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国代表团向日本求购机器人,却没想到对方满是轻蔑道“我们不卖给中国人,未来15年我们都不打算和中国合作!”这番话的一经说出,瞬间让所有人感到很是不满,但让日本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是,15年后,中国不但不再需要向他们求购,他们反倒要上门求着要我们和他们合作,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1979年夏天的东京,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傲慢。在首届国际人工智能研讨会现场,一位日本企业技术部长面对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所长蒋新松的合作请求,冷冷地抛出了一句让在场所有中国人脸色骤变的话:"15年内我们不与中国进行机器人方面的合作。就算把机器人卖给你们,你们也不会用!" 这句话如同一把利剑,深深刺入蒋新松的心。他暗自立下誓言:一定要为祖国造出自己的机器人,一雪国耻! 其实早在1958年,当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unimate在美国诞生后,蒋新松就已经意识到机器人技术的重要性。然而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中国的基础工业底子薄,科研经费捉襟见肘。蒋新松与吴继显、谈大龙三位科学家手捧《关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汇报材料,四处游说,却屡屡碰壁。 "机器人是什么?" "机器人变成人了,那还了得!" "机器人还没搞明白,就要造出来,痴人说梦!" 面对这些质疑,三位科学家忧心忡忡,中国再不出手就晚了。直到1977年,在屠善澄、杨嘉墀、王大珩、宋健等国内自动化领域顶级科学家的支持下,研制机器人项目才被正式列入1978-1985年自动化科学发展规划。 就这样,在那个被日本人轻蔑的中国,一批科学家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奋斗。1982年6月,在沈阳自动化所的实验室里,中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样机——SZJ-1型示教再现机械手样机终于初具雏形。尽管它还不能用于生产,但它彻底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为国家发展工业机器人吹响了前进的号角。 两年后,总投资5000万元的沈阳"机器人示范工程"正式启动。作为"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的蒋新松正欲乘胜追击,用户市场却给了他当头一棒:"我们不考虑国产设备!" 转折点出现在沈阳的一家汽车厂。1991年,该厂决定引入美国的自动导引车(AGV)开发一条汽车总装生产线。然而,汽车装配生产线进行到一半,美方突然宣布限制技术出口。十万火急之下,沈阳自动化所挺身而出,凭借移动式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积累,迅速研制出性能更优的AGV,并成功投入现场使用。这一成就不仅使进口AGV产品价格从每台150万元降至100万元以下,还引起了韩国三星株式会社的强烈兴趣,实现了国产工业机器人从引进到输出的历史性突破。 在机器人控制器研发成功但本体研制进展缓慢的情况下,时任副所长王天然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从日本购买19台机器人本体,配上国产控制器,加紧投放市场接受检验。为此,研究所投入了仅有的全部1000余万元自有资金。王天然心有余悸地回忆:"如果我们卖不出去,研究所真要借钱发工资了。"而蒋新松则霸气地支持道:"要买就买一批,要干就干个惊天动地!" 1997年3月29日,中国机器人事业的开拓者蒋新松在出差途中突发急性大面积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离世,享年66岁。这位"中国机器人之父"没能亲眼看到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开花结果,但他的梦想并未因此停歇。 2000年4月,带着蒋新松的遗愿,沈阳自动化所正式成立国内第一家机器人高技术企业——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机器人全面产业化的序幕就此拉开,一个曾被嘲笑为"永远也用不上机器人"的民族,开始了自己的机器人产业之路。 时间的齿轮向前转动。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工业市场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器人这个曾经被视为"闲棋冷子"的产业,终于等到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2009年,新松公司以"机器人"之名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机器人上市企业。 而更令人振奋的是,2013年,中国一举超越各国,正式成为工业机器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机器人终于获得了它应有的地位,从一枚被轻视的棋子变身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到了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已超过30万台,占全球总销量一半以上,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 回望历史,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不仅创造了工业机器人的辉煌,还在特种机器人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就。1995年,他们研制出中国第一台6000米水下机器人"CR-01"号,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6000米级水下机器人核心技术的国家。从陆地到海洋,中国机器人的触角不断延伸。 更让人骄傲的是,新松移动机器人改写了中国机器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历史。在汽车总装线上,新松移动机器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惊人的80%以上。那个曾经拒绝向中国提供技术的国家,如今不得不承认中国机器人的实力。#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