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字海洋中,有些字结构变换后并不影响其读音和含义,如“群”和“羣”、“翅”和“翄”等,它们只是互为异体字,但有些汉字结构改变之后含义就大相径庭,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组这样的汉字——“杲”和“杳”。 ![]() '杲'与'杳'二字是汉字体系中典型的会意字,其造字构思充分体现了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智慧。巧妙地运用“日” 和 “木” 两个部件所代表的意义及组合方式。 ![]() 杲,读作gǎo(读音:搞)。字形取象于日升树梢之景,上部'日'象形太阳,下部'木'指代树木。甲骨文时期,先民以太阳升至树冠之上的自然景象,意味着白天的到来,具象化地表达'光明'之意。 这种构形暗含古人'见日则知时'的生活经验,《说文解字》注'杲,明也',正是通过空间位置的视觉表达,将自然现象升华为抽象概念。又引申出“明亮”、“光明”、“高远”、“白”之义。 ![]() '杳'字则与之形成镜像对照,上部'木'下部'日',描摹日沉林间,代表着天色已晚,进入了昏暗、幽深的状态。 ![]() 古文字学家于省吾指出,此构形源于日落西山时余晖隐于丛林的自然观察。当太阳沉至树根位置,不仅指代暮色降临,更延伸出'幽深'、'隐没'、“无影无声”等抽象意涵,如《楚辞》'日杳杳而西匿'正是对这种意境的文学化运用。 ![]() 二字通过结构位置的互换,构建出'日出为杲,日入为杳'的时空对立体系。采用这种相同构件形成反义对文的造字法体现了古人用空间方位表达时间概念,暗含原始时空观的理念,通过具象场景引申抽象意义,反映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升华过程。正如《周易·系辞》所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这两个字正是古人观物取象的典型范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