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青春期孩子学习内动力》 欢迎大家预约直播 01 青春期的孩子,真是太难伺候了! 儿子今年14岁,上初二,学习不咋地,脾气还不小,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简直比皇帝还难伺候。 跟他好好说话,他多半爱搭不理,要么甩个白眼,要么“嗯”、“啊”、“哦”地几个字打发我。 要是语气重点或者批评他几句,那完了,儿子能立刻“原地爆炸”,浑身竖起刺儿来,谁也碰不得。 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他挂在嘴边的“不”字。
反正,不管我说什么,他都反对! 还有学习。小学时候,儿子虽然也贪玩,但成绩还过得去,至少知道作业得写完。 可自从进了初中,尤其是初二这一年,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了。 作业能拖就拖,老师三天两头在群里点名,考试成绩更是一路下跌。 一开始,我还苦口婆心,饭桌上、散步时,逮着机会就念叨他:
结果他要么假装没听见,或者干脆甩一句“知道了,烦不烦!”。 时间长了,连老公都嫌我唠叨:“行了行了,你说这些他能听进去吗?青春期,都这样!” 这下儿子更不听我这一套了!该吃吃,该玩玩,彻底放任自流了。 那天晚上,都过了12点了,他房间还亮着灯。一听噼里啪啦的键盘声,我就知道他又在打游戏。 我忍无可忍,冲进去朝他咆哮:
儿子听到这话,脖子一梗,眼睛瞪得溜圆,冲我吼:
我气得浑身发抖,眼泪不争气地往下掉:这烦人的“青春叛逆期”,到底什么时候结束啊? ![]() 02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一位做心理咨询的朋友,聊起了家里的烦心事。 她听完我的血泪控诉,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附和说“青春期都这样”,反而问了我一个问题:
误解?我愣住了。怎么可能?他顶嘴、对抗、不听话,这不是叛逆,是什么? 朋友耐心地给我解释:
“可……可是他那个态度……”我还是有点转不过弯。
朋友的话,像一道惊雷,在我脑子里炸开了。 我开始拼命回想。
我总是说“小孩子懂什么!妈妈都是为你好,你现在还不懂……”却从未真正关心儿子的想法,尊重他的决定。 我看到的,不是他长大了,有主见了,而是“不听话”了,“敢挑战我”了。 于是我开始恐慌、打压儿子,想要把他“掰回”到顺从的轨道上来。 事实上,青春期叛逆,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误解。 不是说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一定会叛逆,只是父母的思维跟不上孩子成长的节奏了,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想明白这一点,我心里后悔,心疼,但也豁然开朗了。 我知道接下来怎么做了! 我不能再把儿子当成那个需要被塑造、被控制的小孩了,我得学着把他当成一个正在努力长大的、独立的“人”来看待。 ![]() 03 1、一定认识到“孩子大了,就是有主见”的事实,学会接受孩子说“不”,真正尊重他的想法和感受 我做的第一步,就是强迫自己,在听到儿子说“不”的时候,别着急反驳,先深呼吸,默数十个数,认真听一听他的想法。 有一次,我提议周末全家去爬山,这是我们以前常搞的活动。 儿子立刻条件反射般地回答:“不去,累死了。” 放以前,我肯定要开始数落他懒,不懂得锻炼身体。 但这次,我忍住了,换了个问法:“哦?你是觉得爬山太累了吗?那你想干点什么呢?” 儿子愣了一下,嘟囔道:“我就想在家呆着,打会儿游戏,看看电影。” “行啊,”我说,“在家休息也挺好。不过一直窝着也不行,要不咱们周六在家休息,周日下午找个近点的公园散散步,或者去看个电影?” 他想了想,居然点了点头:“看电影可以。” 一场潜在的冲突,就这么化解了。 我发现,当我不再把儿子的“不”当成是冲我来的挑衅,而是看作他表达自己需求的一种方式时,我就没那么容易被点燃了。 2、跟青春期孩子相处,一定要学会“放权”,把属于孩子的责任和权利还给他,允许他“自己说了算” 回想过去,我们家大大小小的事,几乎都是我说了算。 虽然有时候也会象征性地问一句:“儿子,你觉得呢?” 但我心里早就有了答案。潜意识里,还是把他当小孩子,不信任他。 时间长了,我发现儿子不再兴冲冲地跑来说“妈我想……”或者“我们能不能……”。 