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星期,我们又进行了一次复盘,是前段时间专家带领我们攻克的一个难题。复盘的核心聚焦于两点:一是其中的技术细节;二是背后的思维逻辑,也就是同样的试验数据,为何专家能得出关键结论,而我们却难以做到?在我看来,这本质上是关于思考模式的。而我最近刚好在读《思辨与立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批判性思维工具》,书中的内容部分解答了我的问题,在此分享一些心得。 这本书的作者是理查德.保罗和琳达.埃尔德,两位都是批判性思维领域的专家。这本书的核心用一句概括就是: 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改变思维模式,从而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做出明智决策,实现更有价值的人生。 正如书的副标题,书中介绍了许多提升思维的工具,本文想你和分享其中一个—— “思维的八大要素”。我们提到思维方式,肯定会想到很多内容,但是作者给出了一个通用的模型,可以引导我们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完备性。 这八大要素分别是:目的、问题、信息、假设、概念、推断、观点和意涵 。而且作者断言,无论是什么思维,这个八个要素或者基本结构都会出现,他的逻辑是: 无论我们什么时候思考,我们是因特定目的在一定观点支持下,基于特定假设引申出特定意涵和导致特定后果。我们运用概念、观念以及理论解释数据、事实和经验,以图回答疑问、解决问题、解析特定主题。 ![]() 所以这样看来,这八点看上去至少是完备的,但8点太多,不容易记忆和应用,我将其归为四类: 起点:目的、问题; 输入:信息; 处理:假定、概念、推断; 输出:观点、意涵。 所谓 “起点”,指的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包括了我们的目的,即为什么要思考某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我们思考的方向;比如针对汽车中某个噪声问题,我们思考的目的是了找到降低噪声的方案,而其中的问题包括:源头是什么?通过什么路径传递?响应上有没有放大? “输入” 则是为进行思考需要收集的各类信息,它们是我们思考的基础;比如在我们专业问题解决中,数字模型、仿真结果、测试数据、关键零部件的特性都是需要了解的信息; “处理”的过程,就是对前面的信息进行加工,这里包括三个部分:假定、概念和推断。 假定:假定就是被我们当成理所当然的东西或当成前提的东西,它往往是我们事先了解且不质疑的东西。它是我们信念体系中的一部分。我们认定我们的信念是正确的,并用它们来解释我们的世界。比如在我们的专业问题中,我们的假定就是,一个噪声的产生,一定是有源头、路径和响应; 概念:是一个观点或思想,特别是有关某事物的一般性观念或对某事物的分类,是我们进行思考的关键要素,比如在汽车的NVH(振动噪声)中会涉及到模态、共振、激励、传递函数等关键概念; 推断:人们可以根据某事项的真实性断定另一事项的真实性;推断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可能符合逻辑,也可能不符合逻辑;可能有正当的理据,也可能没有正当理据,比如我们根据天空中有乌云,推断今天会下雨。 最后是输出,包括观点和意涵。其实把观点作为单独要素放在输出不是很严谨,因为根据作者在书中的表达,观点是具有全局性的,为什么这么说?这个要从观点的定义说起。作者对观点的定义是:你看待某事物的精确立场,事物被看待的心理角度,同时包括你所关注的和看待它的方式。 也就是说,我们思维时选择的目的、问题、搜集的信息等,都和我们的立场有关系,甚至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比如你是一个在大城市打拼,希望留下来,但还没有买房的人,你对房价的升降会是一种观点;而如果你已经上车,购买了房产,对房价又是另一种观点。 意涵指的是其他论断或事实背后的特定的论断或事实,或者指的是一个词、句子、文本、行为或现象等所包含的潜在意义、暗示、隐含的信息或内涵。比如书中作者提到一个例子:如果我告诉我的女儿,她不能去她朋友家玩,因为她没能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干净。这个话语中就暗含了:如果她想到朋友家玩的话,她是有打扫自己房间的责任的,这个就是一个“意涵”。 前面的介绍和类比可能有些零散,我用豆包举了一个更加通俗的例子,帮助你去理解,比如你要购买一个手机,它的八个要素是: 目的层面,每个人需求不同,有人是为了满足日常通讯,能流畅使用微信、打电话;有人是为了娱乐,比如希望手机可以高画质手游,或是能清晰流畅观看 4K 视频;还有人是出于工作需求,需要手机具备快速处理文档、稳定视频会议的能力等。 问题会围绕这些目的展开。如果是游戏爱好者,可能会思考 “哪款手机的处理器性能足够强劲,能保证游戏长时间不卡顿?”“怎样的散热系统可以避免手机因过热降频?”“高刷新率屏幕对游戏体验提升有多大,是否值得为此增加预算?”;若是工作用途,可能关注 “手机与电脑的文件传输是否便捷?”“电池续航能否支撑一整天的工作使用?”“系统是否有适合办公的高效软件和功能?” 。 信息收集环节至关重要。一方面要了解手机硬件参数,如处理器型号(骁龙 8 Gen3、天玑 9300 等)、运行内存(8GB、12GB、16GB)、存储容量、摄像头传感器规格、电池容量与快充功率等;另一方面,要参考各类评测数据、专业机构的性能跑分,以及真实用户在电商平台、社交论坛上的评价反馈。比如,通过知名科技媒体的测评视频了解手机实际游戏帧率表现,在小红书、知乎查看其他用户分享的使用体验和遇到的问题。 假定往往基于过往经验或普遍认知。例如,“认为苹果手机系统流畅度和安全性优于安卓手机”“觉得高价手机在做工和质量上更有保障”“相信销量高的机型,口碑和售后也不会差” 。 概念涉及对手机专业术语的理解。像 “处理器的制程工艺(如 4nm、3nm)决定了芯片的性能和功耗”“UFS 4.0 存储比 UFS 3.1 读写速度更快”“OIS 光学防抖能有效提升拍照稳定性” 等,只有理解这些概念,才能更好地对比和选择手机。 推理过程是综合信息、假设和概念得出结论。比如,通过对比发现,某款搭载骁龙 8 Gen3 芯片、配备 12GB 内存和 5000mAh 电池的国产手机,在专业测评中游戏帧率稳定,用户反馈续航出色,且价格相比同配置国际品牌低 20%,基于 “性价比优先” 的观念,可推理出这款手机是更优选择。 观点体现个人立场。有人秉持 “品牌至上”,非苹果不选,认为大品牌技术积累深厚,售后有保障;有人坚持 “性能为王”,只要手机硬件顶尖,即使是小众品牌也愿意尝试;还有人倾向 “实用主义”,更看重手机是否贴合自己的日常使用场景。 意涵 比如你最后选了购买了苹果手机,可能的意涵是,你比较重视“品牌”。 上面提到这8个要素,其实本质是一种思维模型框架,它的重要之处在于,它适用于任何思考过程 —— 无论何种问题,都可以从这八个方面进行剖析。对我而言,它还是评测自身思维的有效工具,通过审视这八个要素是否完备、合理,就能打磨和校准自己的思考方式。 你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通过这8个要素进行分析? |
|
来自: 新用户36625prl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