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有一病名叫阴疽。所谓阴,与阳相对,是寒湿,痰浊与瘀血这类阴邪。疽,与痈相对。《正字通》说:痈之深者曰疽。疽深而恶,痈浅而大。 综上,阴疽,是指寒湿,痰浊与瘀血这类阴邪侵附于肌肉、筋骨、关节,血脉之中,以致寒凝痰滞,经脉被阻,血瘀毒聚而成。以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为主要表现。 中成药阳和解凝膏, 源自清代医生《外科全生集》, 温阳化湿,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消肿散结,用于脾肾阳虚、痰瘀互结所致的阴疽、瘰疬未溃、寒湿痹痛。 其中,瘰疬是指人体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发炎产生的肿块。 组成: 鲜牛蒡草480g (或干品120g )鲜凤仙透骨草40g (或干品10g )生川乌 桂枝 大黄 当归 生草乌 生附子 地龙 僵蚕 赤芍 白芷 白蔹 白及 肉桂 乳香 没药 各20g 川芎 续断 防风 荆芥 五灵脂 木香 香橼 陈皮 麝香各10g 苏合香40g 本方用药众多,我们用几个点来给它们各划管辖地。 1 补脾肾阳虚的中药主要集中于川乌草乌生附子,肉桂桂枝。 川乌,为乌头的干燥母根。 草乌,为乌头、北乌头或其他多种同属植物的块根。 二者功效相似,大辛大热又苦味能燥,均有大毒,以大毒而以毒攻毒,对于深入体内的风寒湿有较强的祛散作用。 附子是附生于乌头的块根上的子根,通过温补脾肾阳气,促进水液代谢,减少痰浊的生成。通过温阳散寒,促进瘀血消散。是体内阴邪的克星。 生用比制过的药效强。 肉桂,辛散温通,能打通经脉,鼓舞气血生长,散寒止痛。 桂枝作为肉桂的兄弟,可以扶脾阳,让脾运化水湿。又可温肾阳,助膀胱里的水液气化,则水湿痰饮皆消散。 上几味,把体内的寒湿祛散,把脾肾的阳气提起来。 再用辛温的木香行脾胃气,香橼陈皮理脾胃气,让脾肾阳气的运行更顺畅。 2 白芷防风荆芥,紧随上药,把祛风除湿散寒再加码。并于消除皮肤肿胀坚硬各有长处: 白芷,未化脓时,脓溃时,脓多时,都有用它的机会,最终起到促进疮口愈合的作用。 防风可用于湿气过重引发的肌肉僵硬,关节肿痛。 荆芥,既能除皮肤瘙痒,又能消除皮肤脓肿,甚至改善皮肤红肿溃烂。 上述诸药,为消除痰浊和瘀血互结造成的阴疽、瘰疬未溃、寒湿痹痛创造了条件。 接下来的诸药,只要使出自己的解数,消除痰浊和瘀血的工作便轻松起来。 3 化痰的大部队:牛蒡草,地龙,僵蚕,苏合香。 牛蒡草,其根是食物,也是中药材,散风热,消毒肿。其茎叶清热除烦,善治痈肿疮疖。其果实疏风散热,祛痰散结,消疮疡肿毒。 综合一看,牛蒡全草清热散风,祛痰散结,一身上下都有除疮疡肿毒的能力,被赞:用于治疗痈疽、疮毒,神效。 痰浊瘀血引起的经络不通,由地龙和僵蚕来化痰通络。 地龙长于土中而性寒清热,善于松土而通络止痛,可用于多种原因导致的经络阻滞、血脉不畅等。并可利小便。 对于僵蚕来说,蚕吐出的丝柔软,就算是僵化的蚕,也能化痰散结,使僵硬的痰核阴疽软化,是治有形之包块佳药。 苏合香以豁痰开窍,促进溃疡与创伤的愈合。 4 凤仙透骨草,赤芍,乳香,没药,川芎,五灵脂,续断,麝香,苏合香,桂枝,当归,大黄,用于活血化瘀。 凤仙透骨草,活血的同时能祛风湿,无论风湿痹痛,还是痈疽都可用。 赤芍五灵脂专入肝经,赤芍凉血化瘀,五灵脂止痛止血。 川芎入肝胆又入心经,行气活血祛风。 乳香没药不仅入心肝还入脾,而脾主肌,化瘀后尤能消肿生肌。 续断入肝肾活血化瘀,抗菌消炎,治一切无名肿毒。且因入后天之本肾,又能增强免疫调节,促进骨损伤愈合。 桂枝除了扶脾阳温肾阳,还能用于寒凝血瘀诸痛症。 大黄化瘀的同时还能起到通便作用,这也与地龙的利小便对应。二便的通畅是病愈的前提。 当归活血后的补血对于瘀血消散后的生新有重要作用。 麝香活血后能深入骨骼和皮肤,通关利窍,解凝消滞。 5 活血过后的止血生肌,主要由白蔹白及来完成。 白蔹,让人联想到“敛”,收敛,能敛疮生肌。但在敛疮生肌之前,还能消痈疽而散结。 白及,粘性,这个粘性让它收敛止血,对于恶疮痈疽,无论未溃或已溃均可应用。 全方阳和布化,解除凝滞,正是中成药阳和解凝膏,为外用药哦。 温馨提醒: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