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一座著名园林,门口有一件老物件,隐藏着什么故事,还与温州有关

 苏迷 2025-05-05

       来苏州11年,很少去苏州园林,拙政园、网师园、留园、狮子林、耦园,在最初几年去过一次后,再也没去过。

       今年再次重游,另有一番滋味。

       五一假期,去了留园、网师园、耦园,没想到在耦园门口,发现一件古物--石幢(或者说是经幢),引起我极大的兴趣。

       石幢,为六面,大体位置在耦园东南方的外墙处。(我没有从远处拍照片,影响大家更直观的感受)。

       原因在于六面石幢上的文字。石幢漫漶,起初,我并没有认全刻在上面的文字,发在群里,让群友们辨认。

       后来,在群友的努力下,基本可以辨认出石幢正面刻的文字,为:“临济正宗三十九世中兴狮授堂上德下松xxx”,背面刻有:道光二年十二月嗣法门人xxx下面的文字埋起来了。

       其它四面刻有七宝如来。

       那么,我们要问这个石幢的“上德下松”是哪位高僧?

       先来看一个概念。

       在佛教中,“上德下松”这样的称呼里使用“上下”二字,是一种对出家人的尊称。


       一方面,“上下”二字出自《沙弥律仪》,因弟子不得直呼师名,所以加上“上下”二字来表示对师长的尊重。

       另一方面,“上下”有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含义。

       出家人为自度需上乞如来正法,滋润法身慧命,故法名加“上”字;看到众生沉沦苦海,要对下发起悲愍救度之心,普令众生远离苦海,度脱三界,所以法名加“下”字。

       其实,我还想多说一点,尊称“上下”并非佛教专有,而是中国过去的习俗。在古代,晚辈不能称长辈的名,男子成年后,其名只有父母和老师能叫,其他人需称其字,且晚辈对长辈称字要称“上下”,或直接称某公、某老。

       如今这些礼仪大多被废除,只有佛门还沿用这一习俗。

       搞清这点,我们就不能看出这是接法脉的弟子在尊称师名。

       他的师父应该是德松禅师。从立石幢的年代道光二年,也就是公元1822年,再加上临济正宗三十九世,不难看出,德松禅师应该是生活在乾隆、嘉庆年间的法师。

       我推测这位德松禅师,应该是重修温州苍南金乡灵峰教院(灵峰寺)主持。

       之所以这样推测,主要是一块石碑、一本县志。

       在现在的温州市苍南县金乡镇的金凌寺,有一块花岗岩古石碑。

       这石碑原在千年古刹灵峰教院内,因灵峰教院已废无,后移到金凌寺。

       据石碑文字,石碑大约立于“大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吉旦”。上面刻着“本山重兴比邱上德下嵩岳老上人寿塔”,在其左右下部并列文字分别为“徒文意禅师寿塔”“徒风静禅师寿塔”,以及看不大清楚的徒孙的名字……

       上德下嵩,是不是很熟悉,这不就是德嵩禅师吗?

       有人说,这是德嵩,不是德松。

       且再看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卷》,据县志记载:“凌云寺俗名东寺。旧名灵峰教院,在灵峰。旧《志》在金舟乡。唐咸通间建,清乾隆壬申(1752),僧德松重修,嘉庆十二年重建。寺旁奇峰突起,岩石题识颇多,又有元丰古桥横卧道旁。旧《志》修。”

       可以看出,县志里的“德松”与石碑上的“德嵩”,都是同一人。

       不难看出,与耦园门口的石幢上的“上德下松”,应该与温州苍南灵峰教院的老和尚是同一人吧。

      没想到,耦园门口的一个小小的石幢,还跟温州苍南扯上了关系,真是很有意思。

       那么,德松禅师为何出现在了耦园?我们有机会再聊。

原创:我是慕枫

慕枫见闻笔纪公众号  25.5.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