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看画,读书赏花。焦虑的时候,泡杯茶。将提着,平铺在半空上的心,放下。 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抚琴,闲则能游名山,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茶,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莫大于是。” 想起去桂林,坐在桂花树下,看蝴蝶细嗅三角梅;透过松林听一漾一漾的江水声。那声音,让我飘飘摇摇,摇着摇着,晃着晃着,仿佛穿越成了中国画里的“小人儿”: 天地廓然,一小人儿坐于岸边,饮茶望远。 流水潺潺,一小人儿躺于孤舟,品茶放空。 风清水静,一小人儿对坐栏杆,举杯赏鱼。 山石嶙峋,一小人儿坐于芭蕉叶,摇扇煮水。 …… 有时,“小人儿”还会雅集。“碧山深处绝尘埃,面面轩窗对水开。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著名茶学家谢致璋在《清香流动》一书中写道:明代中叶以后,在江南,尤其是苏州一带,由于社会经济富裕,人文荟萃,文风兴盛,逐渐发展出一股风雅细致的品茶时尚,与评书、赏画、焚香、弹琴、选石等事,交织成一种儒雅闲适的士大夫生活文化。明代的大画家沈周、文征明、唐伯虎都是爱茶人,沈周的风流文采在当时极具影响力,文征明和唐伯虎画了很多品茶图,反映他们“韵苑景闲,澹爽有致”的生活情趣。那股儒雅的风尚一直延续到晚明,晚明文人在纷扰的外在时局中,更加追求内在精神境界的质朴天真,许多人过着恬淡的生活,焚香品茗,悠然自得,乐天知足。 如果品茶或是茶会雅集有段位,我想明代文人必是翘楚。恰如陆绍珩在《醉古堂剑扫》里描述的意境:“结庐松竹之间,闲云封户,徒倚青竹之下,花瓣沾衣,芳草盈阶。茶烟几缕,春光满眼,黄鸟一声,此时可以诗,可以画。” 不论是茶从业者还是爱好者,明代茶画都是要不断体会、静静欣赏的。谢致璋说:“营造茶席的空间,就像经营一片画意。”。我搜集汇聚了65幅与茶相关的明画于此文。从画中,有人看画意,有人看技法,有人看茶器,有人看饮茶流变,你看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明代茶画赏析 ![]() “腥瓯腻鼎原非器。曲几蒲团逈不尘。排过蜂衙窓日午。洗心闲试酪奴春。”吴门唐寅行书款。此幅绘庭院巨石翠竹下,一高士坐蒲团上执扇煽炉煎茶。人物学李公麟,巨石有李唐遗意。 图2_明_唐寅(传)_斗茶图_台北故宫博物院 ![]() 此幅从人物和配景来看,应是明人学刘松年画法而做。因唐伯虎在明四家里学李唐,刘松年很有名,故此画或托名伯虎所做,应有所本。 图3_明_唐寅_品茶图_台北故宫博物院 ![]() “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候自嘉”,唐寅款题。此图绘冬日文人读书品茶景象。寒林中草屋三楹,主人坐于案前读书,一僮蹲于屋角,煽火煮泉;侧屋几上置茶壶与茶瓯等,整体呈现文人悠闲的山居生活。〈品茶图〉为乾隆皇帝陈设于河北盘山静寄山庄「千尺雪」茶舍的壁上之珍,画上书有乾隆每次驻跸的题诗及「静寄山庄」钤印。 图中行书落款是明代谢晋的《游西坞》画面布局严谨整饬,造型真实生动,山势雄峻,石质坚峭,皴法斧劈,笔法劲健,墨色淋漓。唐伯虎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 ![]() ![]() 款识:唐寅楷书款: 吴郡唐寅写 题跋: 拖尾祝允明行书题跋: 日高丈午睡正浓。