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成都平原地形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片被群山环抱的平坦绿洲。都江堰水系如同叶脉般细致地分布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两千多年的农耕文明在此生生不息。这片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沃野,不仅是地理概念上的平原,更是一个文化心理上的'平坦之地'—在这里,自然与人文达成了罕见的和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存辩证法。成都平原以其包容、融合的特质,向我们展示了'平'的哲学如何能够孕育出'不平'的文化创造力。 成都平原的地理平坦性造就了其文化心理上的开放与包容。与山区地形的险峻崎岖形成鲜明对比,这片平坦的土地似乎天然地消解了对抗,促成了融合。历史上,蜀地虽地处西南一隅,却从未真正封闭过。三星堆的神秘青铜文明与中原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古蜀文化;三国时期,诸葛亮治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展现了平原文明的包容智慧;至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更使这里成为多元文化的熔炉。平坦的地形减少了交流的障碍,使成都平原成为各种文化元素自由流动、碰撞、重组的场域。这种开放特质在今日成都的城市性格中依然清晰可辨—悠闲而不懒散,包容而不失个性,创新而尊重传统。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成都平原'平'与'不平'辩证关系的最佳例证。表面看,这是一项使狂暴的岷江水流变得'平顺'的水利工程,实则蕴含了极为'不平'的科技智慧。李冰父子'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理念,不是简单地对抗自然,而是巧妙地利用地形坡度与水流规律,实现了人水和谐。这种'道法自然'的智慧,使成都平原避免了黄河泛滥般的灾难,也不同于尼罗河定期泛滥带来的被动适应,而是创造了一种主动但不强求的互动模式。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成都平原的'平'不是单调的同质化,而是多样性的共存平台。在这片土地上,道教青城山与佛教昭觉寺比邻而居,川剧变脸与西方交响乐同台演出,火锅的麻辣与清茶的淡雅共享一桌。这种多元共生状态打破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形成了文化生态的'平坦' 成都平原地形图最终向我们揭示的,是一种生存的辩证法:最高的智慧可能不在于永远向上攀登,而在于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寻找平衡;最丰富的文化不在于纯粹性,而在于杂交的活力;最可持续的发展不在于征服自然,而在于与自然对话。在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平坦土地上,人类文明写下了与自然和解的独特篇章。当我们厌倦了非赢即输的零和游戏,疲惫于不断倾斜的生活姿态时,或许可以回到'平'的智慧—不是作为退而求其次的妥协,而是作为一种更为深刻的生存洞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