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m彩虹之约h 2025-05-03

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发起、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

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

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等非政府组织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力组织,参与世界遗产的甄选、管理与保护工作。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遗产总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行列以来,截至2023年9月,中国已有57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9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具体名单如下。

图片

图片

长城是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7世纪中国在国家北部持续修建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东起辽宁虎山,墙体西达甘肃玉门关,总长度约2万多千米,由墙体、界壕/壕堑、单体建筑(敌台、马面、烽火台)、关堡及相关遗存等构成。玉门关以西,由烽火台构成的多条烽燧线一直延伸至新疆西部。

长城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相互碰撞与交流,是中国古代中国远大的政治战略思想、强大的国防军事力量的重要物证,是中国古代高超的军事建筑建造技术和建筑艺术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保卫国家安全、促进民族融合的无以伦比的象征意义。

图片

图片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的龙骨山,地处华北平原和燕山山脉的接壤处。北京周口店充足的水源和天然洞穴,为远古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遗产构成由 23 处遗址地点组成。其中发现有生活在70万-20万年前的直立人、20万-1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以及3万年前左右的晚期智人化石,同时还发现数百种动物化石、近十万件石制工具和丰富的人类用火遗迹。

周口店遗址是世界范围内更新世古人类遗址中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和最有科研价值的遗址之一,遗址的考古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中。

图片
图片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拔起于鲁中南群山之中,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

泰山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国学者和艺术家研究创作的精神源泉。早在新石器时代,泰山就被人们当作重要的山岳崇拜对象,一直持续到现在。这里是中国古代帝王封禅的重要基地,许多著名的君主都曾在此举行盛大的封禅祭祀仪式,祈福国泰民安。山中保存着1800余处碑碣石刻、22座庙宇建筑,这些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图片
图片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始建于公元366年,连续建造一千多年,经历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等朝代,至元代才停止开窟。现存洞窟735个,分布在1700多米长的崖壁上,共南北两区。南区是开窟的施主及其眷属供佛和礼佛的殿堂,有洞窟492个  壁画4.5万平方米,窟内显著位置安置彩塑,其余四壁、佛龛、窟顶和甬道均绘制壁画。北区是僧侣修行、生活和瘗埋的场所。经考古发掘,共清理出洞窟243个,窟内无壁画和彩塑,有土炕或土灶、烟道遗迹及重要文物。窟前有舍利塔群和寺庙。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出土了5-11世纪初的经卷、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图片
图片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封建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以东3.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经过40多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目前已在秦始皇陵陵区发现大小形状不同、内涵各具特色的陪葬坑、陪葬墓等600余处,出土了包括秦兵马俑在内的珍贵文物5万余件。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众多陪葬坑中尤为著名的一处。此外,秦始皇陵园内出土的铜车马、青铜水禽、石铠甲、百戏俑等文物,为研究秦代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等提供了实物材料,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还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这些珍贵的秦代文物一同构成了体量巨大、类型繁多、资源实体疏密度优良且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

图片
图片

北京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的最高典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它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制文化和宫廷文化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见证;它传承和凝练了轴线布局、中心对称、前朝后寝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宫城建设的传统;它的宫殿建筑技术与艺术对清朝300年间的中国官式建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的宗教建筑见证了14世纪之后满、汉、蒙、藏等民族在建筑艺术上的融汇与交流;它所拥有的上百万件的珍贵皇家藏品、皇家生活用具,以及大量古代工程技术的文字、图纸、烫样等材料,见证了中国明清时期的宫廷文化和典章制度。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北京故宫的皇宫建筑,是清王朝在中国东北地区创立和发展的见证,后来成为北京故宫的附属皇宫建筑。沈阳故宫以满族独特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为依据的建筑布局,在世界宫殿建筑中独树一帜。

图片
图片

黄山以花岗岩峰林地貌为特征,拥有复杂的地质历史,集独特的自然美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为一体,以“震旦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

黄山以其生长在花岗岩石上的奇松和浮现在云海中的怪石而著称,是中国最知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自唐朝以来就在中国的文化、文学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展现了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对很多珍稀物种或某些濒危物种来说,黄山还是它们的栖息地。

图片
图片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 649年),宋、元时期均有建设。明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为了加强皇权在武当山敕建宫观殿堂,兴建了以金顶为核心的大批道教宫、观、祠、庙,确定了武当山的建筑群格局,形成9 宫、9 观、36 庵堂、72岩庙的古建筑群体系,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古建筑49处。