将军扣门惊周公。口传谏议送书信。白绢斜。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首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里。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椀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坠厓颠。受辛苦。便从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长洲祝允明书。 ![]() ![]() 图中云峰缥缈,涧壑丛竹,水阁中一人静坐,旁设书籍、茶具,似有所待。溪流边一人拄杖独立,远眺山色。画法上多用干笔细皴描绘树石人物,笔致坚劲,刻画精微,风格缜密秀润,反映出唐寅善于以早年师从周臣学习宋“院体”山水技法,来表现和传达文人画清雅幽澹的功力。 图7_明_唐寅_西园雅集图卷_台北故宫博物院 ![]() ![]() ![]() ![]() 此画描绘了文徵明于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与朋友在无锡惠山茶会的情景。画面绘松林中茅亭泉井,环境幽雅,友人或围井而坐,或散步林间,或赏景交谈,童子在一侧烧水烹茶。按蔡羽卷后序,此次聚会以鼎煮水,三沸三啜,识水品之高,仰古人之趣,可谓风雅之至。北京故宫另藏有一本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卷后亦有蔡羽题诗。其字画水准均在此卷之上。 惠山泉水甘冽,号称“天下第二泉”,相传曾为陆羽亲品,历来是煮茶的佳选。惠山泉为唐大历元年至十二年(766-777)无锡令敬澄所开凿。惠山的得名是因为古代西域和尚慧照曾在附近结庐修行,古代'慧'、'惠'二字通用,便称惠山。惠山泉水源于若冰洞,呈伏流而出成泉。泉池先围砌成上、中两池。上池呈八角形,由八根小巧的方柱嵌八块条石以为栏,池深三尺余。池中泉水水质很好,水色透明,甘冽可口。中池紧挨上池,呈四方形,水体清淡,别有风味。至宋代,又在下方开一大池,呈长方形,实为鱼池。明代雕刻家杨理特在下池池壁雕刻了一具螭首,这螭首似龙非龙,俗称石龙头,中池泉水则通过石龙头下注到大池之中,终年喷涌不息。池前建有供茶人品茗的漪澜堂,苏东坡曾在此赋诗曰:'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 ![]() ![]() ![]() 此图描绘的是吴邑沈天民的浒溪草堂,图上一山涧湖水边,房屋多座,树木成荫,风景优美,幽静闲适。近处临湖而建草堂二三间,堂内主客相谈甚欢,旁边堂内二童子煮茶忙碌。技法上,以渴笔微抹山石,以点苔显出明暗,表现草堂环境恬静,意境清幽。为文氏园林雅集图中之精品。 ![]() ![]() ![]() ![]() 此幅长卷描绘了桃花源记中舟人问路,目睹乡野中悠闲生活的场景。图中绿树环抱村宇,小山穿插其中;屋内三五小友饮茶谈古论今,楼下妇人携幼问路,村中溪水潺潺,风景优美。技法上线条粗细旋转富于变化,墨色浓淡干湿,层次丰富。 ![]() ![]() ![]() 此卷系文徵仲画给其学生王谷祥的一卷园林小品画,用笔温润静美,构图溪山深邃。体现了作者的文心雅趣。 ![]() 雨后 积雨初收风乍颠。城南花事已茫然。 黄鹂绕树空千啭。白发伤春又一年。 竹几蒲团供坐睡。茗杯香鼎有闲缘。 客来莫说长安事。自理南华物外篇。 