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读散文 | 《红尘缱绻,执爱写一生》

 老友mk09qda3vs 2025-05-05 发布于天津

文:一生所爱

图片

1

晨光初透时,茶馆里的铜壶又咕嘟咕嘟冒出热气。我坐在青石门槛上,看街角卖早点的阿婆将蒸笼掀开,白雾裹着麦香漫过整条石板巷。这寻常光景里藏着个永恒的谜题:人间走这一遭,究竟为着什么?

去年五月在昆明翠湖边,见着位摆茶摊的老汉。竹棚下悬着褪色的布幌,写着'三文一盏,管够'。他煮茶必用滇红,茶叶在紫砂壶里舒展时,总要轻哼段花灯调:'茶烟袅袅云外天,闲敲棋子落灯花'。有回暴雨如注,过路人挤在茶棚避雨,老汉挨个递姜茶,分文不收。他说茶叶是后山自己种的,柴火是捡的枯枝,烧水的是老天爷给的雨水,'要钱做甚?'这话让我想起东坡在黄州煮'东坡羹',说到底,人世滋味不在玉盘珍馐,而在烟火里生出的暖意。

巷尾张家的闺女每日清晨卖茉莉。竹篮里铺着青荷叶,花骨朵儿沾着露水。她总说:'卖花不为银钱,单爱听买花人念诗'。前几日听她唱扬州清曲,唱到'花开花落年复年',忽然顿住,望着檐角新结的蛛网出神。这让我想起《陶庵梦忆》里记载的卖花人,牡丹开时满城皆香,凋零时竟有人对花垂泪。草木荣枯本是自然,偏教人看出悲喜,大约红尘中的执念,原就是生命自带的温度。

图片

2

     城西老鞋匠的铺子里,常年飘着黄蜡与皮革的气味。他补鞋必用苎麻线,说尼龙线虽结实,却少了筋骨。有回见他在鞋底绣并蒂莲,问起缘由,他眯眼笑道:'三十年前给娘子绣过,如今她走了,绣着绣着倒像她还穿着似的'。这话教我想起沈复在《浮生六记》里写的'闺房记乐',芸娘殁后,他见月缺花残便黯然神伤。可若不曾这般深情,又怎知明月本无心,伤怀原是人心映照?

前些日子在扬州瘦西湖,见残荷支离。渔翁荡舟而过,船头晾着青箬笠,舱里堆满藕节。他说:'荷花开时万人赏,荷败时独我收藕,都是造化'。这话倒合了禅宗公案,当年药山禅师指枯荣二树,说'荣的由他荣,枯的由他枯'。可若无人驻足,荣枯又有何分别?就像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千年来色彩剥落,可画工当年勾勒时的虔诚,早沁入泥胎。

友人赠我盆六月雪,说是极难养活。每日晨起必先看它,松土浇水如同奉茶。前日忽见细白花开,恍如碎雪缀枝,竟想起《长物志》里说的'养花如养士'。其实草木何尝需要人侍弄?不过是人借花木滋养心性。就像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经年累月被苔痕浸染,反倒比新凿时更见风骨。

图片

3

    

雨夜读《西湖梦寻》,读到张岱写雪夜湖心亭看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忽然听见巷口馄饨担的竹梆声,推开窗,见挑担老汉裹着蓑衣,灯笼在雨里晕开暖黄的光。这光景竟与三百年前的文人雅趣相通,原来俗世里的诗意,不在风花雪月,而在市声灯影里藏着永恒。

忽而明白,人生意义不在追寻答案,而在经历提问的过程。就像茶汤总要经历滚水冲泡,才能析出真味。敦煌藏经洞的经卷、云冈石窟的佛像、乃至街头巷尾的市声,都是人类写给宇宙的情书。我们存在的意义,或许就是成为光阴的书记官,用爱记录下晨雾如何染白瓦檐,秋霜怎样凝结在蛛网上。

此刻暮色漫过窗棂,茶盏里的碧螺春正舒展第二泡。忽然懂得,执爱写一生,原是要将每个瞬间都当作未完成的诗稿。就像那个暴雨天在茶棚避雨的旅人,老汉递来的何止是姜茶,分明是流转千年的人间暖意。

图片
◆文章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