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导师打趣评价为“奇葩作品”?非遗木刻年画转译为建筑空间!“钢结构链+木制解构”整合四大模块打造颠覆传统的线性马场!

 LAC_STUDIO 2025-05-06 发布于浙江

我们邀请到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

池佳乐同学分享他的设计项目

《桃坞逸马道——时间谱系与空间叙事》

以建筑的方式重构地区产业

集合场域文化与精神

链接历史与当下,从而促进文化保护与传播

👀
先来看下高清效果图吧

▲效果图侧视效果图

 ▲效果图正面视图

文化


年画桃花坞木刻作为我国三大年画之一,已拥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江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因发源于苏州古城桃花坞地区而得名。在其鼎盛时期传入日本,对浮世绘产生深远的影响,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浮,2006年,桃花坞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工作


我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桃花坞木刻年画,并且尝试将其转译为建筑学语义。建筑学在文化发展的尺度内是为了将文化背景转化为环境设施,从而实现文化地区的激活与文化脉络的延续。在这样的语境内,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建筑学的边界:空间不再是对场所的单一构建,而如容器一般,承担着对区域资源整合,高度聚集与再现场域精神的责任。


项目

调研

对时间谱系的发掘使我发现该地区存在着一段被忽略的历史:桃花坞不仅作为木刻年画的发源地,在中国古代该地区也部署着养马练兵之地,但这一点在区域的现代化发展中属于真空地带。基于这样的调研,空间构建的文化基础则被扩大:通过一个马场空间的构建再现被忽略的历史。

▲历史进程图
▲桃花坞工作室


策略

苏州城的空间特点是古街与现代都市的区块相串联,为了呼应城市形态的特点,马场的设计策略突破传统的集合式空间,将所有的功能区线性排布,形成一个如古街一般的开放式建筑。

作为开放式的空间,线性马场的功能更多的体现在对其周边环境的调动:马场形成的街区提供了新的集市空间,通过基于历史文化所衍生的人,马,马术运动三者在此地的重叠,为街区构建无可替代的独特性,进而不断产生新的链接性场景——“当你在此地拿着一杯咖啡闲逛,商贩的叫卖声中夹杂着围挡内传来的马鸣……”。对周边环境与资源的调动和再发展,为桃花坞地区的激活注入能量。

设计

线性马场如其名所示,是一条直线排布的长方形空间,空间总计为上下两层,下层主要为养马空间,马厩,洗马池,跑马场依次排列,整个养马区域被一条内部的步道所贯穿。行桥架构在养马场的上方,为人们提供穿越整个马场的快速通道,由中心环亭将两个部分嵌合在一起,同时利用高度俯瞰街景,承担着观景栈道的功能。为了加强栈道的稳定性,线性马场的两端均有钢结构链接成的吊桥配合建筑体本身采用的大量木制解构,在材料与形态构成上突出整体的解构感。

▲平面概况图
▲侧面线稿数据

▲正视全景线性图

天光马厩作为马匹的独居室,由一个透光板围合成的引光槽和马厩主体组成,没有天花板遮蔽的引光槽为马厩的照明与通风提供条件。坞蓬洗马池的顶部,木板如鱼鳞般互相嵌合,结构间形成的空隙将空气引入其中,水池的部分由混粘土组成。木编跑马场是整个建筑体中存在的最大的木编结构空间,由混粘土石柱提供主要承重,钢结构进行加固,主要的临街面由一个巨大的围挡作为阻隔,但围挡间的空隙在视觉上为内外空间的串联提供了条件。

▲光线图
构建

空间整体由四个不同的模块组成,单一模块的建构与复制组成一个具体的功能区。将空间区分为天光马厩,坞蓬洗马池,木编马场,以及被架空的行桥。这样的建造方式通过定制化模块与组装,有效缩短整体工期的30%,降低施工的成本。

▲马场线稿s数据图图

单体模块不受在地性的制约,可在工厂内完成质量检查与相关的实验,大大提升与保障了建筑体的安全性。模块可随时进行调整与再组装,同时减小对苏州古城区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建造层面具有良好的表现。

▲马厩数据(上)、洗马池结构(下)

演示

作为一个承载着历史谱系的空间,线性马场的演示通过对《姑苏繁华图》的研究,发掘古代苏州的原貌,提取出姑苏的构成要素,完成新的空间与旧的文化间的融合

▲马场效果图

▲模型近景

▲内部视角

个人感想

从方案到整体效果的生成,我深刻感受到内心的某一部分在随着建筑体的生成而不断的完善。我的创作方式——一个挑战传统的线性马场,我常被我的导师打趣为“一个奇葩”,但我清楚的是,在创作中,当你感受到与常理不同,十分难受时,你知道你在做对的事情。作品的最后,我希望借用康德的哲学革命来概括我对空间的感知:“人类创造的空间是理性的,但理性并不意味着真实,空间是客观性的,而非真实的,人类思想中自带的恒定定律,用来协调所有外在感觉的结果。”





图文来源 / 池佳乐

文中作品及图片归原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图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