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秋房内景)![]() 哈尼族是人数超百万的跨国民族,分布在中国、缅甸、老挝、泰国、越南等国。中国境内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哀牢山和蒙乐山的中间地区,其中尤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最为集中。这一地区哈尼族主要从事梯田稻作农耕,遵循农作物自然生长周期过传统的节日。哈尼族有“昂玛突”(祭祀寨神)、“苦扎扎”、“十月年”(过新年)三大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有着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 苦扎扎节是哈尼族三大传统节日之一,虽然各地因气候不同而过节时间不尽统一,但基本上都在农历六月份举行,故又名“六月节”,节期为三到五天。节日期间,全村搭建秋房,竖磨秋,搭秋千,杀牛祭献,相互走亲访友。2010年7月17日至21日,笔者对中越边境哈尼山寨太平村的苦扎扎节进行了调查。 村落概况太平村隶属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马鞍底乡中寨村,在马鞍底乡南边,距离乡政府所在地约6公里,距离中越边境10公里。太平村是中寨村委会所在地,面积2.2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2000~2500毫米。当地一年一熟,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近几年也在林地里种植草果。草果是多年生经济作物,适合在温暖潮湿、土地肥沃的林间阴地生长。2009年秋季开始的西南大旱造成了部分草果树旱死和枯萎,给当地农民造成巨大损失。2009年末,太平村有350人,可耕地面积316亩,其中水田196亩,旱地120亩,人均耕地面积0.9亩,村民人均年收入1400元。可以说,这是一个中越边境线上较为贫困的村寨。 太平村的村名源于一次山体滑坡。一百多年前,张、白、陈三家从老寨搬了出来,在寨子旁选择了一块空地定居下来,将这个地方取名为“三家寨”。后来陆陆续续地又有其他村民从老寨搬到三家寨居住。随着人口逐渐增多,三家寨从老寨脱离出来形成一个自然村,并被重新命名为“中寨”。1992年,中寨发生严重山体滑坡,已经不适宜村民居住,于是全村整体搬迁到了现址。为了求得以后村寨的平安,搬迁后的中寨更名为“太平村”。 村子里的姓氏有普、曹、李、白、黄、陈六姓,其中普姓人口最多,分别属于大普和小普两个家族。次之的是曹姓,属于同一家族。太平村各家族与周边其他寨子本家族往来密切。按照传统,同一家族的男女遵循本宗不婚的原则不通婚。过去村民的通婚范围局限于本民族,随着交往圈的扩大,尤其是年轻人外出务工,现在村民的通婚范围已经不限于本民族,甚至还扩大到了其他省份。不过,出生男女性别比例失衡、适龄妇女外嫁已经造成村寨里适龄男青年无法找到对象的局面出现。边疆民族地区出现的这一情况值得我们重视。 直至今日,原始宗教在当地哈尼族的生活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平时在村里经常会见到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而许多传统节日活动则更是与祭祀活动密不可分。祭祀多以祈求丰收、健康、平安等为重要主题,由此可见乡村民众重视的仍然是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这些祭祀活动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祈求平安幸福的心理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太平村每年都会按传统习惯过苦扎扎节,从农历六月第一个属龙日开始,节期为五天,大致过程为:第一天(属龙日)搭建秋房;第二天(属蛇日)杀牛和献祖宗;第三天(属马日)竖磨秋、搭秋千、摆长街宴;第四天(属羊日)休息一天;第五天(属猴日)一大早献祖宗。 随着时代变化,苦扎扎节也在发生变化。过去,节日期间村民都要穿民族服装,尤其是进入秋房的时候,但现在除了龙头外,很少有男性村民穿民族服装了。按照传统,节日期间要在秋房前杀牛祭祀,但村里已经有17年没有杀牛了。