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殷商时代,为了满足庞大国家机器的运转,就开始构建由王都通往全国各地的道路和沿途负责传递公文、接待过往官员使者的机构,这就是由驿路和驿站组成的邮驿系统。中央王朝在西部的邮驿道路,就是后来所说的丝绸之路东段。 以悬泉置为代表的邮驿机构及千百里驿道,构成甘肃境内贯通东西的邮驿系统,为丝绸之路东段的畅通提供了生活及交通保障,悬泉置出土的汉简揭示了两汉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实况,是两汉丝绸之路繁荣的历史实录和重要标志。 绵亘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其基本走向形成于汉代。学界通常将今新疆境内的丝绸之路称为丝路中段,今河西走廊西端往东直至王朝都城长安、洛阳间的线路称为丝路东段。今甘肃境内约两千公里的驿路是丝路东段最主要的部分。 甘肃居延和悬泉出土的汉简,揭示了由汉长安城到河西地区的驿路及驿置的设置情况。居延新简记载有新莽时期自关中沿泾水至陇西,再到河西走廊驿路里程的简,简文共4组。分别介绍了长安经今甘肃平凉一线至高平(今宁夏固原),自媪围(今景泰县芦阳镇)渡黄河至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武威郡至张掖郡的驿路里程和驿置情况。敦煌悬泉置简记载有关于河西驿路的3组文字简。分别介绍了由仓松(今天祝县安远镇)至显美(今凉州区丰乐堡),由池(今甘州区梁家墩村)至表是(今高台县骆驼城遗址),由玉门(今玉门市赤金镇)至渊泉(今瓜州县四道沟)的驿路里程和驿置情况。由渊泉向西,出玉门关或阳关,进入丝绸之路中段,再到中亚、西亚,可以直至地中海岸的罗马帝国。 这些简牍文字,历述从长安往西,越陇山,渡黄河,沿河西走廊经武威、张掖、酒泉直至敦煌的数十处驿置及各段驿路的里程,向我们证明了两千年前的丝绸之路东段驿路的真实不虚。 ![]() 保障丝绸之路安全的主要是东线沿途北侧的长城、烽燧、亭障、军屯等军事系统和西部诸郡都尉、县尉、乡游徼等治安官。而保障丝路畅通,负责公文传递、物资转运、人员接送食宿的,则是国家设置的邮驿系统。 ![]() ![]() ![]() ![]() 来源:甘肃日报(文/特约撰稿人 汪受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