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历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暮云深 2025-05-05 发布于湖南

从1950年10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组成,到志愿军回国的1958年10月,一共有四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彭德怀

一、志愿军首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1898~1974)。

彭德怀,湖南湘潭人,1916年入湘军当兵,1926年任营长,随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10月任团长。

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他于1928 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22日,与滕代远、黄公略领导平江起义,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任军长兼师长,年底率红5军主力到井冈山与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4军会师,任红4军副军长兼团长,率部坚持湘鄂赣边区游击战争。

1930年6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曾率部攻入长沙,占领10日。10月,与红军第1军团会合,成立红军第一方面军,任方面军副总司令兼红3军团军团长。

1931年11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红一方面军长征,作出了重大贡献。

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曾写诗赞扬他:“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1935年11月,彭德怀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员,参与指挥直罗镇战役,红一方面军东征、西征战役。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任红军前敌总指挥,具体指挥山城堡战役。

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后,任八路军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朱德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取得平型关大捷等胜利。

1940年8月,组织指挥百团大战,历时3个多月,歼日伪军4万余人,振奋了全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1945年6月,彭德怀当选中共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8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后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7年春,他指挥所部2万余人,采取“蘑菇战术”与国民党军23万余人周旋,在一个半月内连续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

1949年指挥第一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18、第19兵团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30余万人,解放了西北五省。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

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决策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彭德怀出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开赴朝鲜作战。

当年12月,他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联合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部队在完全没有制空权、制海权,且地面部队敌我双方武器装备优劣极为悬殊的情况下,连续取得五次运动战战役的胜利。

特别是第二次战役,指挥志愿军一举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迅速解决了志愿军能不能打的问题,彭德怀的指挥曾受到斯大林称赞。

第三次战役,他又指挥志愿军和人民军将“联合国军”打退到三七线附近地区,经过第四、第五次战役的较量,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迫使美国当局调整朝鲜战争政策,举行停战谈判。

停战谈判开始后,他指挥部队粉碎了“联合国军”1951年夏季、秋季局部攻势和名为“绞杀战”的空中攻势,建立了防空、抢修、抢运相结合,火车运输、汽车运输和人畜力运输相结合,从后方基地到第一线各军前后贯通、纵横交错的运输网络,形成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1952年春夏,彭德怀指挥部队在正面战线构筑了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阵地防御体系。

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后,彭德怀指导志愿军取得了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上甘岭防御战役、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包括金城战役)的胜利和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任务的完成。

1953 年7月28日,他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以胜利者的姿态于开城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同月31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彭德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联合国军”第三任司令官、美国陆军上将马克·克拉克在回忆录中讲到彭德怀时说:“站在联合国部队统帅的地位,我必须承认彭德怀是一个资质很高的人。我们不是和一个容易打倒的对手在作战。”

1952年4月上旬彭德怀回国治病,这期间,代理彭德怀在志愿军一切职务的是陈赓。

陈赓

陈赓(1903~1961),湖南湘乡人,1916年入湘军当兵,因不满军阀混战于1921年脱离湘军。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转为中共党员。

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1926年赴苏联学习保卫工作和爆破技术,1927年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特务营营长,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

1928年起,陈赓在周恩来领导下参加中共中央特科工作,1931年10月到鄂豫皖苏区任红四方面军师长。

1932年9月因负伤到上海就医,1933年由于叛徒出卖被捕,经组织和宋庆龄营救,于5月脱险,来到中央苏区任彭(湃)杨((殷)步兵学校校长。

1934年10月,陈赓参加了红一方面军长征,任军委干部团团长,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1师师长,率部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战役。

全国抗战爆发后,陈赓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旅长,率部取得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胜利,参加创建晋冀鲁豫和冀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任太岳军区司令员,率部参加百团大战,1941年任太岳纵队司令员。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率部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军进攻的上党等战役,1947年8月组成陈(赓)谢(富治)集团,任中共前委书记,率部强渡黄河,转入战略进攻,继而进军豫西,参与经略中原。

