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鸟过冬-李娟

 老友mk09qda3vs 2025-05-03 发布于天津
图片
我妈又招了两个徒弟后,杂货店那边住不下了,便在村里租了两间空房子当宿舍。我妈看房子挺大,便养了一大群宝贝圈在紧邻卧室的煤房里。共有八只野鸽子、十几只呱啦鸡、两只兔子、两只公鸡。这下可好,打开门一走进房子,满眼的翅膀,翻云腾雾,昏天黑地。本来呱啦鸡是很静的,鸽子也比较能沉得住气,就是那两只公鸡可恶,一有点儿动静便大惊小怪地上蹿下跳,伸直脖子干号,撕心裂肺。于是便把鸽子惊动了起来,一个个没命地扑腾着翅膀到处钻窜,也不问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就立刻积极响应,全体出动,声势浩大。这时呱啦鸡们想保持沉默也不可能了,一个个惊乍得好像真的发生了什么事一样。其实,我只不过推门看了一眼。

更可恨的是,那个房间既然是煤房,自然堆着煤了,足足七八吨呢。被这么一折腾,乌烟瘴气,沸沸扬扬。不管是谁,只要看见他满头羽毛、一脸煤灰的话,不用说,肯定是刚从我家煤房出来。

最倒霉的还是要数我们那两只雪白可爱的兔子了,不到几天,鼻子眼睛就分不清了。

后来春天化雪的时候,不知道是谁进了煤房门没关严,有几只鸽子和呱啦鸡便从那方黑暗狭小的空间进入到了一个明亮广阔的天地——我们三个女孩子睡觉吃饭的房间。这下可麻烦大了。这个房间其实是原房主的仓库,至今还堆着几十袋麦子,横七竖八摞着一堆条凳、破窗框和五六张床、几十个花盆,另外还有火墙、炉子、砖摞、柴禾垛……可谓地形复杂。要在这样的房间里收拾这帮入侵者还真不容易。但又不能听之任之,因为这帮家伙太不自觉了,总是喜欢在我们床上、桌子上、灶台上,甚至是锅盖上处处留下一堆堆不好的东西。害得我们不得不到处铺上报纸,白天把被褥卷起来,只剩下光床板。这倒也罢了,半夜里若公鸡里的哪一位高兴起来,一定会高展歌喉,直到天明,大方地请你当免费听众。说真的,要是它们唱得好听一点,我们啥话不说,还能忍受。可三更半夜的,是人的神经最脆弱敏感的时候啊……然而又能拿它们怎么样呢?房子黑咕隆咚,温度在零下。并且三个人里,除了我好像都挺害怕这些小鸟似的。的确,它们东扑西跌,不要命似的凶狠挣扎的劲头真的怪吓人的。而一旦抓到手,其软乎乎的、颤抖的、滚烫的身体更是令人恶心。于是便出现了这种情况——我说:“小华!快!就在你床头上!在你枕头边!快!抓住它!”这个女孩子听到后,立刻敏捷地,一下子——把被子“呼”地拉上去,牢牢实实笼住自己的脑袋,半天不敢动弹……于是乎,全都得靠我了。我不停地操起家伙下床教训它们。最后实在不耐烦了,就把灯线拉绳接得长长的,横贯整个房子,一端系在我的床头。一有动静便伸手“啪”地拉一下,顿时满室生辉,倒也能把这群家伙镇住一会儿。不过,也只是一会儿,等你刚睡着,又……就这样,一个晚上不停地拉灯、熄灯,机械性地,黑暗中气鼓鼓地瞪着眼,简直快要崩溃了。唯一清醒的意识是,叫得正欢的声音中,“咕咕咕”的是鸽子,“呱嗒呱嗒”的是呱啦鸡,“蝈─喔─蝈─喔─”——不用说,是隔壁煤房那边遥相呼应的公鸡。

