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ADHD)、自闭症(ASD)和抑郁症(MDD)在前额叶的神经特征上存在部分共同点,但也存在疾病特异性差异。以下是目前研究提示的可能共同特征: 1. 前额叶功能异常 · 背外侧前额叶(dlPFC)功能低下: o ADHD:dlPFC活动降低导致执行功能(如注意力、冲动控制)受损。 o MDD:dlPFC功能减弱与认知灵活性下降和决策困难相关。 o ASD:dlPFC连接异常可能与刻板行为和计划能力缺陷有关。 · 腹内侧前额叶(vmPFC)失调: o MDD:vmPFC过度活跃与负性情绪增强和反刍思维相关。 o ASD:vmPFC-边缘系统连接异常可能导致社交动机和情绪理解障碍。 o ADHD:vmPFC功能异常可能与延迟满足能力差有关。 2. 执行功能与认知控制缺陷 · 三者均表现出前额叶介导的执行功能障碍,如工作记忆、抑制控制和灵活决策能力下降,可能与dlPFC和扣带回前部(ACC)的神经环路异常相关。 3. 情绪调节障碍 · 前额叶-边缘系统连接异常(如vmPFC-杏仁核环路): o MDD:前额叶对杏仁核的调控减弱,导致负性情绪增强。 o ASD:社交情绪处理异常可能与vmPFC-杏仁核连接异常有关。 o ADHD:情绪冲动可能与腹侧前额叶调控不足相关。 4. 神经递质系统异常 · 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失衡: o ADHD:多巴胺信号传递异常(尤其是前额叶)是核心机制。 o MDD: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失调影响情绪和认知。 o ASD:多巴胺和5-羟色胺通路异常可能介导重复行为和社交缺陷。 5. 结构改变与神经可塑性 · 前额叶灰质体积异常: o ADHD和MDD患者常见dlPFC灰质体积减少。 o ASD可能出现前额叶局部体积增大或减小(如眶额皮层)。 · 突触可塑性受损: o 三者均与神经营养因子(如BDNF)表达异常相关,可能影响突触修剪和神经环路成熟。 6. 默认模式网络(DMN)异常 · DMN过度活跃或连接异常: o MDD:DMN过度活跃与反刍思维相关。 o ASD:DMN内部连接减弱可能导致自我参照加工障碍。 o ADHD:DMN与任务正网络的动态切换异常可能影响注意力。 总结 三者的共同特征集中在前额叶功能网络失调、神经递质失衡及执行-情绪环路异常,但具体机制和表现形式存在差异。例如: · ADHD更强调多巴胺驱动的抑制控制缺陷。 · ASD以社交脑区(如vmPFC)连接异常为特点。 · MDD突出情绪网络的负性偏向。 这些共同点可能部分解释了疾病的共病现象(如ADHD合并抑郁症),也为跨诊断治疗(如经颅磁刺激TMS靶向dlPFC)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个体异质性和发育阶段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