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权古风《记灾》赏析

 新用户0334swDy 2025-05-04 发布于广东

记灾
碧翁高高为谁恼,太白经天彗入昴。

五月地震千里连,门庭掀簸风涛翻。

羌道荒城陷百丈,素王飨殿落重泉。

古称灾祥应人事,史家推测其说异。

或云地阴属四夷,急防边疆见虏骑。

或云坤道属臣工,重臣握权召沴气。

有老书生窃嚘咿,今日世变殊昔时。

天灾地害未为妖,大妖今在人心脾。

五伦经世若日月,但有显晦无盈亏。

中原近奉耶稣教,廉耻消散如冰澌。

宣圣微言欲委地,宫墙不陷复何为?

我从见灾心悸久,重闻斯言掩耳走。

儒生臆见是耶非?烦忧谁语且缄口。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记录描述兴平县灾情的诗,通过描述地震等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诗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道德和信仰状况的忧虑。反映了晚清社会剧烈变化中士大夫阶层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和担忧。

注释

1. 碧翁高高为谁恼,太白经天彗入昴。
   碧翁:指天,古代神话中天神的名字之一。
   太白:即金星,古人认为太白星经天是不祥之兆。
   彗入昴:指彗星进入昴宿,昴宿是二十八宿之一,彗星出现也被认为预示灾异。
2. 五月地震千里连,门庭掀簸风涛翻。
   描述五月份发生的大地震,震动波及千里,房屋震动如同风浪翻滚。
3. 羌道荒城陷百丈,素王飨殿落重泉。
   羌道:古代边地民族的道路,这里指边远地区。
    素王:指孔子,汉代称孔子为素王,素王的意思是文化之王。

    描述地震导致边远城市塌陷,孔庙的大殿也倒塌落入深泉。
4. 古称灾祥应人事,史家推测其说异。
   古人认为自然灾害是上天对人间事务的反应,史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和推测。
5. 或云地阴属四夷,急防边疆见虏骑。
   有些人认为地震是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征兆,提醒要防备外敌入侵。
6. 或云坤道属臣工,重臣握权召沴气。
   坤道:指地道,也指臣道,这里指大臣。
    沴气:古人认为是不正之气,能引起灾害。
    有些人认为地震是因为大臣专权而引发的灾害。
7. 有老书生窃嚘咿,今日世变殊昔时。
   老书生:指有学问的老年人。
    嚘咿:悲叹声。
    有学问的老人私下悲叹,认为当今世界的变迁与过去大不相同。
8. 天灾地害未为妖,大妖今在人心脾。
    天灾地害虽然可怕,但真正的妖异在于人心的败坏。
9. 五伦经世若日月,但有显晦无盈亏。
    五伦:指古代的五种人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诗人认为五伦关系永恒不变,就像日月一样,虽然有明暗变化,但不会盈亏。
10. 中原近奉耶稣教,廉耻消散如冰澌。
     中原:指中国中部地区。
    耶稣教:指基督教。
    诗人忧虑中原地区信仰基督教的人越来越多,认为传统的廉耻观念正在消亡。
11. 宣圣微言欲委地,宫墙不陷复何为?
     宣圣:指孔子,儒家奉为圣人。
      微言:指孔子的教诲。
     孔子的教诲如果被丢弃,即使宫墙不塌陷又有何用?
12. 我从见灾心悸久,重闻斯言掩耳走。
    诗人自己看到灾害感到长时间的心悸,再次听到这些话只能掩耳逃避。
13. 儒生臆见是耶非?烦忧谁语且缄口。
    儒生:指信奉儒家学说的读书人。
     臆见:个人的主观见解。
    诗人自问儒生的观点是对是错,因无人可诉,只能选择沉默。

译文

天神似乎在为什么事情感到烦恼,金星划过天空,彗星则进入了昴宿。五月份,一场大地震波及了千里之地,房屋摇摇欲坠,仿佛被狂风巨浪冲击。边远的羌族地区,一座荒城陷入百丈深的坑中,曾经辉煌的孔庙大殿也倒塌沉入深渊。
古人常说,自然灾害是上天的警示,对应着人间的事务。历史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说,地震发生在边疆,预示着外敌的入侵;也有人说,这是因为大臣专权,引发了灾害。有位老学者私下里感叹,现在的世界已不同于往日。
自然灾害并不算真正的妖异,真正的妖异在于人们内心的邪恶。五伦关系如同日月一样永恒,尽管有时明亮有时昏暗,但它们始终不变。然而,中原地区信仰基督教的人越来越多,传统的廉耻观念正在迅速消亡。如果孔子的教诲被遗弃,那么即使宫墙不倒塌,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见到这些灾害,心中长久不安,再次听到这些话,只能选择逃避。这些儒生的观点是对是错?无人可以倾诉,我还是保持沉默吧。

作品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灾害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的忧虑。诗中提到地震等自然灾害,并探讨了古人对于灾害与人间事务关系的看法。诗人认为,真正的灾难不在于自然灾害,而在于人们内心的道德败坏。同时,诗人对儒家思想的衰落和基督教的兴起表示担忧,认为如果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抛弃,社会将失去根基。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1. 善用比喻和夸张,用“门庭掀簸风涛翻”来形容地震的强烈,以及“荒城陷百丈”来描绘地震造成的破坏,形象生动。

2. 融合历史与现实,将古代对自然灾害的解释与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3. 情感深沉,通过对灾害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道德沦丧的忧虑和对传统价值失落的痛心。

4. 思想深刻,不仅描述了自然灾害,还深入探讨了灾害背后的社会和道德问题,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

5. 诗歌从描述自然灾害开始,逐步引申到对社会道德和信仰的讨论,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