这群少爷们,被它们折腾成这样了,还得好吃好喝地照应着。每天离开房间前得把水啊食盆啊放在窗台下显眼的地方,怕它们找不到饿着了。真是让人咬牙切齿。

鸟晚上闹了,白天不知道会不会补眠,可我们却没那个福气。一整天昏昏沉沉的,干起活来颠三倒四,甚至那一段时间老冒痘痘,也怀疑是睡眠不好,内分泌紊乱的原因。

房子是以前的老建筑,特高,没有天花板。这群小家伙们想上大梁就上大梁,想停在柱子上就停在柱子上,反正都是些你够不着的地方。你赶它轰它,无非是把它弄到相对更加安全的位置。而三番五次的大扫荡,似乎也只能让它们实践出更丰富的战斗经验,越发难对付起来。难道真的就没办法收拾它们了吗?

我妈说:“嘿,看我的——”

那时雪化干净了,冬天已经完全过去,天气渐渐热了起来。我妈跑出去把蒙在窗户上用以保温的塑料布全部撕开,把钉死了一整个冬天的窗子全都大打开来。于是不到一会儿,屋里的鸟儿便飞得一只也不见了。我瞠目结舌:“这下……又该咋办?”

“还咋办?不是没了吗?”

——何止没了?简直是永远地没了!可怜我们几个辛辛苦苦喂了一个冬天,忍受了一个冬天!我妈还得意地在那儿直笑,好像天下最笨的人应该是我们。

不过回头一想,让那些鸟儿们在最寒冷的日子里得到温暖,在温暖的日子里得到自由,也是蛮不错的。只不过我妈她老人家天天在杂货店那边安安静静、高枕无忧地过夜,哪里能体会其他人的不幸。
图片

赏析

《和鸟过冬》是李娟创作的一篇充满生活情趣与人文关怀的散文,通过描写与鸟类共度寒冬的经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温暖画面。

李娟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母亲收养野鸽子、呱啦鸡、兔子等小动物的趣事。在寒冷的冬日,这些动物被安置在煤房,却因公鸡的惊扰和房间的狭小,引发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混乱:鸽子扑腾、呱啦鸡受惊、兔子沾满煤灰,甚至闯入人类的生活空间,在床上、灶台上留下“痕迹”。这种“鸡飞狗跳”的场景,既展现了游牧民族生活的粗粝与真实,也透露出一种别样的生机。

文中对动物习性的描写尤为生动。例如,鸽子“没命地扑腾翅膀”,呱啦鸡“惊乍得好像真的发生了什么事”,公鸡“撕心裂肺”的干号,以及兔子在煤灰中“鼻子眼睛分不清”的狼狈模样,都让人忍俊不禁。而李娟一家对这些动物的包容与照料——每天为它们准备食物和水,甚至忍受它们在屋内“捣乱”——则体现了人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最令人动容的是结尾的转折。当春天来临,母亲打开窗户,鸟儿们飞向自由,李娟一家虽感失落,却也欣慰于这些生命在最寒冷的日子里得到了温暖。这种“给予自由”的豁达,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暗含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李娟用平实的语言,将这一过程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在艰苦的环境中,人与动物相互依偎,共同抵御严寒,最终又各自回归自然,这种“共生”的关系,正是游牧民族智慧的体现。

从艺术特色来看,《和鸟过冬》延续了李娟一贯的写作风格——以小见大,以琐碎的日常细节折射出生命的韧性与美好。她的文字质朴而富有诗意,既不刻意煽情,也不回避生活的艰辛,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例如,她对煤房环境的描写:“房子黑咕隆咚,温度在零下”,短短一句话,便勾勒出冬日的严酷,而动物们的喧闹与人类的包容,又为这份严酷增添了一抹暖色。

此外,李娟对动物心理的揣摩也颇具趣味。她将公鸡的啼鸣形容为“大方地请你当免费听众”,既幽默又贴切,让人感受到她对生命的细致观察与平等态度。这种态度,使得《和鸟过冬》不仅仅是一篇记录生活的散文,更是一曲对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