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在明代逐渐形成规模,并成为明代最大的皇家宫观建筑群,代表了中国明代道教建筑和艺术的最高水平。

图片
图片

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由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三部分组成。布达拉宫位于山岩之上,按佛教坛城布局设计建造,总面积13802平方米,宫殿高115.703米。大昭寺总面积为133公顷,包括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和老城区。罗布林卡由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旦明久颇章等几组宫殿建筑组成,占地面积约为36公顷。

布达拉宫是西藏地区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式建筑群,集中体现了藏民族传统的土、石、木结构和碉楼形式。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的宏大规模和艺术价值,代表了西藏建筑的最高成就,是政教合一建筑的杰出典范,也是现代世界此类建筑的唯一现存例证。大昭寺内主供文成公主带来的12岁等身释迦牟尼如意像,对于传播弘扬佛教、促进佛教在西藏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罗布林卡与宗教和政治事务紧密关联,一直用于禅修和签署政治协议的场所。罗布林卡集中体现了藏民族园林、建筑、绘画、雕塑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也体现着汉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鲜明影响,是西藏最具有特色的集园林与官殿建筑为一体的别墅式园林,是西藏规模最大、营造最精美的园林,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及园林遗产。

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建筑群通过其位置、布局和建筑形式完美表现了西藏政教合一统治下的行政、宗教和象征性功能。三处遗产地建筑的精美和独创性,丰富的建筑装饰及其与周边独特景观的和谐统一,都是其突出普遍价值的完美体现。

图片
图片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竣工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宫苑和皇家寺庙建筑群。避暑山庄作为清代鼎盛时期帝王避暑的夏宫,占地564公顷,由宫殿区和苑景区组成。环列在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山麓的12座皇家寺庙群,占地47.2公顷,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

避暑山庄结合自然山水营造的景观是中国自然山水宫苑的杰出代表;周围寺庙的建筑形式融汇了汉、蒙、藏等多种建筑形式,代表了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成就。其人文景观与承德独特的丹霞地貌等自然环境完美结合,自然和谐的规划布局是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成功实践;其高超的造园艺术曾经影响欧洲,在18世纪世界景观设计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建筑艺术体现了中国大一统的传统礼制思想,表达了中国18-19世纪的审美趣味,融合了中国文化的佛教宇宙观。

图片
图片

孔子是公元前6至5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墓地和府邸位于山东省的曲阜。孔庙是公元前478年为纪念孔子而兴建的,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发展成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孔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子的坟墓,而且他的后裔中,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当初的孔府如今已经扩建成一个庞大显赫的府邸,整个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

孔庙、孔林、孔府不仅是东方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而且还承载了深刻的历史内涵,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与传承对全球文明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启迪作用。因为与孔子的特殊关系,这组纪念性建筑成为2000多年来历代帝王尊孔崇儒的结果,是中国儒家建筑与艺术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图片
图片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北邻长江,东濒鄱阳湖。

庐山是中国山水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国书院教育的典范和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焦点,并一度成为南方文化活动的中心。庐山历史上发生的重大文化演变、政治事件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庐山具有价值突出的地质构造,动植物资源丰富,它们造就了“雄、奇、险、秀”为主要特征的自然美景,并与内涵丰富的历史遗迹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从历史、艺术、科学、审美等角度来看,均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庐山融文化与自然于一体、集中体现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生活。

图片
图片

峨眉山(包括乐山大佛)景区处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以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佛教文化完美结合而驰名,自古以来享有“峨眉天下秀”的赞誉。

早在公元1世纪,峨眉山就已出现佛教寺院,之后随着四周其他寺庙的建立,该地成为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许多世纪以来,文化财富大量积淀,最著名的要数乐山大佛。乐山大佛是8世纪时人们在一座山岩上雕凿出来的,仿佛俯瞰着三江交汇之所。佛像身高71米,堪称世界之最。峨眉山还以物种繁多、种类丰富的植物闻名天下,从亚热带植物到亚高山针叶林可谓应有尽有,有些树木树龄已逾千年。

