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我是漫婷,人生漫漫,停下悦读,持续成长📚 在之前的文章里面,我分享了很多记忆的方法,其中有一篇,就是提到了重复,但那一篇讲的比较简单,点击蓝字就可以阅读了。 要想让这些记忆的方法有效果,还有两个前提。 一是学习的时候要积极主动参与到“阅读—知识内化—归纳整理—输出”的过程当中,主动参与的越高越积极,效果就会越好。 二是学习的时候必须及时复习,复习不及时回顾的次数不够,也会影响记忆的效果。 复习,有两种常见的错误方式,看看你有没有这样的错误? 一种是复习不及时,学的时候掌握的很好,却没有乘胜追击,就渐渐遗忘了。 比如,我看一本书,看第一遍的时候记了有70%左右的内容,到第二天还有一点模糊的印象,如果这个时候去复习,内容就会再一次的重现,而如果不去复习,就会渐渐遗忘。 另一种是复习过度,恨不得每天把之前学过的都要再过一遍,导致任务量繁重。 每一天要学的内容多,天天这样复习,就会有疲惫感。 关于复习的两种错误认知 “复习不及时”型,学完一个月后才复习! “过于勤奋”型,学完每天看800遍 那么科学的复习方法是事半功倍,在必要的时间节点及时回顾就可以了。 关于复习,看过之前文章的就会想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 那怎么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制定复习计划呢? 短期记忆的复习周期分为三档,分别是5分钟后,30分钟后,12小时后;长期记忆的复习周期分为五档,分别为一天后、两天后、四天后、七天后、15天后。 你在复习时可以直接按照,以上的时间节点回顾背诵就可以了。 有的人会问,真的必须严格执行复习表格上规定的时间吗? 那如果间隔12小时的时间,正好是凌晨两点,我也需要爬起来复习吗? 复习的次数太多,时间就会很紧张,就很难落实下去。 其实,短期记忆的时间节点没必要严格执行,可以调整成五分钟后,一小时后,午睡前,晚上睡觉前复习。 英国约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人在睡觉前的一段时间内,进行过专注的学习,然后马上去睡觉,睡眠对记忆效果有着,非常明显加强的作用。 睡前学习,然后去睡觉,人虽然睡着了,但是大脑依旧在勤奋的工作。 大脑细胞相互传递信息的神经树突,会突然变得很活跃,它们之间产生了更多的链接。 会让知识在大脑中重播,会利于加强记忆的效果。 如果你在早上背诵了一段内容,你可以在背诵后的大约五分钟,一小时后各进行一次简单的测试。 在午休前,晚上睡觉前再分别进行一次简单的测试,测试之后就去睡觉。 在第二天早上背诵另外的一些内容,并且进行昨天内容的复习。 在复习时千万不要过于随意 ,你不要将学习资料翻出来读上几遍,或者是眯着眼睛背诵,大脑卡壳就立刻打开书看一眼,再继续背,这样的复习方式是很低效的。 要想将知识点记得特别牢固,你要主动增加知识的提取次数。 这样大脑的神经突触,在收到信号刺激之后,就不会形成新的神经回路,而是需要反复刺激,多次之后才会建立比较稳固的链接。 就好比刚刚下了一场大雪,你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在厚厚的雪地,回头望去,只有一行脚印,那如果你来来回回多走几遍,就能够踩出一条路来,下次再走时,速度就会更快。 当你主动增加知识的提取次数,就会加强大脑相关的信息传递,就会记得特别深刻,要用的时候也会检索的特别快,信手拈来。 要想达到这种水平,不是简单的重复阅读就能做到的。 认知领域的研究人员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 ,他们准备了一份阅读资料,分别让三组的志愿者去读。 第一组将资料阅读十遍。 第二组阅读十遍,第二天再读一遍。 第三组阅读十遍,第二天进行一次相关的考试。 哪一组的记忆效果更好呢? 第一组记忆效果最差。 第二组记忆效果较好。 第三组记忆效果最好。 及时复习可以加强记忆效果,但更有效的还是通过考试的形式来复习。 那如果你不是学生了,那就自己给自己出检测题来去复习。 你的复习方式必须让大脑经历一些痛苦和折磨,不要在回忆时翻书提醒自己,而是要努力的回想,想方设法联想相关线索来启发自己。 实在想不出来也不要急着看答案,做好标记,先回忆其它的知识点,最后再重新去记没有记住的部分。 这样的复习才是有效的。 科学家盖兹发现,如果识记和回忆的比例是1:4,记忆效果最好。 就是在复习时看一遍知识点,在脑海中回忆四遍。 还可以在一周内做一些相关的检测,加强复习效果。 你我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