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名篇散文集——《古文观止》

 昵称14934981 2025-05-03
    清代初年,绍兴府山阴县即今浙江绍兴,有两位以教学授徒为生的塾师吴楚材、吴调侯。二人是叔侄俩,他们两人都是饱览古代经典的文人,而且他们都长期从事私塾教学。
    为了教学,他们经常在一起研习古文。 起初,吴楚材和吴调侯只是为了给学生讲授古文,而编了一些讲义。后来,在讲解古文的过程中,逐渐对古文的见解越来越深,讲义也越编越精。以致有人看了他们的讲义很精彩,就下工夫抄写他们的讲义拿回家自己读。
    后来,传阅到乡里年长有学问的人那里,他们读了这本手抄古文讲义后,都赞叹说,这些文章已经是古文中的精华了,读了这本讲义其余的古文书就不必再看了。他们还劝吴楚材和吴调侯把这本讲义刊印出来,让更多的人来学习。 
    经过几年的时间,吴楚材和吴调侯便把他们平时教学中的讲义编辑成书稿。在康熙年间的1694年,他们把书稿编好后,吴楚材便寄往归化,也就是后来的呼和浩特,请他的伯父吴兴祚审阅。 
    吴兴祚当时正担任汉军副都统,他对这本书稿认真阅读了好几次,认为这本书稿对于初学古文的人非常有益。于是,在1695年的端午节,为 这本书稿写了序言,而且马上安排人刊印。这就是《古文观止》最早的刻本。 
    《古文观止》书名中“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了古代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吴楚材和吴调侯借用“观止”作书名,表示本书已将古文中的精华选尽了。    
   《古文观止》所选的古文,上起先秦时代,下至明末时期,大致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轮廓和主要面貌 。在《古文观止》中,吴楚材和吴调侯所选的古文,有《左传》中的34篇,《国语》中的11篇,《公羊传》中的3篇,《礼记》中的6篇,《战国策》中的14篇,韩愈的文章17篇;柳宗元的文章8篇,欧阳修的文章11篇,苏轼的文章11篇,苏辙的文章3篇,王安石的文章3篇等,共222篇古文。   
  《古文观止》所选散文基本上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是我国历代散文大观,也是一部活生生的散文发展历程。 在《古文观止》中,可以看到:先秦外交官的优雅而婉转的辞令,如何化干戈为玉帛完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纵横家们又是如何唇枪舌剑捭阖天下释难解纷。帝王求贤若渴,于是下诏,臣子满腹良策,于是上表。魏晋名士兰亭聚会,王羲之把它记了下来,关心政治的,诸论纷出;了解民情的,各传频作。朋友要走了,有赠序,从自然中归来,有游记。 
  《古文观止》所选古文,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先秦选的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散文或记人或记事,有议论有寓言。 
  《古文观止》共选韵文13篇,如屈原《楚辞·卜居》、陶渊明《归去来辞》、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作品都是“极声貌而穷文”,工于描绘,描绘中虽用韵语,但与诗不同,往往韵散结合,来加强声情之美。 
   在《古文观止》中,吴楚材和吴调侯还对选文作了精彩的评注,为人们深入地阅读平添羽翼。评注有的从文章句法和用字入手进行分析。如他们对欧阳修《醉翁亭记》的评语是:《史记》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通篇共用二十九个“也”字,逐层脱卸,逐步顿跌,句句是记山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创调也。吴楚材和吴调侯用几句话就将这篇文章散中有骈的风致描述出来了。
    有时,评语从身世人情入手,比如对《史记》中《屈原列传》的评论: 史公作屈原传,其文便似《离骚》,婉雅凄怆,使人读之,不禁唏嘘欲绝。要之,穷愁著书,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宜其忧思唱叹,低回不置云。 这段文字一笔点透了传记作者与传记主人的心灵共鸣点,指出了文章感人魅力所在。这一段段评语不仅有帮助读者阅读理解的作用,而且这些文字本身的清丽优美流畅婉转,也给人以美的享受,给《古文观止》增添了不少魅力。 
    在《古文观止》中,吴楚材和吴调侯所选录的古文,篇幅长短适中,易于阅读和理解,篇目和分卷也比较匀称。这些文章选篇既能包罗历代古文的精华,又能用注释扫除诵读、理解古文的拦路石,评论又能说透文章做法之妙。   
   《古文观止》在问世后便成为最流行、最通俗、最广为人知、最有影响的初学古文选本,常作为私塾及学堂的启蒙读本。   
    补充:清初康熙年间吴楚材叔侄编选的《古文观止》,以其文质兼美,易于记诵,历来受到读者欢迎。然而,由于成书较早,没有能够编选清代散文。于是,在民国初年,学者王文濡又编选了《续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收录了清代60多位古文名家的作品170多篇,分为8卷,弥补了《古文观止》只收录明朝以前古文的不足。后来被广泛用于国学普及,填补了《古文观止》出书较早,不能尽概我国古文的遗憾。同时也为国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