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冬汤 《医学心悟》: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 养阴清热二冬汤,渴而多饮用此方;天冬麦冬黄花粉,荷叶甘草知母参。 天冬二钱(去心),麦冬三钱(去心),花粉一钱,黄芩一钱,知母一钱,甘草五分,人参五分,荷叶一钱。 水煎服。 ![]() 方解 本方以咳嗽痰少、口渴多饮、舌红、脉细数为辨证要点。方中麦冬、天冬、花粉养阴清肺,生津润燥;黄芩、知母、荷叶清除肺热;人参、甘草补益肺气。全方扶正祛邪并用,共奏养阴清热、生津止渴之效。现代常用本方治疗糖尿病、百日咳、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阴虚咳嗽等。如见糖尿病多饮多尿,加生地、熟地、淮山药、山萸肉;咳而呕,加姜竹茹、枇杷叶;咳嗽不止,加前胡、百部、射干;气阴虚,加太子参、沙参;咳血,加白及、三七、仙鹤草等。 —————— ![]() 二冬汤医案 李某,男,55岁,某单位汽车司机。门诊病例。 初诊(07-10):诉近半年来身体逐渐明显消瘦,精神疲乏,遂去省级医院检查,发现血糖过高,确诊为糖尿病。诊见形瘦,疲乏,气短,口渴多饮,小便略多而黄,手足心热,舌红,苔薄少而黄,脉细数。 辨证:阴虚肺热。 治法:益气滋阴清热。 主方:二冬汤。 西洋参片10g,麦冬30g,天冬15g,花粉15g,黄芩10g,知母10g,五味子5g,甘草6g。10剂,水煎服。 二诊(07-20):服药后精神转佳,口渴减轻,但手足心热较显,舌红苔少而黄,脉细数。拟原方加地骨皮10g,再进15剂。 三诊(08-15):诉服药后诸症渐平,取效明显,于是自将原方多服10剂。察其舌红,苔薄黄,脉细略数,再以原方治之。 西洋参片10g,麦冬30g,天冬15g,花粉15g,知母10g,黄芩6g,生地10g,地骨皮10g,甘草6g。30剂,水煎服。 四诊(09-20):诉诸症已愈,并去医院检查2次,血糖、尿糖均趋正常,不仅精神转佳,且形体消瘦已明显改善,舌脉亦已正常。嘱服消渴丸善后。 按语:中医辨治消渴,当分上、中、下三消,上消病在肺,中消病在胃,下消病在肾。此案患者以烦渴多饮、疲乏气短为主要表现,故以上消论治。 曾某某,男,55岁,干部。于12月11日初诊。 主诉:双眼视力下降2年余。 病史:患者46岁开始戴老视眼镜,已更换眼镜5副,最后于今年2月验光配镜,双眼老视镜均+3.00DS,近2年视物昏花,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苦咽干,大便秘结。 检查:远视力:右眼0.5,左眼0.5。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散瞳后可见双眼晶状体周边部皮质呈楔形混浊;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诊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双眼)。 辨证: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 方剂:二地二冬汤(《张怀安眼科临床经验集》)加味。 处方:熟地黄10g,生地黄10g,天冬10g,麦冬10g,刺蒺藜10g,石斛10g,防风10g,菊花10g,决明子20g,火麻仁10g。7剂。 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医嘱:注意饮食调养,慎食辛辣炙煿之品。 二诊(12月18日):自觉视物较明;大便已通畅,舌质红,苔少,脉细数。原方去火麻仁,加枸杞子10g,以补肾益精明目。7剂。 三诊~八诊(12月25日~1月30日):服药35剂。双眼视物较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大便秘结等症状消失,远视力:右眼0.8,左眼0.8。双眼晶体混浊减轻。嘱服杞菊地黄丸2月,每日2次,每次9g,淡盐开水送服,连服2月,以巩固疗效。 按语:《内经》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脑风积热,水亏火炽,晶珠失养,致成圆翳内障;视物昏花,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大便干燥,舌红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征。二地二冬汤方中熟地黄、生地黄、天冬、麦冬、石斛滋阴补肾;刺蒺藜、防风、菊花祛风明目;加决明子、火麻仁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