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席恩师———杨昌济

 现代超人图书馆 2025-05-05
内容图片
内容图片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了深入了解的兴趣,总有一个渊源。2021年11月18日,我跟家人来到岳麓山下,提起了岳麓山院曾经的轶事 ,老爸脱口而出一个名字”杨昌济”。于是,我从以前的单纯只将”杨昌济”这个名字看作杨开慧的父亲、毛泽东的老师,转而对其本人深深地感兴趣了起来。其一生致力于培育英才,作为一位教育家、伦理家,不遗余力地去教授,去致力于影响出一批能有益于国家的这个世界的人,“欲栽大木拄长天”,深度地影响了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一批人,任教于湖南第一师范,倡议创立湖南的省立大学”湖南大学“,后任教于北京大学,这样的师者,令人肃然起敬。杨昌济以“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为志,将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他融合中西的学术视野、身体力行的教育实践,以及对青年的无私栽培,塑造了一代革命者的精神底色。正如岳麓书院“实事求是”的匾额所昭示的,他的思想与行动,至今仍在激励着后人追求真理、服务社会。
现将我所了解的他的事迹、创举、交游及名言集锦呈现如下: 一、生平创举:欲栽大木拄长天 杨昌济(1871—1920),字华生,后改名怀中,湖南长沙县板仓人,近代中国伦理学与教育学的开拓者。他以“欲栽大木拄长天”为志,一生践行教育救国,其生平创举可概括为三重转型与奠基: 1. 从传统士大夫到近代教育家的蜕变杨昌济出身书香门第,早年受儒家经典熏陶,1889年考中秀才后却屡试举人不第。甲午战争后,他痛感“非改革不足以图存”,于1898年加入南学会,参与时务学堂活动,投身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转向“教育为救国之本”的理念,1903年东渡日本,后转赴英国阿伯丁大学攻读哲学与伦理学,系统研究西方现代学术体系。留学期间,他改名“怀中”,以示“身在异邦,心怀中土”,并写下《岳阳楼诗》抒发忧国之情:“大地龙争日,英雄虎变时”。 2. 中西融合的教育实践1913年归国后,杨昌济拒绝湖南督军谭延闿的高官邀请,选择执教于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和第一师范学校。他主讲伦理学、教育学,主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将西方“民主”“科学”观念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结合,提出“身心并完”的教育理念。在湖南一师,他推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阅读《新青年》,并身体力行冷水浴、静坐等锻炼,直接影响了毛泽东“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主张。1917年,他力保因“驱张运动”险遭开除的毛泽东,称其“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并联合徐特立等教员为其辩护。 3. 近代教育体系的奠基者杨昌济被誉为“湖南大学蓝图设计第一人”。1917年,他听闻北洋政府拟撤销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立即撰文呈报湖南政府,强调“创办省立大学为当务之急”,并致信教育总长范源濂恳请保留高师。在他推动下,1918年湖南大学筹备处成立,他亲任主任,起草《论湖南创立省立大学之必要》,为湖南高等教育体系奠定基础。同年应蔡元培之邀赴北大任教,仍心系湖南,促成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协助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筹措经费,并推荐毛泽东进入北大图书馆工作。 二、交游与思想共振:精神网络的建构 杨昌济的交游网络贯穿晚清至民初,既有维新志士、学界泰斗,亦有青年才俊,其思想在跨代际的对话中不断升华。 1. 维新先驱:谭嗣同与杨毓麟1898年,杨昌济加入南学会,与谭嗣同交往密切。谭嗣同“冲决网罗”的激进思想与《仁学》中的宇宙观,对他产生深远影响。他在《达化斋日记》中写道:“读谭浏阳《仁学》,乃有豁然贯通之象”,并支持谭嗣同发起的湖南不缠足会,批判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另一位挚友杨毓麟(杨守仁)是他留学日本、英国的同伴,两人共同研究西方宪政与教育,杨毓麟蹈海殉国后,杨昌济亲撰《蹈海烈士杨君守仁事略》以纪念。 2. 学界领袖:蔡元培与章士钊杨昌济与蔡元培的交往始于1918年受邀赴北大任教。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与他不谋而合,二人共同推动新文化运动。杨昌济在北大开设伦理学课程,翻译《西洋伦理学史》,成为国内系统介绍西方伦理思想的第一人。他还通过章士钊结识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领袖,虽未直接参与《新青年》编辑,但其学生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深受该刊影响。章士钊曾评价:“杨先生之学,贯通中西,其志在树人,非沽名者可比”。 3. 青年导师:毛泽东与新民学会在湖南一师,杨昌济以“直接感化青年为己任”,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皆受其熏陶。他向毛泽东推荐《新青年》,指导其撰写《体育之研究》并助其发表。1918年,他介绍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并致信章士钊推荐:“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在他影响下,毛泽东发起成立新民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为宗旨,成为湖南革命运动的核心力量。