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子心脏“漏洞”引发肺动脉高压,四年规范治疗从重度降至轻度

 whhbjh 2025-05-05

极目新闻记者刘迅

通讯员吕惠宋蒙

心脏上的一个“洞口”没能闭合,导致了严重的肺动脉高压,39岁女子因缺氧变成“蓝嘴唇”,心脏随时可能衰竭。5月5日是世界肺动脉高压日,在第13届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肺动脉高压患友会上,该女子表示,在武汉经过4年的规范治疗,高压从重度到轻度,病情得到了控制。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致命的疾病,又称“心血管系统的癌症”,虽“小众”,但其“杀伤力”惊人。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像这样转危为安、重获新生的患者在亚心医院还有不少,在周红梅主任的陪伴下,“蓝嘴唇”一同创造生命奇迹。

心脏上的“洞”,引发致命疾病

“6年前嗓子不舒服去医院,意外发现了肺动脉高压。”39岁的刘女士回忆,当时走路没劲儿,还以为是缺乏锻炼。几个月后,她呼吸急促、全身乏力、嘴唇和手指发紫,还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此时,肺动脉高压已进展至重度。

医生追查原因才发现,这是由动脉导管未闭引发的,虽然及时做了封堵手术,肺动脉高压也从重度回到了轻度,但阻力性高压的成分无法逆转,只能最大程度降低肺动脉压力,延缓右心功能衰竭的进展。

2年来,刘女士规律服药,还是没能阻止疾病进展,肺动脉高压进展至中重度,但她不愿放弃,从老家来到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肺动脉高压门诊就诊。4年时间,她一直在吃两种靶向药并定期随访,肺动脉高压稳定在了轻度状态,心脏结构也恢复了正常。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先心病中心病区主任周红梅介绍,肺动脉高压是严重的心肺血管疾病,将导致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被称为“心肺血管系统的癌症”。由于长期缺氧,患者的手指、嘴唇呈现蓝紫色,所以“蓝嘴唇”成了这类患者的代名词。

除了先心病外,呼吸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都可能引发肺动脉高压。然而,它的早期症状不典型,诊疗普遍存在误诊、漏诊率高,治疗规范化不足等问题,很多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治疗往往较困难,预后欠佳。

早筛早治,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涉及肺动脉高压领域研究的专家,周红梅于2013年推动并成立了肺动脉高压门诊,带着患者开启规范化治疗,从高危状态到低危状态,甚至到临床治愈,患者一步步重启生活。

“有时候,人文关怀同靶向药物治疗一样重要,甚至是更重要。”为了帮助更多的患者,周红梅创建了3个500人的微信群,方便肺动脉高压患者互帮互助,并连续13年举办主题患友会,患者彼此开解,互助走出心理阴影。

“肺动脉高压是一个进展性疾病,治疗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周红梅介绍,近年来,随着治疗理念的改变、治疗方法的更迭,再加上国家医保政策的支持,肺动脉高压不再是不治之症,患者的生存状态得到了改善。目前,6种靶向药已被纳入医保,患者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同时,如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等新治疗方式的出现,改变了之前单纯依靠药物治疗的局面,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据了解,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于2013年开设肺动脉高压门诊,接诊人数常年位居全国前五、湖北省首位,医院也成为湖北省唯一一家“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肺动脉高压专科联盟示范中心”“国家标准化肺血管病中心”,承担着大量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规范化诊疗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