本幅是文征明与陆治师生的书画台璧,虽然长卷的形式是画前书后,然根据两者的款题,可知文征明于一五三三年间,先写了这三首七言律诗,时文氏年六十四岁; 两年以后,陆治方始绘图,典型的平远山水,一河两岸,临水疏树间,雅士庐中赏景,画风秀逸,叠石有折带皴法,方笔转折,渴笔皱擦,此乃仿自元四大家之一的倪瓒画风,但笔意不脱文、沈师门之法。 十五世纪中叶以来,苏州地区是我国绘画的重心,自沈周崛起,文征明继踵,领导画坛近九十年,不但盛极一时,至清尚有余绪。文征明的门下子姪一辈,人才济济,陆治(1496-1576)就是其中的一位。陆治,字叔平,号包山子,江苏苏州人。他在仕途上并不顺遂,但人品、文采,均为时人推重; 一生高洁刚正,孝友姐弟,敦睦邻里,捐出居所为祖祠,救济邻里至友。当时的文苑领袖王世贞称誉他人品「古所称仁心为质者」,绘画则「其于丹青之学,务出其胸中奇,以与古人角,一时好称,几与文征明先住埒」。 ![]() 图上题诗:“碧山深处绝尘埃,面面轩窗对水开。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图绘一山清水秀的地方,坐落着茅屋三二间,四周树木苍翠,屋前流水潺潺;明亮整齐的屋内一尘不染,二位雅士围坐茶几品茶聊天,一小童在另一间房内扇火烧水,远处群山起伏,山峰高耸。画面干净整洁,层次分明,景色宜人,似人间仙境。 ![]() ![]() ![]() 图17_明_沈周_山水圖_斯德哥尔摩东方博物馆 ![]() 图18_明_沈周_名贤雅集图_台北故宫博物院 ![]() 此画绘吴愈调守叙州文士友人一行十三人,为之饯行赋诗,沈周由此绘画。画面狭长,山势呈“之”字形走向,益增高远平阔之感。设色雅淡,人物衣描粗细合度,用笔写意中带精谨。 图19_明_沈周_东庄图册_南京博物馆 ![]() 此画描绘其师吴宽家的庭园景色。东庄是吴宽的庄园,也是江南士大夫经常聚会、吟诗、品茗的地方。吴宽官至礼部尚书,是沈周的老师和挚友,多有诗文唱和。 图20_明_沈周_明清人画册之八_大英博物馆 ![]() 此绘是一幅写意浅绛山水画。山野林木葱翠, 溪边茅屋两间,仆人煮水烹茶,隐士观鱼看花,乐哉乐哉!笔墨疏朗松快,线条平实浑厚,用色素雅清淡,意趣天真浪漫。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 图21_明_沈周_周茂叔爱莲图_西雅图艺术博物馆 ![]() 图22_明_沈周_高贤饯别图_台北故宫博物院 ![]() ![]() ![]() ![]() 此卷绘赵孟頫写经与和尚换茶的故事。原图无款印,据文嘉、王世懋题跋,知系文徵明小楷写心经,仇英图之,图与书俱精好。仇英(约一四九四-一五五二)字实父,江苏太仓人。仇英出身贫苦,年少时随父亲做漆匠谋生,然喜好绘画,且天资优异、勤恳好学,少时移居苏州为学徒,可能以临仿古画为业。后来学画于周臣,又受到文征明的赏识,与苏州文艺园有来往。由文氏引介,先后在大收藏家项元汴和长洲人陈官家作画。遍览前代名画并刻苦摹练,画艺大成。时人称他:「所览宋元名画千有余矣,又得性天之授,餐霞吸露,无烟火气习。」 ![]() ![]() ![]() 画面奇峰峻岭,苍松翠柏,琼楼水阁,溶洞流溪,云烟缥缈其间,山壑或隐或现。溪水潺湲的溶洞前,一隐士临流盘膝,停琴静坐,侍童们忙着煮茶、端盘、陈设古玩,俨然人间仙境。 ![]() ![]() 图中以工笔重彩描绘王羲之在兰亭水阁观鹅、赏鹤的情景。在尺幅之间构图繁密,笔墨精谨,其中岩泉迴转,虬松垂柳、春花翠竹点缀着园囿。人物形象儒雅,巾带飘逸,院中的家僮或携琴,或烹茶,他们的行为衬托出主人清高自得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情趣。 ![]() ![]() 高人深隐漫藏修,占得东溪事事幽。 相像练光拖屋后,何殊鉴影晃源头。 绿蒲匀黛纶竿晚,芳蓼分香石濑秋。 