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才子”梁晓声,见解独到! 他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痕,科学的最高境界是无界,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伪,医学的最高境界是无疾。 史学的最高境界是无偏,美学的最高境界是无饰,法学的最高境界是无冤,理想的最高境界是无憾。 生活的最高境界是无虑,成长的最高境界是无怯,社交的最高境界是无隙,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无蔽。 绘画的最高境界是无拘,舞蹈的最高境界是无羁,创作的最高境界是无仿,自由的最高境界是无束。 梁晓声的话,展现了人类智慧对极致境界的深刻洞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无,不再有过多束缚,不再徘徊,没有内心纷扰,大爱无形,大善无迹,接纳一切存在,接纳万物本真。 “无痕”并非毫无影响,而是潜移默化;“无界”不是没有范围,而是突破局限;“无伪”更非毫无瑕疵,而是真诚相待。 尼采说:“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生命的真谛,从不是拥有了多少荣誉,而是领悟了“静水流深”。 当现代人被浮躁风气笼罩时,重审这些“无”的境界,就会发现,生活的意义,不是有名,有利,有誉,有位。 而是无愁、无恼、无烦、无闷。 作家梁晓声,之所以能把文字化作力量,这和他的经历紧密相连,梁晓声,1949年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历经时代的变革与沧桑,这些阅历,不仅成就了作家梁晓声,还成就了电影《这世界有那么多人》。 1977年,心怀梦想的梁晓声,考入了复旦大学中文系,他在求学期间沉浸于文学经典,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文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这种将生活感悟融入文学的手法,让其作品《人世间》,收获无数赞誉,一举拿下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陈忠实评价梁晓声说:“他用最真的情,写最实的事”,贾平凹更是称赞梁晓声是“生活的记录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梁晓声正是以器载道的践行者。 《老子·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无念生真智,有欲乱本心,心无挂碍,方能自在,内心丰盈的最高境界,就是看透繁华表象,心无旁骛。 魏文侯时,乐羊为取中山国,不顾儿子性命,印证了“无痕”方能成大事;爱因斯坦突破经典物理框架,展现“无界”后的创新;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诠释了“无偏”的治国理念。 南怀瑾先生潜心研究国学,不是沽名钓誉,恰是“无伪”后的传道授业;历史表明,“无”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去除杂质后的纯粹,对于无法言说之美,必须用心感受。 梁晓声说:“无德不受大尊,无才不受大敬,无志不得大成。文学的'无’,是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生活的'淡’,是一个不断沉淀的过程;真正限制我们的,往往不是外在的困难,而是思维的定式。” 教育的无痕,成就了人才;科学的无界,推动了进步;生活的无虑,拥有了自在;理想的无憾,当下即是圆满。 “无憾”本质上就是“全力以赴”的坚持;“无怯”本质上就是“勇往直前”的勇气;最好的人际关系,相交好似水长流,“无隙”才是友情的长久秘诀。 梁晓声在《人世间》中说:“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但行前路,无问西东,日子是过当下,不是过从前。世上所有的事,都经不起细品,一品,每一件都藏着感慨。” 从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到梁晓声“日子是过当下”的领悟,中华文化,始终在“无”的智慧中传承。 当我们真正做到了“无伪”,真正活出了“无蔽”,终将明白,真正的境界,不在遥远的彼岸,而在身边的点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