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厥阴四十四: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欲饮水者,阳复而有内热也。白头翁汤,白头翁清少阳之相火,黄连清少阴之君火,黄柏、秦皮,泻厥阴之湿热也。 1 阳复发热,利必自止,而反不止者,有热故也。下利而欲饮水者,阳复而有内热也。白头翁汤主之。 2 厥阴之病,厥则下利,热必利止,复厥则复利,此是一定之理。下利反不止者,必便脓血(厥阴十一,十三)。用白头翁汤,以清其积热,则不便血。 厥阴四十五:厥阴病,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厥阴病,欲饮水者,阳复而有内热也。少少与之,滋其燥渴,必当自愈。阳气初复,不可过饮,以防伤胃气而停水也。此白头翁汤之轻证也。 1 厥阴病,欲饮水者,阳复发热,故欲饮水。少少与之,滋其燥渴,故当自愈。阳气初复,不可多饮,以防土虚,不能消化,而停为宿水也。 厥阴四十六: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阳回热过,肝气郁陷,泄利未止,而益以后重,宜白头翁汤,清其郁热。 1 热利,是发热、下利也。阳复发热,利当自止,而反不止。此是热过伤阴也。 2 厥阴十一:热复当利止,若不止者,必便脓血。 热利下重者,即是热复之后,下利不止,则热过伤阴,必便脓血也。下重者,即是下利,又加后重之义。白头翁汤,清泻积热。泻阳复之热盛,与厥阴相平。厥热相平,则阴阳和而病愈。 3 厥胜则病进,热胜则病退。然热不可太过。厥冷与厥热,都是厥逆,唯厥热相平,才能病愈。热利者,是热厥也,不要单纯的理解为热。 当归四逆汤——厥冷而不化阳。 白头翁汤———热多而伤营阴。 热利是何病象?厥阴四十一,下利,脉数而渴者。厥阴四十二,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此两条即是热利下重的辨证依据。 ![]() 附:厥阴全篇结 1 厥阴病,厥热往复,厥热相平则病愈,不平则不愈。厥多热少,或热多厥少,皆不能愈,皆是厥逆。 厥冷多者,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 发热多者,白头翁汤,小承气汤,栀子鼓汤。 阴阳互厥,寒热错杂者,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 厥阴总共就这六方加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这就是厥阴篇的结构。 2 当归四逆汤———厥阴病,温气亏败,阴不化阳,调和阴阳。 加吴萸生姜汤——厥阴病,脏腑有寒,阴不化阳,调和阴阳。 通脉与四逆汤——厥阴病,下焦阳弱,阴不化阳,调和阴阳。 白头翁汤————厥阴病,热复太过,清泻余热,调和阴阳。 乌梅丸—————厥阴病,上热下寒,寒热错杂,吐蛔,调和阴阳。 干姜黄参汤———本自下寒,而又误下,中败寒格,调和阴阳。 麻黄升麻汤———表病误下,而发厥逆,表热内寒,调和阴阳。 瓜蒂散—————气厥不降,胸上痰实,痰实不去,气厥不降,调和阴阳。 附:下利脓血——石春广医案 2012年6月初诊,某女,34岁,齐鲁石化工人,便脓血5天,原因是吃剩饭和从冰箱里出来的水饺后,凌晨时发烧38.8度,腹痛、腹泻、小腹下坠、肛门灼热,在诊所输液五天,稍有减轻,刻下诊见,口苦,口干,欲饮,睡眠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辨六经,抓主证,用方;白头翁合黄芩汤,白头翁30克,白芍30克,黄柏15克,黄芩15克,秦皮15克,黄连15克,大枣20枚,3剂,水煎服, 二诊:症状均减轻,仍腹痛下坠,上方加木香20克,3剂,诸证痊愈。 