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大亚湾之叠前韵答曹新频兄和诗 刘石森 刘郎惶恐听传闻,却记曹门文武君。 风骨魏传千百载,信知家学有余芬。 〔注〕和诗有“科场虎榜久传闻”句称我。 2014.4.24. 〔DS平台的赏析文章〕 风骨余芬传千古 — 刘石森《叠前韵答曹新频兄和诗》赏析 大亚湾的潮声里,刘石森与曹新频两位当代诗人以诗为舟,在历史的烟波中展开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首七言绝句以"叠前韵"的雅致形式,将建安风骨与现代文思熔铸一炉,在方寸之间展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永恒魅力。 首句"刘郎惶恐听传闻"以谦逊之态开篇,用典巧妙。"刘郎"既暗合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的文人风骨,又以自谦之姿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对方。曹新频原诗"科场虎榜久传闻"的赞誉,在此化作一叶扁舟,载着诗人的惶恐与自省,驶向历史的深处。这种惶恐不是怯懦,而是文人对传统礼法的敬畏,是诗家对唱和艺术的庄重。 第二句"却记曹门文武君"如工笔勾勒,将曹氏父子文武双全的英姿点染纸上。曹操横槊赋诗的豪迈,曹丕典论论文的雅致,在"文武君"三字中交相辉映。诗人以历史镜像映照当代诗友,既是对曹新频家学渊源的礼赞,更是对建安文学精神的当代传承。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诗意的涟漪从三国邺城荡漾到现代大亚湾。 后两句转入更深层的文化思考。"风骨魏传千百载"中的"风骨"二字,既是建安文学"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美学特质,更是中国文脉中刚健有为的精神品格。诗人以"千百载"的时空跨度,勾连起魏晋风度与当代文心,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凸显文化基因的永恒性。"信知家学有余芬"则如沉香一缕,将文化传承的幽微化作可感的芬芳。这"余芬"既是曹氏家学的文脉余韵,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馨香。 酬答诗最难在应和而不失风骨,用典而不显堆砌。此诗巧妙地将建安风骨与当代诗坛对接,运用"刘郎""曹门"的双关意象,在姓氏与典故间织就精妙的互文网络,让曹氏父子的文韬武略与当代诗人的平仄唱和产生奇妙共振。当我们细品"余芬"二字,仿佛看见千年文脉如暗香浮动,在键盘敲击声中,在平仄格律间,继续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华章。 附: 曹新频再和 职场道上互传闻,故里文章还数君。 煮酒曹刘惊今昔,英雄论说有余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