据毛泽东回忆:“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4. 国际视野:日本导师与英国同窗留学日本期间,杨昌济受教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其“教育救国”理念与嘉纳的师范教育思想深度契合。在英国阿伯丁大学,他与哲学家詹姆士·塞思(James Seth)探讨伦理学,吸收功利主义与进化论思想,并将其融入《各种伦理主义之略述及概评》等著作。这些跨文化交流为他“贯通中西”的学术路径提供了支撑。 三、学术思想:贯通中西的伦理启蒙 作为中国近代伦理学的开拓者,杨昌济的学术思想融合了传统儒家精神与西方现代理念。他在《各种伦理主义之略述及概评》《哲学上各种伦理之略述》等文章中,系统介绍了西方功利主义、利己主义、利他主义等伦理流派,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批判与反思。他主张“贯通古今,博通中外”,既肯定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又引入西方“民主”“科学”观念,强调“教育普及应与提高相结合”,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伦理学领域,杨昌济被誉为“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西方伦理思想史学科的奠基人”。他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是国内首部系统介绍西方伦理思想的著作,其《达化斋日记》则以理学修养为根基,融入西方哲学思考,提出“动以养身,静以养心”的生活哲学,强调“坚忍”“贵我”“通今”等修身原则。他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毛泽东,如《体育之研究》中“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主张,便源自杨昌济“身心并完”的理念。 四、教育实践:春风化雨育英才 杨昌济在湖南一师执教期间,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方法吸引了毛泽东、蔡和森等青年。他注重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并通过《新青年》向学生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据毛泽东回忆,杨昌济“教授伦理学,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唯心主义者,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鼓励学生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 1915年,毛泽东因参与“驱张运动”险遭开除,杨昌济联合徐特立等教员力保,称其“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他还向《新青年》推荐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助其发表并扩大影响。在他的引导下,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发起成立新民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成为湖南乃至全国革命运动的核心力量。 杨昌济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更注重人格培养。他倡导“三育并举”,自己坚持冷水浴等锻炼,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1917年,毛泽东与萧子升“不带分文”游学湖南五县,历时月余,正是受其“读无字之书”理念的启发。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方式,为青年毛泽东日后的革命实践奠定了基础。 五、言论精选:思想的光芒 杨昌济的言论融合传统修身智慧与现代启蒙精神,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1. 教育理想 ——“欲栽大木拄长天”(《板仓杨氏族谱》):以培育栋梁之才为终极目标,强调教育的深远意义。 ——“教育为救国之本,欲救国家之危亡,舍从事国民教育,别无他法”(《教育与政治》):将教育视为民族复兴的根基。 ——“动以养身,静以养心。身心并完,是为上德”(《达化斋日记》):倡导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 2. 伦理主张 ——“贯通古今,博通中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伦理学讲义》):主张中西伦理的辩证融合。 ——“坚忍、贵我、通今,此修身之三要也”(《达化斋日记》):提出个人修养的核心原则。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当求其调和。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本为一体”(《各种伦理主义之略述及概评》):批判极端功利主义,强调社会与个人的统一。 3. 文化反思 ——“中国之患,不在兵弱财穷,而在士大夫之无识”(《劝学篇》):直指传统士大夫的局限性。 ——“西人之尊重法则不屈于权势,乃东洋人之所未曾梦见”(《达化斋日记》):赞赏西方法治精神,批判东方人治传统。 ——“非有世界之智识,不足以任指导社会之责”(《达化斋日记》):呼吁知识分子具备全球视野。 4. 对青年的期许 ——“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湖南一师课堂演讲):强调青年的社会责任。 ——“学者须有海纳百川之量,不可存门户之见”(《公言》发刊词):倡导学术包容与思想自由。 ——“能言人之所不敢言,能行人之所不敢行”(《告学生》):鼓励青年突破陈规,勇于实践。分享摘录他的部分名言如下:
