就几个大字,“陕西省立鄠縣師範學校舊址”(一九三九——一九四九)。上面注释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疯狂进攻我后方。一九三九年陕西省教育厅决定在此成立户县师范,设立中师简师劳美体音师训,培养出了大批革命人才。一九四九年户县解放,学校迁至户县天桥腊家滩原知行农专,后又迁至苍游真花硙(wei)。一九五四年并入西安师范。

      傻眼了吧,这么个隐蔽的地方,居然藏着这么个重要的历史故事。

      碑的背面是学校平面图,底下五排人名。我问了当地很多人,说应该是重修化羊庙的捐助者。我想,也可能是吧,因为碑是一九九零年立的。

      师范学校迁走后,这里后来又成了太平农中。一九五八年,响应党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这里曾经开办“太平农中”,招收二百五十名学生,在保证完成普通中学计划的基础上,主修农艺计划水电畜牧等四门农业课程,学制三年。为当地输送了大量社会建设人才。

     化羊庙,又称东岳庙、天齐庙、羊峪庙、化羊宫、东岳行祠等。“五岳庙”几个字,是集王羲之的书法,黑底金黄字体,很有书圣范儿。

      今天来,果然是有很大的意外收获。化羊庙是西安地区唯一一座元代建筑,元代建筑风格特别典型,非常具有历史,艺术,建筑和文化价值。

      化羊庙献殿凡五间六楹,进深6.30米,面宽17.10米,建筑面积107.73平方米。单檐式庑(wu)殿顶,捏花琉璃脊,青布瓦屋面,檐下施平身出两跳五踩斗拱,殿内梁架采用明栿(fu)做法,彻上明造,通檐设四椽栿,梁栿多使用自然弯曲圆木,梁栿两端支点使用驼峰(柁墩)及捧节令拱,平梁中间立蜀柱,上面安置丁华抹颜拱承托脊榑(bo),两侧施叉手固定,榑枋之间施以襻(pan)间斗拱,梁架遍施彩画,明间设四扇格扇门,次、稍间都辟格扇窗,外檐各柱都有明显的“侧脚”“生起”。

      也是卯榫结构,但很粗大,而且镂空夸张,几乎能轻松钻过一个壮汉。这与我此前去过的岐山县五丈原庙宇构造风格很有不同。无论是梁和脊,都是合抱还粗的滚圆木,岁月在上面留下了斑驳颜色,但是没有一点剥蚀,依旧那么势大力沉,稳重泰然。

       庙内现存有:明景泰三年(1452年)“重修古迹东岳庙记”碑一通。嘉靖十一年(1532年)“化羊峪补修东岳庙记”碑一通。“明永寿五谒”诗碣一方。

      这里的文化底蕴之所以能如此深厚,是因为这里出了个宋朝第一个状元。杨砺(li)(930—999),初名砺,字汝砺,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庚申科状元,也是关中第一状元。

      因为人不多,里面很清静。高大的树木底下,凉荫很大。而且,有石凳石凳,刚好可以坐下来歇息。究竟是峪口嘛,山风凉凉的,吹得人有点微醉。东边临河,墙外就是峪口下来的河道。久旱无雨,河道里的水也细瘦成了毛线线儿似的。

      近午的时候,人多了。有才上来的,多想进山。也有早进去的,折返下来了。但是,院子里也就那么五七八个人,很是疏朗。我坐在那里,在一片清静凉爽里,把《包法利夫人》读了八十页。水没断,读者饿了。问了一下跟前的人,说底下村子没有农家乐。我实在舍不得这份静幽,本打算吃点饭,再在这里看书到天快黑的时候,凉快了回家的。无奈,扛不住肚子饿,只好恋恋不舍地回了。不过,心思一直还留在那里着呢。

       ——待在这样的地方,感觉自己一下子成了小学生。

(作者简介:陈启,“南山白丁”。陕西西安人,写作爱好者。2008年歌曲《因为有你,因为有我》(词,曲)发表于《中国音乐报》。散文《吃麦饭》入编2019年中考冲刺卷陕西专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