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前小引千禧年之际,傅天虹汇聚当代诗学会、当代诗坛杂志以及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的骨干们,拍案而起,凝聚起海内外数百位诗人、学者,在银河出版社和珠海北师大、澳门大学有关院系的支持下,开启了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系列丛书(留给后人的几首诗)世纪工程,臧克家老人亲笔为工程题名。我们以人为本,以诗存史,抱团取暖,历经艰辛,至2024年诗人节,初步完成50套诗丛,共1168部诗集,历时整整25年,其间好评如潮。一千位诗人面对世道不公,终能为自已筑就了一座非权势所能企及的纪念碑,历史将证明它的不朽! 遗憾的是团队不少核心人物,因年迈而先后去世,令我们团队越来越陷入困境,本人也年逾八十,力不从心,集萃工程去年终于被迫暂停,三地书库也巳清空退租。虽然一切有待完善,我们也一直期待有缘人的承接或合作,能为历史多留下一点真实的东西,但大环境太差,这一切谈何容易。今年3月初,应好友建议,我在个人图书馆官网上注册了“傅天虹的汉诗馆”,试发几篇很满意,故决定从2025年4月1日起正式启动,逐日整理上传我六十多年来珍藏的史料和墨迹,将各项成果公诸于众,以利汉语新诗的传播和传承。我们也是在模着石头过河,相信只要抱团取暖,同舟共济,总会闯出一条路的。(联系可致我微信) 傅天虹 傅天虹,本名楊來順,祖籍安徽,生於江蘇南京。美國世界文化藝術學院榮譽文學博士。現任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國際華文文學發展研究所名譽所長,當代詩學研究中心主任,文學院教授。兼任東南大學現代漢詩研究所兼職研究員,暨南大學中國文藝評論基地詩歌散文評論委員會副主任等。1987年創辦《當代詩壇》期刊;1990年創建當代詩學會;1999年創辦國際炎黃文化研究會,並創立“龍文化金獎”;新世紀初策劃出版“中外現代詩名家集萃”(中英對照)大型詩學叢書一千部;2007年策劃並參與創建“當代詩學論壇”機制。2009年與當代詩學會、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華文所、澳門大學中文系共同主辦“傅天虹漢語新詩藏館”。著有詩集《無題》《雨花泉》《火花集》《酸果集》《四地沉吟》等,理論集《詩學探幽》《現代詩短論》《昏暗的星空》等,隨筆《天虹詩話》《天虹小語》等,另主編多套叢書。
![]()
![]()
![]()
![]()
![]()
![]()
![]()
![]()
《傅天虹短詩選》 SELECTED VERSES BY FU TIANHONG 主編:犁青 CHIEF EDITOR LI QING 譯者:陳玉麟 TRANSLATED BY CHEN YULIN 銀河出版社 THE MILKY WAY PUBLISHING CO 金句选摘 樹的手語 遊向天宇深處 並非所有的呼喚 都有回音 The gestures of the tree Sailed to the zenith; Yet not all the cries Can have a resounding echo. 山的剪影 是一幅不朽的畫 獲得了 落日的尊重 相互扶持著 一對飛鳥 沿著蜿蜒的小道 走向天之盡頭 The sentiment can not be suppressed. The green vines have installed Momentum of thick ink For the brush to write boldly. Stone steps Pile up to be a book That is for pedestrian To read with the foot. 總有一些雲朵知情 然後激動 一天空的雨 就落了 不必從路燈的色澤去推理 匆匆爬過窗沿的蜘蛛 只是一位神秘的 小人物 There must be some clouds learning of the truth Get stirred. And then falls down Heavy rain all over the sky. It is not necessary to surmise from the colour of the road lamp. The spider crawling along the window sill Is but a mysterious Nobody. 踏著筆鋒的遒勁 和暮色結伴而行 收藏落日的 是一條幽谷 Following the vigor of the stroke of the writing brush, One steps on in company in the dusk Harbouring the setting sun Is one secluded valley. 