论:本条医案,比较典型。食寒饮冷,则伤脾胃,肝脾下陷,则病下利。脉弦数者,弦为阴厥不升,数为阳厥不降,所以发热。便脓血者,阳热太过,而伤阴也。 阳厥不降,则口苦、口干、舌红、脉数,发热也。阴厥沉陷,则腹痛、腹泻,小腹下坠、肛门灼热也。脉弦数者,此为厥逆之脉,数为内热,白头翁汤,泻其内热,交济阴阳也。 厥阴四十七: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下利谵语者,阳复热过,传于土位,胃热而有燥屎也。宜小承气下其燥屎,以泻胃热。 上章是湿热下利,其伤在脾,脾伤则气陷,故病下重,此章是燥热下利,其伤在胃,胃伤则气逆,故病谵语。厥阴阴极阳复,热过伤津,亦有小承气证,厥阴自病,则无是也。 1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燥屎阻塞,胃热熏冲,所以谵语,宜小承气汤,下其燥屎,以泻胃热。 此下利者,是亡津液也。阴极阳复,从少阳之阳复。厥则脾陷胃逆,胃逆不降,则甲木克之,胃腑不容,故下利亡津,而成燥屎也。其依据是,甲木克胃,而乙木克脾,而从其类。 2 上条提纲,是湿热下利,其伤在脾,脾伤则气陷,故病下重。本条提纲,是燥热下利,其伤在胃,胃伤则气逆,故病谵语。厥阴阴极阳复,热过伤津,也有小承气汤证,厥阴自病,则无是也。 附:阳明二十九,六七日不大便,失气者,有燥屎也。辨证燥屎也。 厥阴四十八: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利后阳泄,不应生烦,乃更烦者,是阳复而有内热也。承气证之烦,其心下必当硬满,是为实烦,若按之心下濡者,是为虚烦。缘阳复热升,熏蒸肺津,而化涎沫,心气郁阻,是以生烦。宜栀子豉汤,以清烦热也。 1 下利之后,阳气亡泄,不应生烦,乃更烦者,是(阴极)阳复而有内热也。 按之心下濡者,此为虚烦,栀子豉汤主之。此是利后中虚,胃气上逆,故阳复热升,熏蒸肺津,而化痰涎,心气郁阻,是以生烦也。栀子鼓汤,吐去痰浊,以清烦热也。 按之心硬满者,此为实烦,大承汤主之。此是下利亡津,胃热土燥,碍胆经降路,胆经痞塞,而心下硬满也。大承气汤,泻胃热土燥也。 2 承气之烦,其心下必当硬满,是为实烦。459页,可下一,下利,三部脉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大承气汤。 ![]() 结尾思论:什么是厥阴,为什么叫厥阴,厥是什么意思。 阴阳的关系,六经的关系,六经之名,为什么叫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之名,单从阴阳论; 阳旺于阳明,阳盛则明,故六经之名,为阳明。 阴旺于少阴,少阴寒水,化君火之温,温则阳多而阴少,故六经之名,为少阴。 阳上阴下,中气交济,则阳气而降,阴也而升。阳明之阳伤,则阴盛而发厥;少阴之阴盛,则阴盛而发厥。发厥者,即是阴厥也。阴盛发厥,即厥阴之名也,故六经之名,为厥阴。以厥阴之经名,实为阴厥之病也。 厥阴者,阴极之脏,阴极而阳复,阳从少阳复。少阳者,为三阳之初始,阳气最弱,故六经之名,为少阳。阳至阳明,则阳气最旺,故阳旺于阳明,阳盛则明。 少阴者,肾水也,脏阴之根本也。少阴寒水,从君火化温,温则为阳,阳多而阴少,故名少阴。阳多阴少,则人不病,阳少阴多,阳虚水寒,则人病伤寒,病则见水气之本寒,水寒土湿而木陷也。 少阴寒水,水秘其阳,阳多而寒少,故名为少阴;阳伤阴极而病厥,故名为厥阴。阴极阳复,阳气始复则阳少,故名少阳。少阳之弱,至阳明阳腑,则阳盛而明,是为阳明。六腑为阳,阳明阳腑,阳气最旺,故名为阳明。 太阳在表,主一身皮毛,故名为太阳。三阴之首,故名太阴。太阳与太阴,还没想出来,以后再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