风景宛然杨子宅,问奇休厌客频游。 吴郡唐寅。 《东溪雅集》)是集明代艺术史上最“精细”与最“多才”的两位吴门巨擘合璧之作,即仇英绘图,唐寅题书。唐寅与仇英乃同门之谊,受业于周臣,皆获出蓝之誉而领风骚于明代画坛。《东溪雅集》从画卷的右面展开,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片云烟笼罩的山峰,下面有“戴帻巾着宽袍”的高士,有“携杖戴小帻”的老者与怀抱“阮咸”的童仆,共3人,高士前有楼阁阶梯以及竹木制护栏,竹草环绕阶梯,亭廊上有“戴幞头”扶栏的高士,似观赏秋山云澜之景,后面有童仆策杖而立,扭头目视梯下高士,童仆身后又有挺拔参天的古松两株,松下翠竹颀长,翠竹旁有持笔砚的童仆与抚须高士,共2人,逐渐把我们的视线引入画卷正中的楼阁内部,阁内共有高士6人,居中“抚琴者”1人,右侧端坐“冥想者”2人,左侧形态各异者3人,有“倚栏沉思者”、有“观书临曲者”、有“危坐窥琴者”。可以通过人物所坐的位置、服饰、神情、动作来区分各个人物的身份。阁楼外环绕着修竹茂林,古柏石路,楼阁的左下方有烹茶童仆(又称“茶人”)4人,有“备茶瓯者”,有“灸茶者”,有“育华观茶者”,有“负以茶具待采茶者”,烹茶的流程考究。烹茶所用的茶具种类多样,主要有茶炉、煮水器、茶盏,还有一些其他茶具。 ![]() ![]() 草亭筑于松溪石畔,亭内士人倚栏凭溪,一小仆人携罐汲泉备茶。亭前树下有茶炉、烧壶一组,一旁石上亦置茶壶、茶叶罐、茶杯等,整个画面呈现明代文人优游茶事的情趣。画中幽雅清静的品茶环境,反映了浓郁的生活雅趣及文人气质,也正是明人注重品茗环境的具体表现。此幅画风近似南宋的李唐、刘松年,用笔紧密,青绿设色精丽而温雅。 ![]() ![]() 近景绘斋馆荷塘,士人垂钓,侍童烹茶。中、远景则绘竹林绿荫,仆役移竹。此图用笔工细秀劲,人物、建筑、树木,笔笔周到,画法精谨。青绿设色,却富雅逸之趣。 ![]() ![]() ![]() 本幅以一渔父为开端,越过岸边的山脉巨石后,进入一个安和乐利的聚落。聚落中各种野花盛开,文士们或读书,或饮茶对谈,或倚榻乘凉等,其余则渔夫捕鱼,童仆洒扫、备茶,儿童们下棋,小狗跳跃等,全幅充满各种生活细节的描绘。此种对于细节多样性的活泼呈现确为仇英风格,然笔法稍弱,应为后人仿作。本幅的构图设计、内容与青绿的使用,整体呈现出桃花源的意象。 ![]() ![]() 重色绘山石,形状奇俊,松柏入石而生;由远及近水平宽阔,波光粼粼,数只船只来往穿梭;近处一座阁楼倚岸而建,亭中数位士人饮茶相聚,相谈甚谈! 图31_明_仇英_西园雅集图_台北故宫博物院 ![]() ![]() 局部 相传西园是北宋驸马都尉王诜的府邸花园,据传北宋宋神宗元丰初年王诜曾邀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秦观、蔡肇、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以及日本圆通大师等当代十六位文人名士在此游园雅聚,是时李公麟绘《西园雅集图》,米芾书《西园雅集图记》。此幅白描作西园雅集故事。用笔松秀自然,人物造型古雅,或是仇英摹古之作。 图32_明_仇英_西园雅集图_大英博物馆 ![]() ![]() 此幅应是米芾题石故事,且画风与仇英不类,后世托名之作。 图33_明_仇英_西园雅集图_台北故宫博物院 ![]() ![]() 局部 此幅绘宋神宗朝附马都尉王诜请善画人物的李公麟,把自己和友人苏轼、苏辙、黄鲁直、秦观、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仪、郑靖老、张耒、王钦臣、刘泾、晃补之以及僧圆通、道士陈碧虚画在一起,取名《西园雅集图》。