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有点受宠若惊,也有点惶恐。 受宠,是因为你们的信任和支持;惶恐,是因为我知道,那篇文章在“通俗性”上,做得远远不够。它更像是一份历史线索的梳理,而不是一次友好的、轻松的知识引导。我清楚这篇文章不是“人人都能读”的,但你们还是点了进去,甚至付了费。这种信任,我心里记着,也时刻提醒自己,接下来的每一篇,都要尽量写得更好。 我接下来会继续更新付费内容,大方向不变:从历史脉络的角度,讲清楚那些看似“晦涩”的数学与物理核心概念。 比如“解析性”是怎么从一个幂级数的技巧,演化成一个定义严密、结构精巧的理论核心;“维度”又是如何从一个朴素的空间直觉,演变为各种层次的抽象定义;再比如“张量”、“同胚”、“度量”、“流形”、“协变性”……这些在现代数学和理论物理中随处可见的关键词,为什么我们一开始学就觉得跳跃、突兀、不知道它到底“要干嘛”——恰恰是因为我们跳过了太多历史的脉络,没有从它们的源头,一点点看它是“怎么长出来的”。 未来的内容,我会努力做到三点: 一是,继续保持历史脉络的清晰梳理,不是罗列,而是从“它最初要解决什么问题”出发,一步步讲清楚它的演化。 二是,在语言表达上,会尽量往通俗性靠近,用可以理解的类比、图像、举例,降低阅读门槛。 三是,控制每篇文章的篇幅,力争做到“有内容但不疲惫”,不堆积材料,不啰嗦废话,把核心信息提取出来讲清楚。 目前,我初步列了一个选题计划,大致内容包括(选题随时都可能更改和增加,顺序也会调整): 数学篇
物理篇
更新频率方面,我的计划是一周2到3更(当然也取决于时间和精力,但我会尽量保持节奏)。 最后,我非常欢迎你们的建议——无论是对内容选题的建议、还是对定价机制的看法,都可以留言告诉我。 谢谢每一位愿意支持我的你。我们下篇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