1948年11月,率部参加淮海战役。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率部参加渡江战役,解放南昌,参加广东战役、广西战役,进军云南并指挥滇南战役等。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同年7~11月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应邀赴越南,帮助越南人民军组织指挥边界战役取得胜利。

年底赴朝鲜战场考察,并参加了1951年1月下旬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高级干部联席会议。

1951年3月,陈赓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但因腿伤复发而留大连治疗。6月1日,被任命为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仍兼第3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8月中旬,陈赓入朝,被彭德怀留在志愿军总部协助负责作战工作,指导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起草了许多以志愿军总部和中朝联合司令部名义发给部队的指示。

1951年10月底,他回国治病,1952年3月下旬再次入朝,4月7日接替彭德怀主持志愿军的全面工作。

4月至5月底,他组织了志愿军第一、第二线部队的换防,召开了志愿军各兵团和各军参谋长会议,总结工事构筑经验,统一坑道工事标准,使志愿军的工事构筑逐渐由初期的应急性向系统化、规范化发展。

6月上旬,他与邓华共同主持召开志愿军兵团以上干部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全面调整战场部署,增加正面战线和东西海岸机动力量,并确定构筑东西海岸永久性防御工事,以利坚持长期作战。

这次会议对志愿军而后作战,直至战争结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6月中旬,陈赓回国筹建军事工程学院。

邓华

二、志愿军第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1910~1980)。

邓华,湖南郴州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后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

1930年后,任红军军教导队、红军团和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红一方面军长征。

到达陕北后,邓华任红1军团第2师政治部主任,第1、第2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全国抗战爆发后,邓华任八路军第115师第685团政治处主任,参加平型关战役。后任该师独立团、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政治委员,平西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与领导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

1938年5月,邓华任八路军第4纵队政治委员,率部开辟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0年起任晋察冀军区第五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四分区司令员,率部参加百团大战。

1944年,邓华来到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市卫戍司令,率部参加了四平保卫战等。1947年起,任东北民主联军纵队、东北野战军纵队司令员、军长,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辽沈、平津、湘赣、广东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邓华兼广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0年组织指挥两个军,取得著名的海南岛渡海登陆战役胜利。

同年7月组建东北边防军时,原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力举邓华任边防军第13兵团司令员(后兼政治委员),随后,邓华具体主持了东北边防军整训。

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后,10月25日,他被任命为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协助彭德怀司令员组织指挥第一至第五次战役和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

在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邓华直接指挥6个军取得著名的横城反击战胜利,但是接着,在指挥围攻砥平里美军战斗中,由于多种原因未达目的,邓华主动承担责任,深刻检讨教训,深得彭德怀信赖。

彭德怀在1951年2月下旬和3月上旬返京向毛泽东汇报战争情况期间,委托邓华全权指挥战场作战,邓华不辱使命,指挥部队按预定计划完成了防御作战任务。

1951年初起,邓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联合司令部副司令员。同年7月至10月,作为志愿军谈判代表参加朝鲜停战谈判。

在关于军事分界线问题谈判中,对军事分界线如何确定、作战如何配合谈判,邓华提出许多有建树的建议,为毛泽东和彭德怀采纳。

1952年6月中旬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

此后,他先后组织指挥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上甘岭防御战役、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包括金城战役),打得“联合国军”地面部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至朝鲜停战,取得了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阵地防御作战的丰富经验。

邓华善于总结作战经验,他总结抗美援朝战争作战经验专题材料最多。

1954年9月,邓华被任命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年回国,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

三、志愿军第三任司令员杨得志(1911~1994),政治委员李志民(1906~1987)。

杨得志

杨得志,湖南醴陵人,1928 年2月,参加湘南起义武装组成的工农革命军第7师,后随部队到井冈山,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起,任红1军团排长、连长、团长,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红一方面军长征。

长征中,他作为方面军先遣团团长,曾组织著名的“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为后续部队打开通路。

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1师副师长、第2师师长,率部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全国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第685团团长,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后任第344旅代旅长、晋冀鲁豫支队支队长,率部东进冀鲁豫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40年,杨得志任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组织开展敌后平原游击战争。

1944年,他率部返回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1旅旅长。1945年8月起任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晋察冀军区第1、第2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粉碎国民党军进攻的邯郸、正太路战役等。

