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的毛秀兰是杭州一家瑜伽店的老板,经营瑜伽事业已有十余年。看似优雅从容的她,实则承受着不小的压力。随着周边瑜伽馆不断增多,竞争愈发激烈,她不仅要操心课程设计、教练培训,还要为店铺的运营和客源发愁。尽管工作忙碌,毛秀兰却有着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她偏爱甜食,经常熬夜处理工作事务,还长期保持着抽烟的习惯,这些都悄然侵蚀着她的健康。 2023年3月5日,毛秀兰在指导学员做瑜伽动作时,突然感觉舌头有些僵硬,说话不太利索,含糊不清的话语让学员们满脸疑惑。她强装镇定,笑着说是自己没睡醒。此后的半个月里,她时不时会在起身或转头时出现短暂性的眼前发黑,像被一块黑布突然蒙住双眼,不过每次都在几秒内恢复正常。毛秀兰总觉得自己身体底子好,这些小状况不过是过度劳累所致,稍作休息就能缓解,并未将其放在心上。 甚至在员工提醒她去医院检查时,她还摆摆手说:“我这天天练瑜伽,身体好着呢,别大惊小怪。” 3月20日清晨7点15分,毛秀兰如往常一样提前到瑜伽店准备早课。她刚拿起瑜伽垫,一阵剧烈的眩晕感突然袭来,身体不受控制地摇晃,险些撞到一旁的镜子。紧接着,她的左侧肢体开始麻木,从手指尖蔓延到整条手臂,再到左腿,仿佛被千万根细针扎着,又像是浸泡在冰水中,失去了知觉。她试图用右手抓住身旁的栏杆支撑身体,却发现连最简单的抓握动作都无法完成,瑜伽垫“啪”地掉在地上。 她想要呼喊店员求助,喉咙却像被无形的手掐住,只能发出含糊的呜咽声,嘴角不受控制地歪斜,口水顺着下巴滴落。恐惧瞬间笼罩了她,眼前的景象开始模糊,在意识逐渐模糊前,她瘫倒在了冰冷的地板上。 被紧急送往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后,医生迅速为毛秀兰进行了全面检查。 头部核磁共振成像(MRI)清晰显示,她的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存在一处面积约1.2cm×1.5cm的新鲜梗死灶;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其颅内大脑中动脉M1段存在50%的狭窄,且有明显的粥样硬化斑块;血液检查结果显示,她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达25μmol/L(正常范围5-15μmol/L),C反应蛋白为15mg/L(正常范围0-5mg/L),纤维蛋白原含量6.2g/L(正常范围2-4g/L),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结合症状和检查结果,毛秀兰被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且由于存在多种危险因素,病情较为严重。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管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坏死。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患者发病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如肢体瘫痪、言语障碍、认知功能下降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医生神情凝重地对毛秀兰和她的家人说:“患者这次脑梗死发作较为凶险,如果不是送医及时,后果不堪设想。目前必须立即进行规范治疗,通过药物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等手段,尽量减少脑组织损伤。” 随后,医生为毛秀兰开具了氯吡格雷,用于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再次形成,并详细说明了用药剂量、时间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同时强调,氯吡格雷需要每天固定时间服用75mg,连续服用至少90天,才能有效降低脑梗复发风险。 氯吡格雷属于噻吩并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它能选择性地与血小板膜上的二磷酸腺苷(ADP)受体结合,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从而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在脑梗死的治疗和二级预防中,氯吡格雷是常用且重要的药物之一。 出院后,毛秀兰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服用氯吡格雷,还调整了生活作息,减少熬夜,戒掉了香烟。她将瑜伽店的部分事务交给得力助手打理,自己也会适度进行一些简单的康复瑜伽练习。经过三个月的调养,到2023年6月复查时,毛秀兰的身体状况明显好转,左侧肢体的麻木感逐渐消失,言语也恢复了清晰,头部MRI显示梗死灶周边出现部分软化迹象。 随着状态越来越好,毛秀兰逐渐放松了警惕。从2023年10月开始,她重新全身心投入到瑜伽店的繁忙事务中。为了筹备双十一的促销活动,她经常忙到凌晨,有时甚至顾不上吃饭,更别说按时服药。 她心想:“偶尔忘记一次没关系,以前不也好好的。” 在这种侥幸心理下,她的服药变得越来越不规律。 2024年1月10日起,毛秀兰时常感到头痛,每次疼痛都像有一把小锤子在敲击头部,尤其是在长时间处理工作文件后,疼痛愈发明显。