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兴号沉船出水功夫茶器具

 金浦茶馆 2025-05-04 发布于福建

海丝茶道溯源之十八·泰兴号沉船出水功夫茶器具  大航海时代,哥德堡号、泰兴号均被列入世界20大沉船事件之中。海丝茶道兴起,茶叶大量外销,带动了紫砂壶及茶杯等瓷器茶具的出口,促进了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据《漳州市茶志》等有关史料记述,1822年1月(道光二年)泰兴号从厦门港出发,朝航向爪哇(今印度尼西亚)驶去,为避海盗抢掠绕道西沙,不幸触礁沉没。泰兴号船,长50米,宽10米,重1000多吨,是当时少有的大型木制三桅远洋帆船。船上载有大量瓷器、茶叶等货物及移民,船下沉时先后有近200人获救,约1600多人罹难。 

泰兴号沉船全貌

19995月,英国海难打捞专家迈克哈彻率领打捞队伍和不平静号打捞船,在贝尔威得暗礁附近的海域勘探一条16世纪沉没的中国货船时,无意中发现了泰兴号。从沉船上打捞到了多达100万件的中国瓷器。这批瓷器大多出自漳州德化窑。当迈克哈彻等人发现这批数量巨大的瓷器后,为了更好地炒作,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将其余被打捞上来的65万件品相一般的古瓷敲碎,推入海里。最后,在拍卖会上,人们只能见到35万件中国瓷器了迈克哈彻等人获得不菲收益

泰兴号出水瓷器,与数量不一的功夫茶器具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成为珍贵的文物。这些茶具包括了陶质的宜兴孟臣壶、烘炉、砂铫,及青花小瓷杯、盖碗及写有茶诗的茶盘、锡茶罐等,与闽南地区的传世功夫茶器具,存在着相同的脉络联系。此批功夫茶壶器具是典型的孟臣壶、若深杯及瓷茶盘等,制作工艺具有一定水平,是当时中上档次的贸易商品,主要内销闽粤地区以及外销南洋侨乡,这也意味着它们的买主都是传统功夫茶俗的奉行者,其经济能力应是侨乡的中上阶层,说明闽南功夫茶习俗影响到东南亚一带。

泰兴号沉船上的紫砂壶

值得一提的是,出水物中有一方“赤岭 显考廷柱杨公墓”的石刻墓碑。墓碑主人杨廷柱来自“赤岭”,即漳浦县赤岭,此处亦即著名的蓝国威墓陈鸣远款朱泥壶出土处,典型的功夫茶习俗盛行地区。正是在漳浦县赤岭乡,一座墓碑刻“皇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墓葬,出土了“丙午仲夏,鸣远仿古”款紫砂壶一件,墨彩人物山水白釉瓷盘一件,“若深珍藏”款白釉白花瓷杯四件,椭圆形锡茶叶罐一件。墓主蓝国威,为康熙六十年(1721)贡生,以叔父、福建陆路提督、漳浦人蓝理之力,授三等轻骑都尉。茶壶的制作年代为“丙午”,推算应是雍正四年(1726),系墓主在京任职或回乡期间途中获赠及购得。此壶出土,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清初制壶大师陈鸣远制作的小紫砂壶、若深珍藏款白釉白花小瓷杯、白釉瓷茶盘及装满茶叶的锡罐。泰兴号出水功夫茶器具,与漳州漳浦出土的功夫茶器具一脉相承,印证其渊源关系。

有人置疑: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将四口通商变为一口通商,泰兴号船不太可能从厦门港出发。愚意认为这不符合历史真实例如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并未遵循清政府只限广州一口贸易的命令,而是将船只直接开到厦门等港,实质就是从事走私贸易。1773乾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直接从厦门港运走茶叶,那些被著名的波士顿抗茶会倾倒的茶叶就是装载于英国船只之上、由厦门启航的即使在当时的政策限制下厦门港茶叶外销仍有重要地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