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他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组织指挥清风店等战役,11月,在朱德、聂荣臻领导下指挥石家庄战役,创造了解放军夺取坚固设防城市先例。

1948年,杨得志任华北军区第2兵团(后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平津、太原、兰州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初,兼陕西军区司令员,1951 年2月率第19兵团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入朝参战,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季防御战役和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

1952 年7月11日,他被任命为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协助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邓华主持志愿军全面工作,先后协助邓华组织指挥了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和上甘岭防御战役、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包括金城战役)。

朝鲜停战以后,邓华于1953年11月奉命回国主持东北军区工作,志愿军的工作由杨得志主持。1954年,杨得志回国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期间,于11月被任命为志愿军司令员,直至1955年4月。

李志民

李志民,湖南浏阳人,1925年开始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3月,他参与组建区游击队,任党代表,同年冬调入红5军,历任中队党代表、军部随营学校党支部书记、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等,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红一方面军长征。

到达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的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参加直罗镇、东征、西征战役,1937年春,李志民任红27军政治部主任。

全国抗战爆发后,任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兼教员、抗大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等职。1943年起任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副政治委员、第4分区政治委员、冀中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等。

解放战争时期,李志民任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政治委员,参加平绥路、正太路等战役。1948年起,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政治部主任、第19兵团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察绥、平津、太原、兰州、宁夏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兼任陕西军区政治委员。1951年2月,他与司令员杨得志率第19兵团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入朝参战,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季防御战役和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

1952年12月,李志民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参与组织指挥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包括金城战役)。

朝鲜停战后,1954年2月任志愿军副政治委员,1955年3月任志愿军政治委员,1957年10月回国,任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四、志愿军最后一任司令员杨勇(1913~1983),政治委员王平(1907~1998)。

杨勇(前排左一)

杨勇,湖南浏阳人,1927 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入红军随营学校学习,同年转为中共党员,曾任红三军团连长、营长,营、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红一方面军长征。

到达陕北后,杨勇先后任红1军团第1师、第4师政治委员。

全国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第686团副团长、团长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平型关战役等。1939年随第115五师东进支队进入山东,领导开辟鲁西抗日根据地。后任第115师独立旅旅长兼政治委员,第343旅、教导第3旅旅长,鲁西军区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杨勇任晋冀鲁豫军区第7、第1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邯郸、定陶等战役。1947年率部参加进军大别山,1948年淮海战役中率部参加围歼黄维兵团。1949年春任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渡江战役和进军西南。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兼任贵州军区司令员和省人民政府主席。1952年任总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

1953年5月入朝轮换郑维山,任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具体组织指挥第20兵团进行金城战役。朝鲜停战后,1954年4月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4月任志愿军司令员,直至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出朝鲜回国。

志愿军最后一任政治委员王平,(1907~1998)。

王平

王平,湖北阳新县人,1926年冬在家乡参与组织农民协会,从事农运工作。1930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起,王平在红3军团任连指导员、师教导大队政治委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红一方面军长征。

到达陕北后,王平参加了直罗镇战役,1936年东征时,任红1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12月任红27军政治委员。

全国抗战爆发后,王平任八路军政治部组织部科长,不久,他任晋察冀临时省委军事部长,赴冀西参与创建阜平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任阜平战地委员会主任兼县长。后任晋察冀军区第3分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政治委员、冀晋军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等职,1945年5月,王平与司令员赵尔陆率部进军雁门关,发起雁北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他任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政治委员、晋察冀野战军第1纵队政治委员兼北岳军区第二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保北、察南、绥东等战役,后任北岳军区司令员,率部参加平津战役。1949年任察哈尔军区司令员,曾指挥部队攻克大同。

新中国成立后,王平兼察哈尔省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兼公安厅厅长,后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兼军区干部部部长。

1953年5月,王平入朝轮换张南生任志愿军第20兵团政治委员,与司令员杨勇共同组织指挥了第20兵团的金城战役,1955 年5月任总参谋部动员部部长。

1957年2月,王平再次回到志愿军,8月任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志愿军政治委员,直至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出朝鲜回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