此幅画雅集情景,托名仇英,细观之、虽末必仇实甫手笔,尤是明代仿宋画之伪好旧物。 ![]() ![]() 这幅画描绘了秋季开学后孩子们在学堂里淘气闹腾的情景,几乎隔着屏幕都能听到喧哗声,窗外的桂花提示这是秋天。课堂内现在正热闹,二三十个孩子正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聊天的,唱戏的, 交头接耳的,开茶话会的…… ![]() ![]() 图绘远处山峦起伏,山凹处竹林一片苍翠,一处草堂林内而建,堂内二人饮茶谈论;房前溪水流过,一座房子水上而建,屋内整洁干净。此处青山绿水,为隐士居所之佳地。 沈贞,号南斋、陶然道人,为书画家沈周的伯父;工唐律,善山水画,风格取法董源。 ![]() 绘空旷之处,山石、木桌、茶具、莲花点缀画面,两位高士相对而坐,近处的高士操琴已毕,而对面的一位坐于巨大的蕉叶上,两人共品香茗。 陈洪绶:(1598—1652),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字章侯,号老莲,又号悔迟、老迟,浙江诸暨人。陈洪绶诗文书法俱佳,以捐赀入国子监,召为舍人,奉命临摹历代帝王像,因而得观内府所藏古今名画,技艺益精,名扬京华,与崔子忠齐名,世称“南陈北崔”。晚年学佛参禅,在绍兴、杭州等地鬻画为业。著有《宝纶堂集》。 ![]() 画中两人相对而坐,似是一主一客。蕉叶铺地,主人坐于其上,旁置茶炉壶具,炉中炭火正炽。客人坐一怪石上,又以一方奇石为琴台,古琴已收入锦缎琴套中。此时,琴弦歇,茶正熟,两人手持茶盏,四目相视,正闻香品啜,耳边琴声犹在。此中乐趣,任凭读者遐思。 ![]() 是幅画面大部分留白,下方绘两位高士端坐于石桌旁,桌上摆放香炉、茶壶、圆形罐插着一枝盛开桃花的花枝,石桌后一人正手执卷起书卷,盯着花枝,前一人正在摊开的书册上认真欣赏,两人皆聚精会神,神闲气静。 ![]() 此卷画于嘉靖三十七年(一五五八),纯以线条作画,左面主人于竹罏前,聚精会神地挟炭烹茶,罏上置提梁茶壶;对面文士展卷挥毫,状至愉悦。席上备有笔、砚、香炉、书卷等。整体呈现文人相聚,论书品茗,弥漫书香、茶香的清雅悠闲生活,这是晚明茶画上常见的题材之一。 ![]() ![]() 简要介绍:图绘高士于松谷青溪之间品茗谈道。设色清雅,笔墨精实,很难想象是一位七十岁的老翁所绘。 款识:文伯仁楷书款: 嫩汤自爱鱼生眼。卷叶还夸碧展旗。榖雨江南佳节近。惠山泉下小船归。幽人纱帽笼头坐。曲径风花绕鬓飞。酒客未通尘梦醒。静看斜日照松扉。隆庆辛未(一五七一年)春。五峰文伯仁。 题跋: 清高宗行书题跋: 昨岁惠山曾一揽。听松庵外驻銮旗。武文火候因久坐。风月春朝欲忘归。 画里真情浑不隔。天边逸兴又遄飞。却怜席地今无隙。非是禅房即旅扉。乙巳(一七八五年)孟春即用图中韵御题。 ![]() ![]() 明代文人饮茶风气,极富特色。此轴绘二、三好友于山谷长松间品茗闲聊,吹奏乐器,家仆现打泉水现烧茶,是惬意的文人生活。 ![]() ![]() 图中描绘出唐代名士卢仝煮茶的情景,是丁云鹏晚年创作的工笔精细画作。卢仝(约796—835年),济源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隐居少室山,自号玉川子,后移居洛阳。诗文俱佳,曾作《月蚀诗》以刺时政,得到韩愈的称赞。性好饮茶,所作《茶歌》中句多奇警。画面上的卢仝身着便服,头戴襆巾,手持羽扇,单腿盘坐于芭蕉前的青石上,背后怪石嶙峋,修竹碧绿,两名仆人在旁侍候。卢仝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火上的茶炉,全神贯注的神情被刻画得细致入微。