图片

图片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整个保护区包括“一城两寺”,即平遥古城以及位于城郊的镇国寺和双林寺。平遥古城城墙以里面积为2.25平方千米,城内分布着4条大街、8条小街及72条小巷。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经济、社会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图片
图片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吴王苑囿,公元4世纪出现私家园林,18世纪达到鼎盛。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仍有50余处,其中9处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建造于11-19世纪的9处古典园林完美地诠释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隐逸文化、美学思想与城市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代造园者在有限的空间里,因地制宜、模拟自然,运用高超的叠山理水、花木栽植、建筑配置等造园手法,组建成丰富多彩、小中见大的空间布局,创造出大量精致典雅、诗情画意的中国写意山水园林景观艺术奇迹,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苏州古典园林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独特设计理念深刻影响着东西方园林艺术体系的发展;园林内丰富的各式建筑、假山石峰书法作品以及各种类型的家具陈设、装饰艺术品等,系统地展示了古代中国江南地区高超的艺术成就,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内涵。

图片
图片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境内海拔2400米的丽江坝子中,建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迄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古城由大研古城(含黑龙潭)、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三部分组成,总面积为743.5公顷。

丽江古城依山傍水而建,古城周围群山环抱,坝子北部的玉龙雪山终年积雪,气势雄浑,坝子内河流、泉、潭形成丰富的水系。鲜活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协调的建筑群体,亲切宜人的居住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集中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城镇建设中人类的创造精神,是人居环境的典范。

图片
图片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始建于1750年,是以万寿山、昆明湖及诸多宫苑建筑为主体的大型皇家园林,属清代“三山五园”之一(即“清漪园”)。园内总面积约300.8公顷,现存各式宫殿、园林古建筑面积约7公顷,园藏文物4万余件,古树名木2000余株。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也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性人文景观之一。它以卓越的规划和精美的建筑完美诠释了古代中国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以及工艺造诣,显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宫廷对居住、游览、治国、修心等生活环境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颐和园是中国几千年南北各地园林景观艺术融会贯通的集成大作,对东方园林艺术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图片
图片

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原占地达273公顷,现天坛公园的管理面积亦达201公顷。除祈年殿、圜丘等古建筑外,还有长廊、七星石、古柏林等景观。

天坛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天地坛”,是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坛,此处就专为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并改名为“天坛”。天坛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天坛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园林景观设计的实物,是中国祭祀建筑杰出的范例,极具科学价值。天坛成功地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片
图片

大足石刻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等“五山”石窟为代表,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它始建于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兴盛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余绪延至明、清,有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

大足石刻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以集释(佛教)、道(道教)、儒(儒教)“三教”为一体,世所罕见;以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从唐末至宋代中国石窟艺术的风格以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图片
图片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与江西省的交界处,形成了北部长江下游支流与南部福建省闽江流域之间的分水岭;是中国东南部最高山脉,被称为“华东屋脊”;拥有110多座超过1000米的山峰(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该遗产由四个保护区组成: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九曲溪生态保护区、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即自然与文化景观保护区)和古汉城遗址保护区。

武夷山拥有多样性基本完整的林带,是中国亚热带森林和中国南部雨林多样性面积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例证;并且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巨大的重要性。该地区拥有不少于35处北宋至清朝时期(10—19世纪)的古代儒家书院,为朱子理学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环境。此外,该地区还拥有大量的坟墓遗址、摩崖石刻和存放着可追溯到商朝的木制船棺的岩穴,60多处道观和寺院遗迹,以及汉朝统治者于公元1世纪建立的行政首府,均极具考古价值。

图片
图片

西递、宏村分别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东南部和北部,分别始建于1047年和1131年。

西递、宏村是以商业经济为基础,以家族为单位,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古村落。在村落的整体布局、山水田园景观、建筑形式、用材、装饰、施工工艺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了14至20世纪时期徽州乡村的真实风貌。在深厚的古徽州传统文化影响下,由在外做官或经商的成功者回乡逐步建设、发展成型的传统乡村典范。其村落布局体现了天地共生、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想追求;建筑色彩朴素淡雅,山墙造型别具一格,装饰雕刻精致优美,室内陈设古朴雅致,展现了徽州建筑典雅精美的独特艺术风格;宗法制度管理森严,民俗民风敦厚淳朴,反映了古代社会士族阶层尊儒重教的文化思想。

