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深入学习了老喻在《决策算法》课中关于“证实偏差”和“可证伪性”的内容,收获颇丰。这堂课不仅让我对决策有了全新的理解,更让我意识到自己在日常思考中常常陷入的思维陷阱。 ![]() 课程伊始,老喻抛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的智力题:2、4、6,下一个数字是什么?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8”,这不就是最简单的偶数序列吗?然而,老喻提醒我们,别急,事情没那么简单。题目并没有规定这是一个偶数序列,也没有说数字必须连续。如果后面是7、9、11,或者11、17、20,这些序列同样符合“升序”这一更广泛的规则。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陷入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这种倾向正是证实偏差的典型表现。 老喻提到,《做最好的决策》一书中指出,面对类似的题目,只有不到10%的大学生会尝试探索连续偶数序列之外的可能性。大多数人被证实偏差困住了,只想着找支持自己假设的证据,而忽略了反驳信息。这一数据让我震惊不已,原来我们如此容易被自己的思维限制住,而这种限制在日常决策中更是无处不在。 为了深入理解这一问题,老喻还引入了哲学家休谟和波普尔的理论。休谟对归纳法提出了质疑,他指出,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未来会像过去一样,比如太阳每天升起,于是就认定明天太阳还会升起。然而,这种推断并没有逻辑依据,它只是基于我们的心理习惯。这一观点让我深受触动,因为我们平时做决策时,很多时候正是基于这种未经严格逻辑验证的习惯。比如,我们看到一件事情过去一直成功,就认定它未来也会成功,却忽略了事物可能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波普尔的“可证伪性”理论则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他认为,科学的进步不是通过反复确认假设,而是通过寻找反驳证据。比如“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一假设,无论你观察到多少只白天鹅,都无法完全证实它,但只要有一只黑天鹅出现,这个假设就被推翻了。波普尔强调,一个理论的科学性不在于它被确证的程度,而在于它是否可证伪。比如“世界上有鬼存在”这一说法,就无法被证伪,因此不能被视为科学的陈述。这一观点让我明白,可证伪性才是科学理论的核心标准,它要求我们时刻保持对假设的质疑态度,而不是盲目地去证实它。 从概率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思维方式也与贝叶斯决策理论不谋而合。贝叶斯定理的核心在于,通过新的信息来不断调整我们对事件的先验概率,从而更接近真实的后验概率。例如,当我们面临一个决策时,我们首先会有一个基于过往经验的主观判断(先验概率),然后通过收集新的信息来调整这个判断(可能性函数),最终得出更准确的预测(后验概率)。这种思维方式强调了信息更新的重要性,也提醒我们在决策时不能仅仅依赖于初始的假设,而要不断寻找新的证据来验证或反驳它。 老喻还分享了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对证实偏差的危害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他讲述了自己退休后在温哥华投资一家公司的故事。当时,他和朋友觉得项目前景很好,每天看到的信息也都在支持他们的想法,结果最后项目却没达到预期。老喻反思说,这就是陷入了证实偏差,只关注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视了反驳信息。这让我深有感触,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比如我之前买了一款新出的电子产品,刚买的时候,看到别人对它的评价都是好的,就觉得自己买对了。可后来才发现,其实这款产品也有不少问题,只是我当时只关注了好的一面,没去深挖那些负面评价。 在投资领域,证伪思维尤为重要。老喻指出,如果你不能做自己的“杠精”,那说明你对这件事情没想清楚。比如你看好一只股票,只搜集正面信息,那可能就会忽略潜在风险。他举了一个例子:假设一家公司推出了一款与AI相关的产品,市场前景被广泛看好,于是你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它的股票。你每天都在搜集更多的证据,证明这家公司的发展潜力,比如产品销量增长的报道、专家对行业的乐观预测、消费者对产品的正面评价。这些“正向信息”让你信心倍增,甚至坚定认为这支股票会成为你的“财富自由之路”。然而,如果你只关注正面证据,可能就会忽视一些关键的“反向风险”,比如这家公司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支持长期增长?它是否有潜在的竞争对手正在开发更先进的技术?它的管理层是否有能力应对突如其来的行业波动?如果核心假设本身是错误的,而你没有及时发现反驳它的证据,那么即使市场早已发出预警信号,你仍可能继续坚持错误的判断。 概率学专家在面对类似问题时,会更加注重对各种可能性的量化分析。他们会通过收集数据,计算不同假设下的概率,并根据新的信息不断调整这些概率。例如,在投资决策中,专家不会仅仅依赖于单一的正面信息,而是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市场波动、竞争对手、行业趋势等,通过概率模型来评估不同结果的可能性。这种方法不仅更加科学,也更能帮助我们避免因证实偏差而导致的错误决策。 查理·芒格曾说过:“如果我不能比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还更好地反驳我自己拥有的观点,那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决策与投资中的一个核心原则:要想真正理解一个观点,你必须能够识别它可能不起作用的条件和前提假设。任何一个观点或者论证过程,都会有它的约束条件和前置假设。如果我们不能深刻理解这些限制,就无法真正掌握一个观点的实质。这种理解不仅关乎正确性,更关乎决策的稳固性。巴菲特也有类似的观点,他曾说:“如果有人给我1000亿美元,让我去打败可口可乐,取而代之成为全球软饮料行业的龙头,我无论如何都想不出来,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这其实也是一种证伪思维:巴菲特并不是简单地相信可口可乐的竞争壁垒,而是试图推翻这一假设,结果发现无论从品牌认知、渠道控制还是消费者情感上,都很难撼动可口可乐的市场地位。这才是他相信可口可乐价值的基础。同样,当你听到别人的成功故事,想投资去开个奶茶店时,你不该四处去证实自己,而是要证伪自己。经得起证伪,你的事情才值得做。 老喻最后总结了几点行动指南,让我受益匪浅。首先,观念的可证伪性比完备性更重要。许多人追求理论的完备性,希望构建一个无懈可击的模型,然而,真正重要的是模型在现实中的可证伪性——即在实践中经受住考验的能力。 其次,要以证伪为导向,培养不先入为主的决策习惯。要在复杂世界中保持清醒,必须接受反驳,让思想在现实的压力测试中存活下来。证伪不是为了自我否定,而是为了让你的模型、理论和信念更加真实可靠。 最后,要成为自己的杠精,干掉你的宠儿。作家亚瑟·奎勒·库奇曾给过一个写作建议:“干掉你的宠儿”——删除那些冗长但无用的句子。对生活和工作的理论而言,也需要用这种心态对待我们最偏爱的信条。刻意寻找反驳证据,不仅是对确认偏误的防御,更是深化认识的最佳途径。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认识到,决策不是简单地寻找支持自己的证据,而是要敢于质疑自己,主动寻找反驳证据。这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只有不断试探,才能找到真正的光明。我想,以后我会用这种证伪思维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决策,不管是投资、工作还是其他事情,都要先问问自己,这个想法有没有可能被推翻,而不是一味地去证实它。这样,我相信自己能做出更明智、更可靠的决策,也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走得更稳、更远。 回顾这节课的学习,我从老喻的讲解中,不仅理解了“证实偏差”和“可证伪性”的理论,还通过实际案例和自己的反思,深刻体会到了这两种思维方式在决策中的重要性。证伪并不是为了简单否定,而是将自己的观念像船一样,扔进现实的大海里,让其经受风浪的考验和筛选。成为自己的杠精,不是为了挑剔自己,而是为了避免被错误的安全感拖入深渊。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我们能证明自己多正确,而在于我们有多勇敢去推翻自己的假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不断进化,不断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