画面花、竹、芭蕉笔笔刻画工整,怪石的阴阳、纹理交代清晰,赋色清淡冷隽,葱翠欲滴,闲和严静的幽雅气氛直扑人面。人物衣纹则用飘洒不群的高古游丝描,或清圆细劲的铁线描,以区别不同质地的衣料,显示出画家别具匠心之处。全图的绘画技巧变化多样而风格基调统一,人物神情生动,树石生机勃勃,笔法如行云流水,超然出众。 ![]() ![]() 此幅绘天峰晓日,万壑争流,山间白云深涌,几位文士在观云煮茶,深得高山流水之意境。南羽以精工人物名世,不意山水也有如此造诣。画上自题云:玄扈出云,天都晓日。 ![]() ![]() ![]() 此图绘皇宫大内后花园雕栏玉砌,一位乔装的冷饮博士在给一位小沙弥倒冰水饮料。从茶壶的龙纹雕饰上可以看出这不是一个普通人家,或是明代御用画家画皇帝的御容来配以一定的场景,像今时的“角色扮演”,皇帝、后妃、公主、小皇子都是演员。 ![]() ![]() 此图描写翠岩积秀,碧树繁花,楼阁台榭,临水错落。一人坐于阁中休憩,僮仆捧茶碗侍候,另有一童正在煮茶。台阁用界尺画,工细而不呆板,青绿设色妍丽而生动。山光水影,一派清秀。据作者款题,本幅乃应友人之请而作,所绘的内容是昔日在西湖精舍见到宋人的〈春山台榭〉图卷,受到深刻的启发有感而作。刘度的生卒年不详,存世作品见于1630年至1660年间。本幅画于崇祯九年丙子(1636),是刘氏传世画作中较早期的作品。 刘度(活动于十七世纪中叶),字叔宪。浙江钱塘人。画山水师法蓝瑛,并追摹李思训、赵伯驹等北宗青绿设色画法,而以秀丽见长。仕女楼阁俱工致,为明末职业画家代表人物之一。 ![]() ![]() 惠泉有方圆二池,圆者甘,方者不及。宋代蔡襄、欧阳修、苏轼等都品尝过惠泉水。此画为钱穀于隆庆四年(1570)所绘,记录画家与僧道儒等身份的友人,于无锡惠山惠泉汲泉煮茗的雅事。 绘好友四人品茶赏景谈天;三童一汲方池惠泉,另二于松下煽火备茶。树木多以干笔皴擦,人物偶有几处以浓墨点染,画面干湿浓淡表现恰到好处,笔法灵巧。 ![]() ![]() 此卷为文嘉作于嘉靖四年乙酉(1525),作者时年24岁。图纪嘉靖三年甲申秋八月与数位朋友同游无锡惠山,于二泉之下煮茶试茗,联句吟诗的情景。其用笔虽略显稚嫩,然颇有清趣。 ![]() “江南四月雨初晴,山涨苍烟新水平。携客溪亭试春茗,绿阴深处乱啼莺。“ 图绘一文士在亭中闲坐,一人拄杖前往。作者题诗点明会友品茶的主题。背景高山流水,云雾蒸蒸。碧波荡漾,杂树蓊欎。笔墨疏简秀润,脱尘超俗,意境清远。” 图52_明_尤求_云溪雅集图_天津博物馆 此幅完全以水墨绘制,笔法精细,功力深厚。远处丛山峻岭,山巅墨色如黛;中部一棵松树绘画清晰,枝杆细长,松枝自然伸展;近处厅一座,厅前几位雅士席地而坐,侃侃而谈,四周绿树环抱。 尤求,字子求,号凤丘(一作凤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移居太仓,明代画家。工写山水,兼人物,学刘楹年、钱舜举而精妙不及。尝画小西门关庙壁作行军势。又画弇山藏经阁壁,作诸佛像皆绝技。兼长仕女,继仇英(?―1572)以名世,尤擅白描。 ![]() ![]() 品古,即鉴赏、品评古代文物,是历代文人画家喜绘的题材。该图绘一高士头戴礼帽,身着长袍,依案端坐,两手开卷,欣赏古字画。侧首四人,姿态各异,或昂首凝思,或低头观画,其认真入迷之态可掬。几名童子分侍左右,或捧爵前来,或持扇旁立,或窃窃私语。画面富有生活气息。书案左前角另置茶几一张,几上摆着许多瓷器、彝鼎等古玩,以点出品古的主题。园中湖石屹立,翠竹芭蕉掩映,桐树成荫,流水淙淙,意境幽静清雅,成功地表现了文人雅士品玩古物的生活情调。画中人物用白描法,生动传神,器物、案、几刻画工细,桐叶用水墨洇晕,丛草以细线双勾,浓淡疏密恰到好处。 