2010年,因乡政府出资帮太平村修建了永久性秋房,村民决定以杀牛的方式进行祭祀,牛肉才又一次出现在祭祀物品中。节日确已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村民依然很是重视这一节日。村里有许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过节时,大部分都会请假回家。 节日来源及组织者苦扎扎节是如何起源的?对于这个问题,绝大部分村民都无法回答。我们几经辗转,终于从一位村民那里挖掘出一则有关苦扎扎节起源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马鞍底乡的哈尼族与彝族杂居在一起。当时彝族人数多,势力大,而哈尼族人数少,势力弱,不像现在哈尼族势力大过彝族。彝族有一个叫阿嘎的漂亮女孩子和一个叫阿喃的英俊小伙子,哈尼族和彝族都非常喜欢这两个年轻人。阿嘎和阿喃从小一起长大,后来两人成了恋人。他俩非常喜欢打磨秋和秋千,两个人经常相约去打着玩。农历六月第一个属龙日,两人在磨秋上正玩得高兴,谁知磨秋转着转着就将他俩转到天上去了。两人到了天上后,阿嘎变成了月亮,在夜晚照亮着哈尼族和彝族的庄稼和人们回家的路,阿喃则变成了太阳,在白天给哈尼族和彝族的庄稼提供阳光,温暖着哈尼族和彝族人的身体。阿嘎和阿喃上天后,彝族人非常怀念他们,便从他们上天的那天开始过苦扎扎节,一过就是五天。后来彝族人邀请哈尼族去过节,哈尼族也很怀念阿嘎和阿喃,便在农历六月也过起了苦扎扎节。由于农历六月正是谷物灌浆的时候,于是每到这天,哈尼族在祭磨秋的时候就希望阿嘎和阿喃在天上保佑五谷丰登。 传统上,苦扎扎节由正、副两个龙头以及两个“找牛人”组织安排。龙头又被称为“咪古”,是具有村寨象征性质的人物,他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才能当选:夫妻双全;人品端正;家庭成员中无小偷小摸行为发生;家庭近九年无成员非正常死亡。通常情况下,龙头每三年改选一次,任何符合上述条件的家庭可出一位男性代表参选。选举龙头的方式简单,捏出与代表总人数数目相等的泥团,其中有两团中夹了一粒或两粒黄豆,拈中两粒黄豆的当选正龙头,拈中一粒黄豆的当选副龙头。“找牛人”是龙头的帮手,主要负责从村民家里收取购买牺牲的份子钱和购买牲牛,每年改选一次,按照居住格局从上到下的顺序由各家派出的代表轮流担任。 随着时代的变化,村干部逐渐成为苦扎扎节的主要组织者。这种变化可能是基于以下原因:民族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社会各方力量,尤其是各级政府部门加大了对民族文化扶持的力度;在向外界寻找资源的过程中,村干部因其是村民与政府、村民与学者等之间联系的主要纽带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日益受到村民的重视。比如,秋房就是当地村干部积极与乡政府沟通后由乡里出资修建的。在尚未正式调查前,当地一位村干部电话联系笔者,提出要笔者为村里购买牲牛出资的要求。正因为如此,村干部在传统节日中成为主要组织者也就可以理解了。 节日过程1.搭建秋房7月17日(属龙日)是节日的第一天,人们吃过早饭后,陆陆续续将早上割的野草背到秋房前。秋房是一幢四面透风的房子,其下面用六根水泥柱子撑着,每两根相对的柱子上是一个三角形支撑架,三个支撑架上钉有七根圆木,整个屋顶呈三角形椎体,上面盖着石棉瓦。秋房的地面是水泥地板,显得比较现代。据村民介绍,秋房是由乡政府出水泥、石棉瓦,村民出义务工修建的。传统此时发生了变化,秋房无需一年一换,只需象征性地在石棉瓦屋顶上加盖茅草。 秋房左斜侧面是一块空地,这里将竖起磨秋。空地后面用水泥砌了一个梯级祭台,祭台最顶端留出来一小块地没有抹水泥。这块地以后供家庭祭祀用,届时将用四根竹子插入泥土中搭建一个简易祭台。秋房的右侧面也有一小块空地,空地边生长着两棵杉树,这里将搭建一个秋千。 一些村民砍来了几根竹子,人们开始搭秋房。几个村民负责将竹子剖成两半,另外一些村民破篾片,其他村民则将剖成两半的竹子的一端用篾片扎好,再将茅草的根部平整地塞进竹子中间,大概每隔半米就用篾片捆扎竹子。很快,一排野草就扎好了。村里两个小伙子爬上屋顶,小心地踩在石棉瓦上铺野草。 抬着木料前往秋房![]() 秋房顶铺好茅草后,小伙子从屋顶一跃而下![]() 2.制作蒿桃“蒿桃”是当地哈尼族对糯米粑粑的叫法。它是节日期间必不可少的食物,既是祭祀祖宗的必备祭品,也是村民喜爱的美食。 7月18日是属蛇的日子。一大早,妇女们都到村委会对面的小卖铺打糯米。与很多地方打糯米不同的是,这里的糯米是已经蒸熟的糯米饭。