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邀请到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的 池佳乐同学分享他的设计项目 《桃坞逸马道——时间谱系与空间叙事》 以建筑的方式重构地区产业 集合场域文化与精神 链接历史与当下,从而促进文化保护与传播 ![]() ![]() ![]() ![]() ![]() 文化 年画桃花坞木刻作为我国三大年画之一,已拥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江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因发源于苏州古城桃花坞地区而得名。在其鼎盛时期传入日本,对浮世绘产生深远的影响,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浮,2006年,桃花坞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工作 我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桃花坞木刻年画,并且尝试将其转译为建筑学语义。建筑学在文化发展的尺度内是为了将文化背景转化为环境设施,从而实现文化地区的激活与文化脉络的延续。在这样的语境内,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建筑学的边界:空间不再是对场所的单一构建,而如容器一般,承担着对区域资源整合,高度聚集与再现场域精神的责任。 ![]() 调研 对时间谱系的发掘使我发现该地区存在着一段被忽略的历史:桃花坞不仅作为木刻年画的发源地,在中国古代该地区也部署着养马练兵之地,但这一点在区域的现代化发展中属于真空地带。基于这样的调研,空间构建的文化基础则被扩大:通过一个马场空间的构建再现被忽略的历史。 ![]() ![]() ![]() 苏州城的空间特点是古街与现代都市的区块相串联,为了呼应城市形态的特点,马场的设计策略突破传统的集合式空间,将所有的功能区线性排布,形成一个如古街一般的开放式建筑。 作为开放式的空间,线性马场的功能更多的体现在对其周边环境的调动:马场形成的街区提供了新的集市空间,通过基于历史文化所衍生的人,马,马术运动三者在此地的重叠,为街区构建无可替代的独特性,进而不断产生新的链接性场景——“当你在此地拿着一杯咖啡闲逛,商贩的叫卖声中夹杂着围挡内传来的马鸣……”。对周边环境与资源的调动和再发展,为桃花坞地区的激活注入能量。 ![]() ![]() 线性马场如其名所示,是一条直线排布的长方形空间,空间总计为上下两层,下层主要为养马空间,马厩,洗马池,跑马场依次排列,整个养马区域被一条内部的步道所贯穿。行桥架构在养马场的上方,为人们提供穿越整个马场的快速通道,由中心环亭将两个部分嵌合在一起,同时利用高度俯瞰街景,承担着观景栈道的功能。为了加强栈道的稳定性,线性马场的两端均有钢结构链接成的吊桥,配合建筑体本身采用的大量木制解构,在材料与形态构成上突出整体的解构感。 ![]() ![]() ![]() ▲正视全景线性图 天光马厩作为马匹的独居室,由一个透光板围合成的引光槽和马厩主体组成,没有天花板遮蔽的引光槽为马厩的照明与通风提供条件。坞蓬洗马池的顶部,木板如鱼鳞般互相嵌合,结构间形成的空隙将空气引入其中,水池的部分由混粘土组成。木编跑马场是整个建筑体中存在的最大的木编结构空间,由混粘土石柱提供主要承重,钢结构进行加固,主要的临街面由一个巨大的围挡作为阻隔,但围挡间的空隙在视觉上为内外空间的串联提供了条件。 ![]() ![]() 空间整体由四个不同的模块组成,单一模块的建构与复制组成一个具体的功能区。将空间区分为天光马厩,坞蓬洗马池,木编马场,以及被架空的行桥。这样的建造方式通过定制化模块与组装,有效缩短整体工期的30%,降低施工的成本。 ![]() 单体模块不受在地性的制约,可在工厂内完成质量检查与相关的实验,大大提升与保障了建筑体的安全性。模块可随时进行调整与再组装,同时减小对苏州古城区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建造层面具有良好的表现。 ![]() ![]() ![]() 作为一个承载着历史谱系的空间,线性马场的演示通过对《姑苏繁华图》的研究,发掘古代苏州的原貌,提取出姑苏的构成要素,完成新的空间与旧的文化间的融合。 ![]() ![]() ![]() ▲内部视角 ![]() 从方案到整体效果的生成,我深刻感受到内心的某一部分在随着建筑体的生成而不断的完善。我的创作方式——一个挑战传统的线性马场,我常被我的导师打趣为“一个奇葩”,但我清楚的是,在创作中,当你感受到与常理不同,十分难受时,你知道你在做对的事情。作品的最后,我希望借用康德的哲学革命来概括我对空间的感知:“人类创造的空间是理性的,但理性并不意味着真实,空间是客观性的,而非真实的,人类思想中自带的恒定定律,用来协调所有外在感觉的结果。” 图文来源 / 池佳乐 文中作品及图片归原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 |
|
来自: LAC_STUDIO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