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有容貌焦虑吗?

 蓝小烈 2025-05-05 发布于云南

当你

有容貌焦虑时

要解决的是焦虑的问题,

不是容貌的问题。

“我要减肥了!”

耳熟不?这可是我们社交中出现的高频语句之一。

当然,次高频的言语还有我黑、我腿粗、我单眼皮、我法令纹又深了......基本都是围绕着对身材或者颜值不够好的“反思和诉求”。

神奇的是,很多把“减肥”挂在嘴边的人其实并不需要减肥,甚至本身就偏瘦。“我要减肥了!”这句话似乎已经逐渐替代“你吃了吗?”成为了一句Social常用语。

所谓言为心声,言语很多时候是认知的表达。那为什么很多人都要减肥呢?

认知心理学里有一个具身认知理论,该理论强调“身体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除了医学意义上应该跨入减肥行列的人,很多体型标准甚至偏瘦的人想要减肥,是受到了身体和心理相互作用机制的影响。当然,作为社会人,环境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被放大的容貌焦虑

容貌焦虑并非凭空产生,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心理根源,并且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人,尤其年轻人。

从社会角度看,单一的审美标准经常被各种媒介广泛传播,导致一些主观审美标准对人们产生深刻影响,比如“白幼瘦”或者“以瘦为美”的审美标准。因为不断地看到、听到,难免不会想到,于是很多人逐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些观念,并将其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

从心理角度看,容貌焦虑与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密切相关。根据具身认知理论可知,我们的身体不仅是物理存在,更是我们认知世界和自我认知的重要基础。如果个体频繁地将自己的外貌与社会标准进行对比,这种对比的过程就会内化为一种自我监控机制,导致个体过度关注自己的外貌缺陷,进而产生焦虑。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的易得性和便利性又持续放大了外貌监控和比较。

一方面,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可以轻松分享自己的照片和视频,再通过美颜滤镜和修图软件实现一键360°无死角修饰,经过修饰的外貌展示,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对“理想美”的追求,使个体对自己的真实外貌更加不满。另一方面,人们会对外貌展示的正面反馈产生需求,社交媒体的正面点赞评论功能成为了一种“社会奖赏”,强化了人们对理想外貌的追求;而负面评价或缺乏关注则会加剧容貌焦虑。

同时,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也能看到他人的外貌展示,并与他人产生互动,互动也会带来比较,“想象观众”效应又使人不自觉地想象他人的看法。于是,焦虑的来源变得密集而复杂,无差别地攻击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

在线客体化

在这里,要提到一个“身体意象”的概念,它最早被定义为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美学或吸引力的感知,而个体的身体在与周围环境交流时会产生体验和经历,这就是认知的具身化。认知具身化告诉我们身体会受到环境、信息、体验、表达等等的影响。

接着我们引出一个概念:自我客体化,它是指个体内化一个观察者的视角,将自己当作一个基于外貌被评论的客体。这就涉及到客体化理论,客体化理论是针对女性的研究,认为女性长期遭受客体化信息的影响,会逐渐内化一个旁观者视角,从旁观者视角来看待自己的身体外表,并出现多种负面身体意象,如身体羞耻感。这也是形成容貌焦虑的主要心理机制。

而在线客体化则是指随着智能手机和社交APP的普及,个体的外貌信息被特写、放大和评论,增加了客体化信息的接触,放大了理想美的标准,导致女性更容易形成自我客体化和身体羞耻感。

简单讲来就是女性在客体化影响下,过度关注外界的标准和审美要求对容貌的影响,放弃了自己对身体的主导性,忘记了明明自己才是身体的主人。

重拾自主性

对抗客体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个人、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入手。作为个体,先不说大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角度的宏观层面,说几个我们个人可以实现的对抗客体化的具体方法。

比如:

自我接纳: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认识到外貌只是自我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关注身体的功能和健康,而不仅仅是外貌。例如,通过运动来增强身体力量和耐力,感受身体的活力。

每天花时间欣赏自己的身体,关注身体的积极方面,如健康的皮肤、有力的肌肉等。

记住,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

当然,还可以把精力投入到很多有意义的活动中。

比如:

有研究表明,瑜伽练习干预可能改善身体意象。瑜伽练习可以提高饮食障碍患者自我意识、创造内心的平静。

通过正念冥想,专注于当下的感受,而不是对自己的外貌进行过度评价。

用积极的自我对话替代消极的自我批评,提醒自己,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美。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艺术、音乐、阅读等,通过这些活动找到自我价值感。

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通过成就和能力来增强自信心。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帮助他人,通过贡献社会来提升自我价值感。

总之,做具体的事不会错。尤其在这个通过行动对抗容貌焦虑的过程里,我们获得了一种看见自己,走向自己,定义自己的升华体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