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守规到辨规

 医道寻常百姓家 2025-05-04 发布于北京

人的心性是越修越高的,面对规矩也是如此。一开始是守规矩,就像出家人守好戒律一般,不能吃什么,不能做什么等等。

这种守规矩呢,是给那些没形成高度自觉自律性以及不具备自我思考能力的人准备的。比如对于一些人来说,为啥让其戒色?因为其一旦尝到甜头,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把ta的身体给掏空。

但是守规有个什么坏处呢?要是遇到的老师不明,注意明是明白的明,不是出名的名,老师给说的是歪规矩,邪规矩,这人一守规矩不就把自己给耽误了嘛。而且守规矩分时期分场合,如果总是死板教条,就很容易出事。

此时就是需要得辨规的能力。所谓辨规就是主动辨别判断规矩,自己心里有把尺,清楚什么规矩应该遵循,什么规矩不能遵循。

这个辨规好比《中庸》里面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

喜怒哀乐都是人的正常情志,不存在好与坏之分。什么喜乐就是好,哀声怒气都是不好,不是的。要不这些情志都藏在心里,一点不表达出来;表达呢,就得在适合的对境中展现,这样子才算做通达,合乎天道。

比如说我有时候该怒就得怒啊,一些一叶障目之人,好言好语相劝听不进去,直接言简刚重,直指心灵最痛处。当然肯定是出力不讨好嘛,容易引发别人负面情绪,使人心生怨念。

但骂你是为了救你,从长远大局来看,还是乐意顺便拉一把。至于能不能有所自省反思,那是自己的事情了。实在是我行我素,那就等盖棺定论,老天爷亲自去赏罚好了。

为什么我把这个标红呢?就是说从辨规角度来看,有些事从短期来说是坏事,从大局来看却是好事,相反有些事短期是好事,但从大局来看却是坏事。

比如孔子和子贡的事,当时鲁国说凡是赎回在别国的鲁国人,官府可以报销这笔赎金。子贡很有钱嘛,赎回来个鲁国人,没跟官府报销赎金,被孔子劈头盖脸一顿训。

为什么呢,第一,往回赎人这不是咱自己必须要尽的责任与义务,属于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第二子贡有钱可以不在乎这笔钱,别人呢?从长远来看,别人想要赎人,结果有你这个道德标兵在,他们还敢跟官府要钱吗?要钱就是“不道德”。长此以往,就没有人敢从他国往回赎人。

究其因果,是什么原因导致老百姓不敢往回赎人的呢?还是子贡这边开了个“好头”。

子贡会因为这一次赎人有所加功德,但是会在客观上产生道德绑架的效果。

这就使他人心生怨念,此举不利于人们之间的和平合作,互帮互助,于是子贡会不断流失福报。

孔夫子就是因为有大局观,想的很长远,才把子贡训了一遍。这就是辨规的应用嘛。

所以说辨规根本是什么呢?是提升自己的思考方面的能力。咱不能做那衣来张口,饭来伸手之人,就是等别人下达规矩口令才去执行。

要自己主动地思考辨别是与非,有谋略有决断,灵活掌握,动态把控,最终达到规我合一,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如此才能心性更加地与智慧与洒脱。

我是赵老师,爱你们是我灵魂的归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