图54_明_尤求_西园雅集图_台北故宫博物院 ![]() ![]() 局部 此为一水墨工细之作,记述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秦观、晁旡咎、王诜诸人集于西园。雅士高僧,盛会一时,米芾并因而作记。幅上立于石壁前,振笔欲题者,即是米芾将记下此千古佳话之写照。 图55_明_程仲坚_西园雅集图_台北故宫博物院 ![]() ![]() 局部 此幅是众多描绘“西园雅集”图画中明代画家所作的一幅,风格近仇英、文徵明,谨细处又似尤求。 图56_明_佚名_西园雅集轴_台北故宫博物院 ![]() ![]() ![]() ![]() 水滨柳下,设席棚,宾主坐谈,主人持羽扇,客著纱巾。童子三人,一煎茶水际,一执蝇拂立客人后,与捧食盒者若有所语。 ![]() ![]() 图绘乡间欢渡元旦时的景象。黄柳吐芽、白梅开,敲锣打鼓、放鞭炮,煎茶题字、访亲友。画家一一绘出,笔调活泼,跃然纸上。 ![]() 绘一河两岸,近处岸上平坦处三人席地而坐,中间摆上茶饮,叙旧聊天甚是惬意,对岸翠竹成林,一四柱小亭置于其中。 ![]() 从这幅画里可以看出北宋“熙宁变法”时期的历史细节,如宋人饮茶方式、宋人服饰等。 ![]() ![]() 本卷以魏本成的别号为题作画,开吴门画派同类题材之先河,这类“别号图”主要流行于早期的吴门画家之中,而止于吴门画派衰落之时,在此前后则较为罕见。《友松图》是一幅典型的庭院小景画,描绘了庭院内的景物和人物的活动。卷首坡石上古松挺立,房屋隐露,树木丛围。正房内二人促膝而谈,身着红色官服、头戴官帽者为魏友松;身着蓝色布衣、手持书卷者是杜琼本人。此外还有两名书童侍茶。画卷中段为园内比较开阔之处,设有盆景、棋案,绘有两组文人活动,一为伏案作画,一为赏景漫游。卷尾面假山数峰,错落有秩,结构密而不塞。假山上建有小亭,当是杜琼文集中所言的延绿亭。图中,杜琼有意突出魏友松的形象,以体现主题。值得注意的是,《友松图》的创作目的不同于一般的文人画,它在寄乐于画的同时,又是为纪念友人相访而创作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纪念性,其中的人物及景物都有所指,同时还配有诗文说明或友人的题跋。这种创作方式在后世吴门画派的作品中普遍流行,如沈周的《京江送别图》卷、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卷等。在画法上,此图继承了元代黄公望、王蒙的传统,青绿淡着色,笔法于严谨缜密中见苍健劲逸,设色秀润雅致,从中可见画家温文尔雅的风范。 图62_明_谢环_杏园雅集图(局部)_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 ![]() ![]() 局部 描绘了明正统二年(1437年)三月初一,时值阁臣们的沐休假期,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王直、杨溥、王英、钱习礼、周述、李时勉、陈循9位朝中大臣以及画家谢环雅集于杨荣在京师城东的府邸——杏园聚会之情景。卷后有冠冕一时之杨士奇、杨荣、杨溥所谓“三杨”等多人题记和序文。人物肖像和景物描绘同样精益求精,亦堪称珍品。 ![]() 图绘秋山幽寂,山庄金菊盛开,高隐者酿酒煮茶,观之使人尘心顿消。 ![]() ![]() 此图临文征明吉祥庵图,二人坐小庵敞轩中,几榻明净,童子方烹茶,庭前植椶、芭蕉,布置奇石流泉,笔墨设色皆极淡雅。 ![]() 此幅绘一僧者正在缝补衣衫,侍从则站于边上奉茶。从山石的用笔来看,有明代浙派的画风。 参考:中华珍宝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