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桂芬自称“邓尉山人”

 苏迷 2025-05-04

       许多苏州人都知道,冯桂芬晚年曾在木渎编成了最后一部《苏州府志》(俗称“同治府志”);如今木渎古镇上有座纪念他的旅游景点“榜眼府”。其实,冯桂芬在光福曾有更多而鲜为人知的生动故事:因屡试不中,祈梦潭东;将父母安葬在长岐岭;太平天国时,逃难冲山;赎回被盗的圣恩寺西周“奶子钟”;在下崦滩营造慈善机构“一仁堂”、构筑园林第宅“耕渔轩”,自称是“邓尉山人”;他的后人而且做了光福人。

冯桂芬画像

       冯桂芬(1809—1874),清末著名政论家、思想家。字林一,号景亭,吴县(今苏州市)人。自幼聪明颖异,读书一目数行。道光七年(1827),考中秀才。次年入正谊书院,得到山长朱珔的赏识。后来,巡抚林则徐主持书院“课考”对他大为赞赏,誉为“一时无两”,拔为第一名。道光十二年(1832),考中乡试第16名举人。然而,此后参加礼部会试不顺,连续三次落榜。大家对他很同情,想尽各种办法给予安慰与鼓励。

       道光二十年(1840),朝廷将举行恩科,冯桂芬准备再次一搏。有人告诉他,太湖边光福潭东有座大王庙(亦称潭东社庙,祀汉朝将领吴汉,俗称“大王老爷”),据说特别灵验,你不妨去试一试。祈梦求签,正合冯桂芬此时的心意,他于是特地租来一条船,第二天一早便从苏州出发。船在西崦湖码头上岸时,已是中午时分,他顾不得吃饭,便差轿夫抬着往山里进发。暖洋洋的太阳照着,让人感觉懒洋洋昏沉沉。由于长期读书熬夜,睡眠严重不足,他便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突然梦见轿子前倒挂着一只很大的油瓶。梦中醒来,他激动不已:倒挂油瓶!“油”字倒过来,不就是“三甲”吗?看来金榜题名有望,而且在一甲三名之内。于是连忙叫轿夫加快前行,赶到大王庙里,在“大王老爷”面前虔诚祭拜了一番。回家后,他信心实足地踏上进京赶考路。此次庚子科会试,主考官恰好是苏州老乡、大学士潘世恩,潘氏对冯桂芬文名早有所闻,因此便顺利录取。殿试,冯桂芬策论出色,道光皇帝钦点为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俗称“榜眼”。

左宗棠 “冯桂芬传”(局部)

       从此,冯桂芬与光福结下不解之缘,对光福念念不忘。道光二十七年(1847)十二月,他将母亲安葬在潭东长岐岭下。善良的山里人,见他很穷,“资无所出,婉谢之”,没有收他一分钱,令他感激万分。当时的光福交通落后,社会保障更差,凶岁暑月,道殣相望,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数年后的咸丰四年(1854),苏州“宝苏局”有个官吏暗中把官铜质卖给光福富民徐氏,事情暴露后,罚款万两银子。冯桂芬得知后,建议将罚没款用来建立光福善堂。通过交涉与协商,获得银子2600两。咸丰六年(1856),冯桂芬用这笔钱在下崦滩(同治府志、民国县志作“虎山桥”,误)构屋三楹,置田二顷,建立善堂,取名“一仁堂”;并在潭西村设立种树局,购置山地百亩,杂梅桃桑柘,作为善堂经济收入来源。太平军攻打苏州时,“一仁堂”曾起了很大作用,收葬尸体数以千计。苏城收复后,冯桂芬儿子冯芳植等又收埋尸体上百具。咸丰十年(1860),“一仁堂”毁于战火。战后修复,冯桂芬于同治七年(1868)写下《光福一仁堂记》。

《吴县志》“一仁堂”