图片
图片

明清皇家陵寝是指建于中国明清时期的皇家陵寝建筑群,是大型建筑群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创造性杰作,是14-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古代王朝(明、清)文化和建筑传统的独特见证。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他将地上的封土堆由以前的覆斗式方形改为圆形或长圆形,又取消寝宫,并扩大了祭殿建筑。清代沿袭明代制度,更加注重陵园与周围山川形胜的结合,在典礼规制上更加完备。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集大成者,阐释了封建国家晚期持续500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图片
图片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始建于北魏(493年)。现有洞窟2300余个,碑刻题记2800块,佛塔60余座,造像近11万尊。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316—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而作为北魏后期和唐前期的国都,洛阳的佛教窟龛造像样式,堪称皇家石窟寺艺术的典范,成为当时各地艺术家竞相效仿的楷模。其“中原风格”和“大唐风范”两种造型艺术风采,影响波及全国,甚至远传域外,对中国和亚洲地区造型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
图片

青城山—都江堰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岷江之上。都江堰灌溉系统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至今控制着岷江的水流,灌溉着成都平原肥沃的农田。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以众多古建筑而著称。

都江堰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持续发挥着作用。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人类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典范。青城山则以其深厚的道教文化展现出中国本土宗教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

图片
图片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千米的武周山南麓,东西绵延约1千米。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460—525年),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1000余尊。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图片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十二座王陵、二十六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一号陪冢。高句丽政权建于公元前37年,定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市区内),公元427年再次迁都平壤(今朝鲜平壤),公元668年高句丽灭亡。

古代高句丽王城和王陵是已经消失的高句丽文明的特殊见证,国内城和丸都山城所代表的都城建筑体系影响到以后高句丽政权的都城建设,高句丽墓葬也为石造墓和封土墓的演化提供了杰出的范例。高句丽王城体现了人类创造力和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

图片
图片

澳门历史城区核心区由8个广场空间、22处被评定的历史建筑以及连接各广场空间及历史建筑的街道所组成,展现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结构、空间布局和街道风貌。

澳门历史城区保存了澳门400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它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并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和远东地区传播的重要历史见证,更是400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的结晶。“澳门历史城区”仍是一个活的城区,依然保持及延续了大部分原有面貌和功能,当中既有见证着城区发展演变的特色城市肌理,也有体现中西文化共融以及人工环境与自然相结合而形成的街道风貌,同时本地独特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亦因城区而得以保存及延续,生生不息。

图片
图片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的洹河两岸,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殷墟遗址规模宏大,现存有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后冈遗址、洹北商城遗址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祭祀坑、甲骨窖穴、手工业作坊遗址等,出土了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数以万计的精美文物。

殷墟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乃至中国考古学摇篮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播而久远,在历史、科学、艺术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图片
图片

开平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邻香港、澳门,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75万,遍布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故有“海内海外两开平”之说。开平市共有碉楼1833座,分布在全市的18个镇(办事处)。开平碉楼与村落共包括4个遗产片区:赤坎镇三门里迎龙楼、塘口镇自力村村落与方氏灯楼、百合镇马降龙村落、蚬冈镇锦江里村落。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对中国和西方建筑风格的大胆融合,是对当地传统碉楼建筑的传承和发展,其保存完整(因其作为防御性住所的使用期限较短,随之被遗弃)并与周边农业景观和谐一致,因而具备了突出普遍价值。

图片
图片

福建土楼建于15至20世纪期间,位于台湾海峡内陆地区福建省西南部,分布在120多公里范围内,共包含46栋建筑物。这些建造在稻田、茶叶和烟草田间的土楼为土质建筑。土楼通常为多层,建筑内沿为圆形或方形,每座土楼可供800人居住。土楼最初是为防御目的而建造,围绕中央的开放式庭院,只有一个入口,一楼以上方有对外侧的窗户。作为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 土楼实际上成为了村寨,常常被称为“家族的小王国”或“繁华的小城市”。土楼的外墙高大坚实、屋顶覆以瓦片,形成宽阔的屋檐。最精致的建筑可以追溯到17和18世纪。建筑内部纵向区分不同家庭,每户每层拥有两到三个房间。与其朴实的外墙相反,土楼内部是为舒适性而建造的,并具有极高的装饰性。土楼以其建筑传统和功能作为典型范例被列入,它体现了一种特定类型的公共生活和防御组织,并且体现了人类居住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图片
图片

五台山包括台怀核心区和佛光寺核心区。台怀核心区由台怀镇寺庙群及五个台顶构成。

五台山拥有独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质构造、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遗迹、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缘地貌。自唐代以来七个朝代保存下来的以佛光寺东大殿为代表的寺庙建筑群,反映了自唐代以来中国各个时期佛教建筑艺术和技术特点,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艺术和技术的活标本。