人間無路 才尋找化蝶的途徑 都在走進曆史 只是姿式不同 Nothing lying ahead in the human world, People seek the way to transform into butterflies They are all walking into history Different only the carriage and posture 如瑟縮的畫 如徘徊的雲 聽任一群野郊瘦竹 笑得前傾後仰 你無可選擇 偷襲的陽光 趁機而來 染紅了青梅 Like a curling up picture Like a loitering cloud It watches some thin bamboo rock in the suburb, Rocking forward and backward with laughter. You are left with no choice. Taking the advantage The sun light stealthily comes in Touching on the prune with a tint of red 太窄小的空間 擠走了空白 太低矮的環境 容不下世俗 而我酣然 時有一夜躁動 黎明 這小小的巢中 便鬧鬧地飛出一群詩雀 The narrow space Crowded out blankness Too low surroundings Can't house the conventions Yet I feel relaxed and comfortable But after some restlessness at night At dawn from the small and humble nest Fly out a flock of chanting poet birds ![]()
![]()
![]() 馆主简介 傅天虹,1947年生于南京。历任北师大珠海校区华文文学研究中心顾问,珠海分校华文所名誉所长,文学院教授。兼任东南大学现代汉诗研究所研究员,曁南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诗歌散文委副主任、澳门大学访问教授、澳大“傅天虹汉语新诗藏馆”捐赠人等。傅天虹襁褓中父母去了台湾,70年代中期后才和台湾家人联系上,其时作品频频发表于《诗刊》《人民文学》《星星》《雨花》,以及台湾《创世纪》《蓝星》《葡萄园》等报刊,1981年1月美国《世界日报》副刊曾以显著篇幅发表他组诗《南京杂咏》。他蝉联二届雨花文学奖、获台湾年度优秀青年诗人奖等,当时北亰《嘹望》《人物》等杂志,台北《文讯》等杂志,曾以专文或专辑推介过他。 怀着强烈的沟通意识,在大陆业已成名的傅天虹于80年代初移居香港,在乡叔何家骅(时任香港中国笔会会长)先生协助下,首开两岸诗界沟通之先河,促成台湾老诗人组团北京的破冰之旅。傅天虹1984年创办金陵书社(诗学会前身),1985年协助蓝海文创办《世界中国诗刊》,1987年在挚友路羽、洛夫、犁青、黄德伟资助下创办《当代诗坛》杂志,1990年正式注册当代诗学会。1991年他客居澳门,潜心编著《大中华新诗辞典》(全套15册),《世界华文诗库》(多册),在工商阴影下为诗坛抢救了一大批原始资料和原生态的诗集。1999年在任仲夷、梁披云、贺敬之等老前辈扶持下,他创办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建香港、澳门两总部;设立“龙文化金奖”,至今已颁发3届;主编《国际炎黄文化名人大辞典》《国际炎黄文化名人作品经典》,以及《千禧献辞》手迹版等。新世纪在挚友屠岸、张默、犁青支持下,他以诗存史,正本清源,策划出版“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诗丛系列,历时25年,至今推出50套共1068部诗集。2007年,他任教珠海北师大,提出以人为本的“汉语新诗”概念,发表多篇有关论文;同时,在挚友屠岸、谢冕、吴思敬、朱寿桐等和院长张明远支持下,倡议并参与创建两岸四地“当代诗学论坛”机制,该机构在谢冕、吴思敬领导下,至今已在北京、台北、香港、澳门等地举办了十二届。 傅天虹自幼酷爱写诗,至今已成诗4千余首,结集40余部,发表论文多篇,编著达数千万字。生平入编《中国大百料全书第三版》(网络版)、《中国新诗百年大典》(洪子诚、程光炜主编)等权威文本,诗作入编最新商务印书馆版《大学语文》等教材。半个多世纪来他文学创作与研究跨越两岸四地,目前正致力于“汉语新诗”和“中生代”的命名研究和视野建构,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学者、出版家、收藏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校时主讲“台港澳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等课程,主持“汉语新诗教授工作坊”等实践课程。 銀河出版社 中外現代詩名家集萃 本期編輯:郭鐘蔚 責任編輯:沈延鑫 TheMilkyWay2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