       创立“一仁堂”后,冯桂芬又在旁边购得旧屋及废地,建造了一处园林第宅。新居落成不久,镇上徐姓秀才来访,告诉他:这里曾是自家祖先徐良夫的耕渔轩旧址。冯桂芬听了一怔,忙借来徐家珍藏的《金兰集》等资料,经过一番考证,确信徐秀才所说属实:在元明之间,徐良夫的耕渔轩与无锡倪云林的清閟阁、昆山顾德辉的玉山佳处“鼎峙而三”,并称为江南三大名园。冯桂芬便将自己第宅也命名为“耕渔轩”,以示纪念,并撰写《耕渔轩记》。这是一处风景秀丽、颐养天年的好地方,“倘许结邻西崦畔,万梅花作两家春”,冯桂芬打算隐居于此。

       咸丰九年(1859),冯桂芬辞官回苏,隐居光福邓尉山麓下崦滩“耕渔轩”,欣然取号“邓尉山人”。他乐于隐居光福,除了优美山水环境外另有二个原因:其一、他的好友觉阿和尚在光福冲山。觉阿是冯桂芬早年的同学、朋友,能诗文,工书画。成年后出家为僧,在西津桥畔筑通济庵,从光福购买了500株梅树,绕屋种植。咸丰初,郡绅曾请觉阿住持邓尉圣恩寺,他没有答应。或许是因缘,后来他避乱逃到冲山。冯桂芬曾与觉阿一起赏梅:“江南春色忆山家,枨触前游天一涯。西碛山前风雨里,箯舆三乘看梅花。”“山中信宿慰分歧,匹马京华复唱骊。何日西津桥畔路,万梅花下坐论诗。”冯桂芬有空便去冲山,“谈禅联咏,相得甚欢”。其二、当时冯桂芬还有一位好友潘遵祁隐居在吾家山下“香雪草堂”。潘遵祁是冯桂芬恩师潘世恩堂兄潘世璜的儿子。香雪草堂与冯桂芬耕渔轩近在咫尺,往来方便。有人曾绘《冯林一宫允桂芬邓尉著书图》,潘世恩之子潘曾玮题写了一阙《金缕曲》。

冯桂芬《耕渔轩记》

       然而,好景不长。咸丰十年(1860)四月,太平天国军攻占苏州,冯桂芬匆忙携家避难冲山,住在觉阿和尚的寺庙里。后来太平军进驻太湖,他逃到了上海,在冲山先后住了4个月。由于匆忙逃命,他的藏书都留在冲山。后来,他为李鸿章代草《江南减赋疏》要查资料,同时要把一本《周梦颜财赋考》进呈给皇帝御览,因在沪上遍购不得,特地雇用“勇士”潜回冲山取书,历尽艰难拿到上海。冯桂芬庆幸自己多年的藏书逃过劫难,感慨不已,有人为他绘了一幅《笠浮载书图》,他特地写下《笠浮载书图记》。

       当初,冯桂芬为母亲觅墓地,曾经住过玄墓山圣恩寺,并得到方丈的帮助。他认为圣恩寺是“郡中名剎第一”,这里“远近艺梅为业,花时香闻十里,距郭两舍,僻在湖滨,山深林密,尘坱不至”,康熙、乾隆两朝皇帝曾经巡幸。咸丰初年,圣恩寺镇寺之宝西周青铜器邾公牼钟(俗称“奶子钟”)被盗,冯桂芬得知后毅然出资赎获,并亲自送回寺院。太平天国结束后,冯桂芬参与圣恩寺院重修,同治十年(1870)写下《重修邓尉圣恩寺记》。

冯桂芬《重修邓尉圣恩寺记》

       最值得一提的是,冯桂芬儿子冯芳缉、孙子冯世澂、曾孙冯泽涵、冯泽恩以及堂曾孙冯泽衍、冯筱卿等后来都定居在光福,他们继续掌管经营“一仁堂”资产,成为颇具名望的乡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冯世澂以“镇绅”身份在下崦滩耕渔轩旧址上,创办公立西崦初等小学堂。翌年正月,冯世澂、冯泽衍以“一仁堂董事”身份又在旁边开办公立简易识字学塾。1911年辛亥革命后,苏城长洲、元和、吴三县自治合并,设立“议事会”,冯泽涵当选为县议员;冯筱卿担任光福乡议长。1915年时,冯泽恩曾担任光福乡学务委员。然而,冯筱卿、冯泽衍因“劣迹”遭指控,上海《申报》曾有多则报道。

素材来源:李嘉球

光福发布公众号  25.5.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