图片
图片

嵩山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境内,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遗产区面积825公顷,缓冲区面积3438.1公顷,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该组建筑群包括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处11项历史建筑。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上下2000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这些建筑物历经九个朝代修建而成,它们不仅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天地之中”的概念,还体现了嵩山作为虔诚的宗教中心的力量。“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是古代建筑中用于祭祀、科学、技术及教育活动的最佳典范之一。

图片
图片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以人工建筑的两堤三岛为主,形成于9-12世纪间的多次疏浚工程。

自南宋起,西湖十景就被认定为理想的经典景观,它们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西湖景观是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正如唐宋两代的文学家和学者所描绘的那样,西湖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理想。西湖景观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设计影响深远,不少地方以湖、堤造型,摹习西湖的和谐之美。西湖的核心要素至今仍然能够激发人们“寄情山水”的情怀。从杭州城望西湖,这座巨大的景观园林具有清晰的视觉边界,一直延伸至周围环山之脊。

图片
图片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和多伦县,北依龙岗,南临滦河,面积约250平方千米。元上都遗址由城址(含宫城、皇城、外城)以及城垣外的关厢和城市防洪渠组成,包括城墙、城门、道路、护城河、防洪渠遗迹,以及宫殿、寺庙、民居、仓库等各类建筑基址和墓葬群等。

它完整呈现了元代“夏都”的整体格局与营造特色,是中国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独特、保存最完好的遗址。它印证、记载和见证了13—14世纪,强悍、骁勇、快速的游牧民族对文化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地区从军事征服到文化吸纳和皈依的过程;以及在这一大背景下,游牧民族出于传统、情感、习俗和上层统治集团政治的需要,对自身文明信念坚持和对故乡的维系。由此产生的游牧与农耕两种文化高度兼容并蓄的“二元”城市模式,成为人类文明过程中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也是一种特殊政体与社会架构兴起与覆灭全过程的唯一完整见证。

图片
图片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位于中国云南省南部,壮美的梯田广泛分布在哀牢山区、红河南岸,面积16603公顷。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四县。连绵不断的层层梯田从山脚延伸至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级数最多可达3700多级。在过去的 1300 多年间,哈尼族人民发明了复杂的沟渠系统,将山上的水从草木丛生的山顶引至各级梯田。他们还创造出一个完整的农作体系,包含水牛、鸭、鱼类等,并且支持了当地主要谷物——红米的生产。遗产区内有哈尼族、彝族等七个世居民族和谐相处。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系统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

图片
图片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线路跨度近5000千米,沿线包括中心城镇遗迹、商贸聚落遗迹、交通及防御遗迹、宗教遗迹和关联遗迹5类代表遗迹,共计33处,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遗址和古建筑(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张骞墓、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克孜尔尕哈峰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北庭故城遗址),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各有8处和3处遗迹。

从西边的龟兹(今库车县)到东边的洛阳,分布着一系列的佛塔和巨大而复杂的石窟寺,记录了佛教从印度途经喀喇昆仑地区向东传播,以及在吸收了本土思想后佛塔在建筑设计上的演化过程。其他宗教建筑反映了沿着廊道许多宗教(以及许多少数族裔)的共存状态。大规模的商贸活动哺育了大型、繁华、兴旺的城镇,反映了定居社会和游牧社会之间以多种方式进行的交流。除了货物和人员的输送外,丝绸之路还是思想、信仰和技术创新的交流通道,比如与农业和城镇规划相关的知识,改变了城市空间和人们生活的许多基本方面。

图片
图片

大运河世界遗产分布在8个省(直辖市)27个城市,由31处独立的遗产区构成(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回洛仓遗址、通济渠郑州段、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通济渠商丘夏邑段、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黎阳仓遗址、清口枢纽、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淮扬运河扬州段、江南运河常州城区段、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 江南运河苏州段、江南运河嘉兴—杭州段、江南运河南浔段、浙东运河杭州萧山—绍兴段、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浙东运河宁波段、宁波三江口、 通惠河北京旧城段、通惠河通州段、北南运河天津三岔口段、南运河沧州—衡水—德州段、会通河临清段、会通河阳谷段、南旺枢纽、会通河微山段、中河台儿庄段、中河宿迁段)。大运河世界遗产包括中国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这些遗产根据地理分布情况,分别位于31个遗产区内。这些遗产展示了历史的发展、河道航行景观、水管理技术设施,以及与运河相关的城市景观、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