杨昌济名言集锦
1、人摆脱俗缘不尽,安能入道?读《庄子》“绝云气,负青天”数句可悟。
2、终日求学而不知求学之目的何在,终日施教而不知施教之目的何在,欲其收效难矣。
3、人不可一日不看报章杂志。报章杂志乃世界之活历史也,即皆自我之实现也。日日看报,则心目中 时 时有一社会国家之观念,而忧世爱国之心自愈积而愈厚,且得有种种之常识,积累久之则深明世故,可以应无穷之变,投其所向而无不如志。此真精神知识之营养,如饮食之不可缺者也。
4、吾国人通弊,坐眼光太近、毅力不坚,无有能立百年不拔之至计者,甚可叹也。
5、吾国人不注意于开发地方,独立自助,乃群趋于官吏之一途,穷于钻营,倾挤排陷,以分生业者之余利,亦可悲已。
6、毒蛇蜇手,壮士断腕,非不爱腕,非去腕不足以全一身也。彼仁人者,以天下万事为身,而以其一身一家为腕,身虽死,天下万事固生,仁人之心安矣。
7、凡办一事,须以全副精力注之,始能有成功而不致失败。人之精力有限,故任事不可过多。任事过多,则神散而力分,必至事事均办不好。故吾人处事宜选事做,择吾精力之所能任者为之,精力所不能者则置之不为,如此则事多成功,失之者鲜矣。
8、吾人处于今日风雨飘摇之时势,对于国家当有如何之责任,对于世界当取如何之态度,此不可不深思而熟察者也。
9、夫一国有一国之民族精神,犹一人有一人之个性也。一国之文明,不能全体移植于他国。吾人求学海外欲归国而致之干用,不可不就吾国之情形,深加研究,何者当因,何者当雀,何者宜取,何者宜舍,了解于心,确有把握,而后可以适合本国之情形,而善应宇宙之大事。输入西洋之文明以自益,后输出吾国之文明以益天下;既广求世界之知识,复继承吾国先民自占遗传之学说,发挥而光大之。合东西洋文明于一炉而冶之。
10、所见大则所志大,所志大则所学大,所思大,所为大,斯为大人矣。所以小则所志小,所志小,则所学、所思小,所为小,斯为小人矣。先儒曰:'小人不合小了,他本不是恶,可以譬矣。’
11、王君静安(王国维)尝论国学,谓战国之时,诸子并起,是为能动之发达;六朝隋唐之间,佛学大昌,是为受动之发达;宋儒受佛学之影响,反而求之六经,道学大明,是为受动而兼能动之发达。
12、今日我等之急务,在树立一种统一全国之中心思想。人之所以异于动物者,在于有思想,而人品所以有圣贤庸众之分,亦以其思想之高尚或平凡而区别之。……个人有个人之主义,民族有民族之精神。无有个人而无主义者,亦无有民族而无精神者。惟主义有纯驳,精神有盛衰而已。近日中国与万国交通,政治上复经极大之变动,思想界遂生非常之混乱,新旧冲突,青黄不接,群众苦之,青年尤甚。所望贤圣之士,学问、思辨共讲其事。务取关于人生,关于社会种种问题——加以新研究、新解释,斟酌古今,权衡中外,审思中华民族在世界之地位,审思自己对斯世当取如何之态度,在一己则立一贯通一生之思想,在一国则立一百年远大之规划。此乃我辈今日之急务也。
13、古来一种学说,倡之者不过一二人,而辗转流传,卒遍海内,流风余韵,久而益新。盖真理恒得最后之胜利,但患所言之非真理耳。苟为真理,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未有不如斯响应者。故欲唤醒国民,先在醒自己,己苟自觉,斯能觉世。从事学问之研究者,可以奋然而起也。
14、士不通今,终鲜实用。识时务者在乎俊杰。广游历,多读外人所著之书,多阅新出之报章、杂志,务求有世界之智识,与日新之世界同时并进,庶于此大世界之生存竞争不至以懵于时势,自居劣败。
15、博学、深思、力行三者不可偏废。博学、深思皆所以指当其力行也,而力行尤要。力行为目的,而博学、深思为方法,博学而不行,何贵于学?深思而不行,何贵于思?能力行,则博学、深思皆为力行之用;不能力行,则博学、深思亦徒而已矣。且博学与深思亦力行之一事也。非真能力行者,学必不能博,思必不能深,故学者尤不可不置重于实行也。
16、实行之中含有二义,一贵坚忍,一贵勇敢。勇敢和坚忍,其实一德也。勇于创始,忍以要终,要本于意志之力。人生斯世,无在而不须苦战奋斗。不解苦战奋斗者,无生存之希望者也。
17、至于廓清旧说,发挥新义,尤有资于勇敢。能言人之所不敢言,能行人之所不敢行,此乃圣贤豪杰之所以异于庸众也。非常之勇,黎民所惧,及其既成,天下晏如。彼圣贤豪杰有超世之识,盖世之气,见之真而守之固,能为天下之原动力,而不待人之后兴。今日之欧洲战争,乃全世界之大改革、大整顿之时代也。中国立于此全世界大改革、大整顿之时代,亦不能不为大改革、大整顿。而欲为如斯之事,非勇者不能,吾故标一尚勇之义,为海内人士正告焉。
18、法则为人生而存,非人生为法则而存也。
六、历史影响:精神遗产的永恒价值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临终前仍不忘推荐毛泽东、蔡和森,称“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他的逝世引发学界震动,蔡元培评价“北大以他为荣”,毛泽东亲撰挽联:“忆夫子易帻三呼,努力努力齐努力;恨昊天不遗一老,无情无情太无情!”。 杨昌济的教育理念与人格精神,通过其弟子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史。毛泽东在延安与斯诺谈话时,多次提到“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并将其“修学储能,先博后渊”的教导贯穿革命生涯。新民学会成员如蔡和森、何叔衡等,后来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践行了杨昌济“欲栽大木拄长天”的理想。 如今,板仓杨寓、湖南一师旧址等处仍留存着他的印记。他的著作《达化斋日记》《杨昌济文集》等,至今仍是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与伦理思想史的重要文献。正如学者王泽应所言:“杨昌济是中国伦理学学科初创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探索救国道路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