同时,她的记忆力也开始下降,经常忘记与客户的预约时间和课程安排,有时刚和会员通完电话,就忘了对方咨询的内容。她以为是近期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的,只是简单服用了一些止痛片缓解,并未意识到这是病情复发的征兆。 甚至在家人劝她去医院检查时,她还说:“肯定是最近太累了,休息休息就好。” 1月25日上午10点,毛秀兰正在瑜伽店会议室开会,讨论春节期间的课程安排。突然,一阵撕裂般的剧烈头痛袭来,疼得她双手抱头,在椅子上蜷缩成一团,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紧接着,右侧肢体完全失去力量,整个人从椅子上滑落,重重地摔倒在地。她想说话,却只能发出断断续续的呻吟,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无助。右侧嘴角不受控制地向下歪斜,口水不受控地流淌,右侧手臂和腿如同沉重的铅块,无法动弹。 店员见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将她送往医院。 此次入院,医生再次为毛秀兰进行了头部MRI检查,结果显示她原来的脑梗死病灶范围扩大至2.5cm×3.0cm,且在左侧大脑半球出现了一处新的面积约1.8cm×2.0cm的梗死灶。复查血液指标发现,她的血小板聚集率高达85%(正常范围35-65%),表明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不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依然居高不下,为23μmol/L,纤维蛋白原含量进一步升高至7.5g/L 。 医生拿着检查报告,语气严厉地对毛秀兰说:“你太不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了!这次病情恶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没有规范用药。氯吡格雷需要长期规律服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随意漏服、不按时服用,不仅无法有效预防血栓,还会让身体产生耐药性,增加脑梗死复发的风险。再这样下去,下次可能就没这么幸运了,随时可能面临更严重的残疾甚至生命危险!而且,不只是氯吡格雷,其他辅助治疗的药物也都需要严格遵医嘱,任何一个环节的忽视都可能导致病情失控。” 医生调整了治疗方案,在继续使用氯吡格雷的基础上,增加了叶酸、维生素B12等药物来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同时加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并反复强调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还为她制定了详细的服药清单,要求她设置手机提醒,每天拍照记录服药情况。毛秀兰听后,心中满是懊悔与后怕,她终于意识到规范治疗的重要性,决心严格遵守医嘱,不再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出院后,毛秀兰将瑜伽店的经营进行了全面调整,减少工作强度,把更多时间留给自己的健康管理。她开始深入学习脑梗相关知识,积极参加健康讲座,结合医生的建议,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疾病管理方法,并坚持不懈地执行了数月。 经过五个月的努力,2024年7月,毛秀兰再次来到医院复查。头部MRI显示,她的脑梗死病灶明显缩小,原来较大的病灶缩小至1.2cm×1.5cm,新发病灶缩小至0.8cm×1.0cm,部分病灶甚至出现了吸收好转的迹象;血液检查结果显示,血小板聚集率降至45%,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也降至12μmol/L,纤维蛋白原含量恢复至3.2g/L,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她的肢体活动自如,头痛等不适症状完全消失,生活和工作都恢复了正常状态。 看着检查报告,医生满脸惊讶地问道:“太神奇了!你是怎么做到让病情恢复得如此之好的?一般患者很难在这么短时间内实现病灶缩小和指标正常化,你究竟采取了什么特别的方法?” 从医多年,医生见过众多脑梗患者,像毛秀兰这样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显著康复效果的案例实属罕见。尤其是她的病灶缩小程度和血液指标的改善情况,远远超出了常规治疗的预期,这让医生既惊喜又好奇。毛秀兰得知自己病情恢复良好,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我是一位爱学习的老人!本站主要是些学习体验与分享【其中会引用一些作品的原话并结合我的一生体会与经验加工整理而成!并参入百度 Ai百度 DeepSeek-R1 满血版】在此一并感谢!如有不妥之处敬请与我联系,我会妥善处理,谢谢!)我写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各方面应注意的事儿!退休后我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广交朋友,互助交流,共筑美好生活!!!!!! 更多文章请参看http://www.赵站长的博客。期待大家的光临与指教哦^0^!欢迎大家转发! |
|
来自: 赵站长的博客 > 《健康饮食药物禁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