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来分享一幅赵孟頫55岁所书的行楷作品《止斋记》,这个年纪的赵孟頫,可谓是在书法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其“赵体”已臻化境,已是完全体,人书俱老。高清图片17张,文末也有几张超高清放大图,想看的书友可以往后翻翻。 推荐两本字帖,一本放大版,一本近距离对临,喜欢这幅作品的书友可以看看。 《止斋记》的撰文者是段从周,当时,有一位官员,在宦海中历经沉浮,游宦已倦,渴望能有一处幽间之地,建造一间容膝之斋,在其中种植竹与菊,终日燕坐,享受宁静的生活。于是,他请幕从事段从周为其斋命名,众人起初认为这位官员正值壮年,不应有“止”的想法,此事便暂时搁置。后来,这位官员再次提及,认为自己行年六十,官至三品,也是人生该“止”的时候了,决定以“止”字为斋名,并请段从周为其作记。段从周欣然应允,写下了这篇《止斋记》,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赵孟頫应邀以其大名鼎鼎的书法书写此文,就此,一代书法珍品就此诞生。这幅作品,有典型的“赵体”完全体风格,以其独特的俊逸书就经典华章,妙哉。首先,字形俊秀飘逸,独具匠心。笔画舒展,结构匀称,既有一种潇洒自如的气质,又不失端庄稳重的姿态。比如“之”字,那轻盈的捺画,如同微风中飘动的丝带,飘逸而灵动;而“山”字,三竖挺拔有力,稳稳地支撑起整个字的架构,给人一种坚实可靠的感觉。可谓刚与柔、动与静完美结合,令人沉醉。再看笔法,赵孟頫在《止斋记》中展现出了极高的技巧和深厚的功力。他的笔力运用恰到好处,既不过于柔弱,也不过于刚硬。起笔时,干净利落,往往以尖锋入纸,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行笔过程中,沉稳流畅,如行云流水,毫无阻滞之感;收笔时,或轻提,或顿笔,恰到好处地收束笔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例如“书”字的长横,起笔时锋芒毕露,行笔时中锋沉稳,收笔时略作顿笔,整个笔画粗细均匀,富有弹性,展现出了高超的笔力。此外,作品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整幅作品浑然一体。作品通过笔画的牵连、顾盼,使字与字之间形成了一种内在的联系。有的字,上一笔的收笔与下一笔的起笔之间,有着微妙的呼应关系,虽然笔画并未直接相连,但却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有的字,通过笔画的伸展,巧妙地与相邻的字相互穿插、避让,形成了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止斋记》的文字内容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文中对“止”的探讨,可谓是字字珠玑,发人深省。“止”,并非简单的停止、停滞,而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境界。它是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懂得适时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内心,明确自己的方向。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总是在不停地追逐着功名利禄,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推着向前,很少有时间去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而《止斋记》中所传达的“止”的思想,就像一声警钟,提醒着我们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停下脚步,反思自己的生活,不要被世俗的喧嚣所淹没。从传统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止斋记》体现了儒家、道家等多种思想的融合。儒家强调“知止而后有定”,认为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才能心定,进而有所作为。道家则主张顺应自然,不过分追求功名利禄,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观此优美书法墨迹,不仅能感受到书法之美,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快节奏的生活和各种欲望所驱使,身心疲惫。我们不妨从《止斋记》中汲取智慧,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己的生活。也许我们可以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抽出一些时间,去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去阅读一本好书,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通过这些方式,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找到生活的平衡和意义。最后,来看两幅超高清局部图。感受一下赵孟頫高超的书法功底。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核实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