经过历朝历代的建造和维护,大运河成为古代中国交通线路的关键枢纽,为百姓生存提供粮食物资、为领土的统一管辖、军队的运输和经济、文化交流创造条件。大运河直到今天仍是重要的内陆交通运输方式,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片
图片

      土司遗址位于中国西南山区,包括一系列部落领地。“土司遗址”反映了13至20世纪初期古代中国在西南群山密布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推行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遗存曾是中央委任、世袭管理当地族群的首领“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其中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贵州遵义海龙屯是相对集中于湘鄂黔交界山区的代表性土司遗址,在选址特征、整体布局、功能类型、建筑形式、材料和工艺等方面既展现出当地民族鲜明的文化特色,又在此基础上表现出尤为显著的土司统治权力象征、民族文化交流和国家认同等土司遗址特有的共性特征,是该历史时期土司制度管理智慧的代表性物证。“土司遗址”系列遗产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山地多民族聚居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这一管理智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国家的长期统一,并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

图片
图片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龙州县、江州区及扶绥县境内,由岩画密集分布的、最具代表性的3 个文化景观区域组成,包含38 个岩画点(共107 处岩画,3816 个图像),岩画所在的山体和对面的台地,以及约105 公里左江、明江河段,面积总计6112 公顷。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展示出独特的景观和岩石艺术,生动地表现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后2世纪期间,当地古骆越人在左江沿岸一带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这是目前对该传统的唯一见证。左江花山岩画中的铜鼓及相关元素与当地铜鼓文化直接相关,见证了该区域广泛兴盛的文化特色。

图片
图片

鼓浪屿岛位于九龙江出海口,与厦门市区隔着600余米宽的鹭江海峡遥遥相望。随着1843 年厦门开埠和1903年鼓浪屿国际社区的确立,这个位于中国南部海疆的岛突变为一扇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该遗产反映了一个复合的现代社区,这个社区由具有多样化的本土和国际建筑风格的931组历史建筑、自然景观、历史道路、历史花园等构成。 通过本土居民、还乡华侨和外来多国侨民的共同营建,鼓浪屿发展成为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和近现代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它成为活跃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海外华人、各界精英的理想居所,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这一地区体现现代人居环境理念的独特范例。 鼓浪屿作为文化融合的独特例证,是多年来文化交流的产物,清晰地反映了几十年间不断融合多元文化元素所形成的有机城市结构。其中,诞生于鼓浪屿的一种新建筑运动——厦门装饰风格,是多种风格影响和融合最为独特的见证。

图片
图片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的良渚古城遗址(约公元前3300-2300年)向人们展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个以稻作农业为支撑、具有统一信仰的早期区域性国家。该遗址由4个部分组成:瑶山遗址区、谷口高坝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和城址区。通过大型土质建筑、城市规划、水利系统以及不同墓葬形式所体现的社会等级制度,这些遗址成为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并以其时间早、成就高、内容丰富而展现出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良渚遗址自发现八十多年来,不断取得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的重大成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良渚遗址学术研究国际参与的不断加强和良渚文明国际表达的持续丰富,“良渚声音”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传播和扩大,良渚遗址作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其突出普遍价值逐步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普遍认可,国际主流学术界已逐渐接受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观点,这也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对中华文明的重大意义和突出贡献。

图片
图片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以一种杰出的方式整合了生产、运输和销售的空间结构及关键的制度、社会和文化因素,正是这些因素促进了泉州的惊人崛起和作为 10-14世纪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海上枢纽的繁荣。宋元时期泉州的海洋贸易体系以位于江海交接处的城市为运行中枢,东南面的辽阔海域是其对外联系门户、西北面的广袤山区是其产业基地,水陆复合的运输网络连接其间。遗产组成部分包括行政建筑遗址、宗教建筑和雕像、文化纪念地史迹、窑址和冶铁遗址、以及由桥、码头和航标塔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反映了宋元泉州的海洋区域、社会文化结构和贸易结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上贸易中心通过系列遗产组成部分,突出地展现了高度整合的区域结构和关键性的行政、交通、生产、交易和社会文化因素——正是这些使得泉州在10-14世纪亚洲海洋贸易高度繁荣的时期发展成为世界级的贸易中心和重要商业枢纽。该遗产表明了泉州在东亚和东南亚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的伟大贡献。

文章内容主要来自于国家文物局官网——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部分图片来自于百度,具体来源未知,本文只做分享和本人整理收藏,不做商用,若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