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初王辅臣叛乱,导致巩昌府城衰落

 微美陇西 2025-05-05 发布于安徽

巩昌府在明清时期是陇右地区的军政中心,领州三,县十四,控扼陕甘咽喉,是西北通往中原的重要枢纽。吴三桂起兵后,其势力一度蔓延至陕甘地区,陕西提督王辅臣响应叛乱,导致西北战局动荡。巩昌因地处要冲,成为清军与叛军反复争夺的焦点。

一、王辅臣叛乱
   

王辅臣,山西大同人。这位的经历可谓“传奇”。先是在明末参加起义军,由于在起义军里特别勇猛,所谓“勇冠三军,所向不可当”,估计马上骑射功夫也相当了得,号“马鹞子”。后来,又投奔明军,在大同总兵姜瓖那干。李自成推翻明朝以后,又随姜瓖投奔了李闯王。在清军入关后,立马为清廷效力。

顺治五年,由于清廷欺人太甚,姜瓖在大同起义,王辅臣自然追随。在起义失败后,直接投降了阿济格,其改换门庭的次数让人叹为观止,简直就是一个“活吕布”。据说人也长得像吕布,属于高大英俊的那种,“辅臣长七尺余,面白皙,无多须,髯眉如卧蚕,如世所图吕温侯像”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带头反清的时候,曾派帐下汪士荣带信给王辅臣,要王辅臣起兵响应,王辅臣直接把汪士荣和信交给清廷,获得了康熙帝的嘉奖,称其“坚守臣节,益见忠贞”

但有一个任命却让形势急转直下,康熙帝让刑部尚书莫洛任陕西经略,主持陕甘军政。但莫洛此人性情“偏执己见”,与王辅臣多有抵牾,两人矛盾不断,对王辅臣多有打压,其调王辅臣出兵平讨吴三桂,仅给骑兵2000,又“马瘠瘦不任用”,王辅臣心中大为不满。再加上莫洛所带满八旗对绿营官兵甚是轻漫,“所统满并与辅臣部兵不协,往往忿争”,这就给叛乱提供了一个群众基础。满、汉领导层和普通官兵的矛盾最后导致叛乱爆发。

于是,吴三桂起兵后,王辅臣于1674年倒戈响应吴三桂,迅速攻占陇右多地。巩昌府城(陇西)作为陇右核心,首当其冲。据《清史稿·王辅臣传》记载,王辅臣部将李国良攻陷巩昌后,“焚掠甚惨”,城墙、官署、仓储等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城内居民大量逃亡或被裹挟从军。

1676年,清将图海率军平定王辅臣叛乱,清军与叛军在巩昌周边展开激战。地方志《陇西县志》(光绪版)提到,战火导致“城垣倾圮,民舍十不存一”,尤其是南门一带因炮火密集,损毁尤为严重。

靖逆候张勇恢复巩昌

同时,甘肃张勇自率清军一部包围了巩昌城,王辅臣鉴于巩昌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派将领任国治等率部3000人,由巩昌东门潜入城内援守。守城的叛军总兵陈科、郑元经等得到增援后立即率军6000直冲清营。清军迎头痛击,双方死伤颇重,叛军的行动被挫败,被俘470人。清军游击张大选追至城下,中炮而死。

《清史列传》载靖逆候张勇兵围巩昌

康熙十四年六月二十五日,安西将军穆占和总兵官孙思克前来增援王进宝,清军云集城下,派此前投降的陈万策、谢辉等前去招抚。最后,守将陈科投降,巩昌克复。

《清史列传》载清军攻克巩昌


巩昌原是西北皮毛、药材贸易的重要集散地,但战乱阻断了商路,加之叛军劫掠,富商多迁徙至兰州或关中,市集萧条长达数十年。

三、战后对巩昌行政建置与军事的调整
   

清廷战后对巩昌府的行政地位进行了调整。康熙六年(1667年)陕甘分省后,巩昌府的辖区被逐步拆分,其军事职能向兰州转移,至乾隆年间彻底失去区域中心地位。

清廷在巩昌增设绿营驻军,并重修城墙(现存陇西威远楼部分为清代重建遗存),但规模已不及明代。此举既为防御叛乱余波,也反映了清廷对西北控制力的强化。

四、文化与社会记忆

战乱导致大量明代地方志、碑刻、宗族谱牒毁失,现存陇西地区清代方志(如《巩昌府志》)对明末清初历史的记载多依赖口述,细节模糊。

陇西民间至今流传“王辅臣屠城”的传说(如“血洗南安巷”),虽未必完全符合史实,但反映了战乱对地方社会的心理冲击。部分家族谱牒中仍可见“避乱西和”“迁居秦州”等记录。

有学者认为巩昌的衰落在明末李自成起义时已开始,吴三桂叛乱只是加剧了这一进程(参见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另一些研究则强调清军平叛时的“焦土政策”对民生的摧残(如《清初西北战事与地方社会》)。

目前陇西地区尚未发现明确的清初战争遗迹,相关研究多依赖文献推测,未来需结合考古发掘进一步验证。

王辅臣叛乱对巩昌城的破坏,不仅是军事层面的,更深刻改变了陇右地区的政治格局、经济网络与社会结构。巩昌的衰落标志着西北重心进一步向兰州转移,同时也折射出清初边疆治理中“军事优先”策略的代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