他知道,说了也是白说,最终还得听我的。所以,很多事情,儿子都热情都不高,一副懒洋洋的样子。 现在,我下定决心要改变,真正把儿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开始学着'放权’,让他自己拿主意。 先从小事做起:比如晚饭吃啥、周末去哪儿玩、作业安排周几写、房间想换个什么颜色的窗帘……我都认真地询问儿子的意见,让他来定。 没想到,就这些小小的决定权,竟然让我在儿子脸上看到了那种久违的光彩!也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想法是被听见、被尊重的,是有价值的。 当然,尊重他的选择,也意味着他要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 机会很快就来了。儿子看上了一双价格不菲的球鞋,超出了预算,以前我可能会直接拒绝或讲道理。 这次我告诉他:“钱是你自己攒的,买可以。但买了这双鞋,这个月可能就没钱买别的了,甚至下个月零花钱也要搭进去,你自己考虑清楚。” 他犹豫再三,最终还是买了。 结果月底,他想买音乐会员时,果然没钱了,只能干看着。 我拍拍他的肩膀说:“看来下次买大件前,得做好预算规划了。” 儿子虽然有点沮丧,但也接受了这个结果。 学习上也是如此。我不再整天盯着儿子、催促他完成作业,而是让他自己管理时间。 有时候,看他玩过头,作业写到半夜,我心里再急,也忍住不去干涉。 经历了几次拖延带来的麻烦后,他自己也吃到了苦头,开始主动调整,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我也终于深刻体会到,只有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去碰壁,他才能真正学会选择,学会为自己负责。 现在,在我们家,无论大事小事,我都习惯性地问问儿子的意见:“你觉得呢?” 甚至有时候我工作上遇到一些关于年轻人想法的问题,也会跟他聊聊,听听他的视角。 儿子非常乐意参与,看到自己的意见被采纳,能为家里、为妈妈出份力,他那种被需要、被认可的价值感,他整个人都变得更加自信和积极了。 ![]() 3、青春期不等于“叛逆期”,撕掉叛逆标签,看见那个努力长大的少年 在家长的意识里,好像一提到青春期,脑子里就自动跳出“叛逆”两个字,心里早早地给孩子贴上这个标签,用它来解释一切让我们不解、不满的行为。 但当我们真正放下心中的偏见,沉下心去看见,去理解,行为背后的那个活生生“人”时,会发现孩子的那些“刺”,也许只是他们的保护色。 而那些“叛逆的行为”,可能只是在笨拙地探索边界,学着长大而已。 带着这个心态,当我再重新审视和儿子的日常时,我发现不一样了。 过去我总觉得他处处跟我对着干,现在看来,很多都是他成长过程中再正常不过的表现而已。 比如,儿子考试成绩虽然总分不高,但有一科有进步,我会真心指出来“这次物理有进步哦,看来你找到点感觉了”而不是像过去全部否定他。 他跟同学闹了点小别扭,回家跟我抱怨,我不再先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先听他倾诉,理解他的委屈。 我看到儿子虽然玩游戏,但下楼时却顺手把门口的废品带了下去。 搁以前我会觉得理所应当,现在我会笑着说一句:“谢谢儿子,帮妈妈大忙了,真勤快!” 当我不再把儿子视为一个“问题少年”,一个需要被“纠正”的对象,而是把他看作一个正在经历特殊成长阶段的、值得尊重的个体时。 我看到了那个在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中挣扎、迷茫,但同时又渴望独立、渴望被理解、渴望证明自己的他。 而儿子,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浑身是刺,随时准备战斗了。 他开始跟我聊天,跟我分享学校的趣事,吐槽某个老师,甚至会在遇到选择困难时,试探性地问问我的意见。 虽然遇到自己不想干的事,儿子还会依然说“不”,但后面通常会解释原因“我不想去,因为……” 现在回过头看,其实所谓的“青春期叛逆”,很多时候,是我们做父母的,用自己的焦虑、未满足的控制欲、以及对“失控”和“否定”的深深恐惧,逼迫出来的。 当我们放下对抗的姿态,不再把孩子的成长看作一场需要“输赢”的战争,而是把它当作一段需要我们一起学习、彼此适应的旅程时,就不会有那些所谓的“叛逆”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