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昌府在明清时期是陇右地区的军政中心,领州三,县十四,控扼陕甘咽喉,是西北通往中原的重要枢纽。吴三桂起兵后,其势力一度蔓延至陕甘地区,陕西提督王辅臣响应叛乱,导致西北战局动荡。巩昌因地处要冲,成为清军与叛军反复争夺的焦点。 王辅臣,山西大同人。这位的经历可谓“传奇”。先是在明末参加起义军,由于在起义军里特别勇猛,所谓“勇冠三军,所向不可当”,估计马上骑射功夫也相当了得,号“马鹞子”。后来,又投奔明军,在大同总兵姜瓖那干。李自成推翻明朝以后,又随姜瓖投奔了李闯王。在清军入关后,立马为清廷效力。 但顺治五年,由于清廷欺人太甚,姜瓖在大同起义,王辅臣自然追随。在起义失败后,直接投降了阿济格,其改换门庭的次数让人叹为观止,简直就是一个“活吕布”。据说人也长得像吕布,属于高大英俊的那种,“辅臣长七尺余,面白皙,无多须,髯眉如卧蚕,如世所图吕温侯像”。
但有一个任命却让形势急转直下,康熙帝让刑部尚书莫洛任陕西经略,主持陕甘军政。但莫洛此人性情“偏执己见”,与王辅臣多有抵牾,两人矛盾不断,对王辅臣多有打压,其调王辅臣出兵平讨吴三桂,仅给骑兵2000,又“马瘠瘦不任用”,王辅臣心中大为不满。再加上莫洛所带满八旗对绿营官兵甚是轻漫,“所统满并与辅臣部兵不协,往往忿争”,这就给叛乱提供了一个群众基础。满、汉领导层和普通官兵的矛盾最后导致叛乱爆发。 于是,吴三桂起兵后,王辅臣于1674年倒戈响应吴三桂,迅速攻占陇右多地。巩昌府城(陇西)作为陇右核心,首当其冲。据《清史稿·王辅臣传》记载,王辅臣部将李国良攻陷巩昌后,“焚掠甚惨”,城墙、官署、仓储等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城内居民大量逃亡或被裹挟从军。 1676年,清将图海率军平定王辅臣叛乱,清军与叛军在巩昌周边展开激战。地方志《陇西县志》(光绪版)提到,战火导致“城垣倾圮,民舍十不存一”,尤其是南门一带因炮火密集,损毁尤为严重。 靖逆候张勇恢复巩昌 同时,甘肃张勇自率清军一部包围了巩昌城,王辅臣鉴于巩昌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派将领任国治等率部3000人,由巩昌东门潜入城内援守。守城的叛军总兵陈科、郑元经等得到增援后立即率军6000直冲清营。清军迎头痛击,双方死伤颇重,叛军的行动被挫败,被俘470人。清军游击张大选追至城下,中炮而死。 ![]() 《清史列传》载靖逆候张勇兵围巩昌 康熙十四年六月二十五日,安西将军穆占和总兵官孙思克前来增援王进宝,清军云集城下,派此前投降的陈万策、谢辉等前去招抚。最后,守将陈科投降,巩昌克复。 ![]() 《清史列传》载清军攻克巩昌
清廷战后对巩昌府的行政地位进行了调整。康熙六年(1667年)陕甘分省后,巩昌府的辖区被逐步拆分,其军事职能向兰州转移,至乾隆年间彻底失去区域中心地位。 战乱导致大量明代地方志、碑刻、宗族谱牒毁失,现存陇西地区清代方志(如《巩昌府志》)对明末清初历史的记载多依赖口述,细节模糊。 陇西民间至今流传“王辅臣屠城”的传说(如“血洗南安巷”),虽未必完全符合史实,但反映了战乱对地方社会的心理冲击。部分家族谱牒中仍可见“避乱西和”“迁居秦州”等记录。 目前陇西地区尚未发现明确的清初战争遗迹,相关研究多依赖文献推测,未来需结合考古发掘进一步验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