过去糯米饭是用水碓或者干碓来舂,随着电器在当地的推广,现在已经改用电力打粉机来打。按照规矩,糯米饭应该是吃过中午饭再打,但由于当地这几天时不时会停电,所以妇女们很早就来了。 糯米饭打好后,笔者便跟随一名妇女去她家做蒿桃。首先做祭献祖宗的蒿桃,她将手洗净后,将一点熟蛋黄抹在手上,然后从盆里将糯米饭糊糊拿出放在芭蕉叶上拍平,再将芭蕉叶折起来就做好一个蒿桃了。她一共做了五个祭献祖宗的蒿桃。按照规矩,年轻妇女一般不做祭献祖宗的糯米圆团,只有中老年妇女才有资格做。不过由于她在娘家排行最大,下面只有一个读高二的妹妹,所以她今年是帮娘家做。大概半个小时左右,她就做了二十个蒿桃。到了想吃蒿桃时,将包有芭蕉叶的蒿桃丢入火塘中,吃时将烧焦的芭蕉叶撕掉即可。 打糯米的妇女![]() 3.秋房杀牛7月18日(属蛇日)还要杀牛献秋房和祖宗。买牛花了4000元,村里每户人家都交了50多元的份子钱,由找牛人收齐后交给牛主人。 吃过中午饭后,前一任正龙头和下一年的找牛人将水牛牵到了秋房前,各家派的代表拿着盛牛血、牛肉的器具也聚集了过来。杀牛任务由今年的正龙头普文明承担。在他杀牛之前,副龙头黄二端来一盆水洒了一些在牛的身上,象征性地对牛进行了清洗。祭献的牛是有讲究的,必须是阉割了的公牛,不能用母牛,否则祖宗会生气。在杀牛之前要由正龙头先阉割然后才能宰杀,今年的牛早已被阉割过,所以这道程序就免了。 牛杀好后,便开始对牛的各个部位进行分配了。村里共有76家凑了份子钱,按照平均分配原则,牛肉、牛皮、牛肚、牛肠、牛肝、牛心、牛肺、牛骨头等都分成了76份。牛的气管虽然不长,但也依然进行了平分,因为每家祭献祖宗都得用到气管。除了牛的气管外,牛肉、牛肝、牛心等也是祭献祖宗的必备物品。牛头和四只牛脚没有平分,牛的一只后脚和一只前脚是给下一年负责购买牲牛的两个找牛人,这相当于预先支付报酬,而牛头和剩下的两只牛脚由正龙头在家里熬好后请各家代表吃。 按照户数将牛肉分成一堆一堆![]() 4.竖磨秋、搭秋千7月19日(属马日)一大早,各家派一名代表去公有林地砍竖磨秋、搭秋千所需的树和藤条。根据传统,砍回的藤条上必须挂着果实,树的木质必须坚硬。树和藤条砍回来后,便开始竖磨秋、搭秋千了。 磨秋桩木质非常坚硬,地面部分长约1米,上端被削尖了,地下部分则有0.5米左右。磨秋桩揳入地面后,一个村民用6块空心水泥砖围在四周,在其中填上黄土,这是各家各户献磨秋的祭台。磨秋柱是用一棵海碗粗的树做成的,其中心部位被挖出了一个20多厘米深的坑,两端各揳入一根去了皮的小木棍当扶手。村民将磨秋桩尖端嵌入磨秋柱中心的树坑处,磨秋就竖好了。在龙头打磨秋前,先用藤条将磨秋桩与磨秋柱拴起来,磨秋柱的一端也用一棵小树固定,以防有人偷打后给谷物生长带来不利。 搭好的磨秋![]() 在竖磨秋的同时,秋房右侧正在搭秋千。村民将两根树干的尾端削尖后深深地斜插入地里,然后用藤条将其上端紧紧地缠绕在一起,一个秋千支架就搭好了。待两个秋千支架都搭好后,先将野草分别铺在两个支架顶端,再将一根悬挂有两个藤条圈的竹子固定在两个支架的交叉处,最后将一块木板拴在两个藤条圈上。至此,一个秋千就搭好了。秋千搭好后,用一根藤条将秋千固定在了旁边的树上,以防止在龙头没打之前有人打,因为那样将会有损村庄的庄稼。 5.摆长街宴7月19日下午,村里在秋房里摆长街宴,当地人俗称为“摆桌子”。下午两点半左右,正、副龙头各端着一张篾桌前往秋房处“摆桌子”。龙头到了秋房里后,两个村民开始敲锣打鼓,催促村民们端篾桌前往。 听到锣鼓声后,村民们纷纷端着篾桌从家里出发前往秋房。到了秋房后,先由两个龙头摆桌子,正龙头在秋房左侧靠外的地方,副龙头在正龙头后面,其余村民的桌子按照先到先摆的原则摆放。很快,秋房里便摆得满满的了,有些篾桌就干脆摆在秋房外。按照规矩,龙头带来的菜必须是12碗,其他村民的菜最少得6碗,多的可以10碗,但不能超过12碗。正龙头将下午刚刚煮好的牛头肉和牛脚肉也带来了,给每桌都盛了一碗。这时每桌菜的数目就不是双数了,但由于不是自己带的,所以没有关系。 待该来的村民来得差不多了,正龙头从秋房里出来,一手拿着两个用芭蕉叶包着的糯米饭团和一包用芭蕉叶包着的菜肴,另一手拿一个竹筒,里面放着一个长长的竹管。副龙头跟在正龙头后面,左手用一张芭蕉叶包一些菜肴,右手端一瓶白酒。普文明来到磨秋的旁边,用竹筒灌满水,然后拿着手里的东西来到磨秋旁。他先将竹筒挨着磨秋固定在黄土上,这是给天神、谷神等饮酒用的,其中竹筒里的水象征着酒,竹管是给天神、谷神吸酒用的。竹筒固定好后,他铺一张干净的芭蕉叶在旁边,打开手里的两个糯米饭团,从里面拈出一点放在芭蕉叶上。两个糯米饭团里面的内容是不同的,一个里面有煮熟的鸡蛋,一个里面除了糯米饭什么也没有。接着,他将带来的菜肴连芭蕉叶一起放在磨秋旁。普文明摆好祭品后,副龙头也开始摆自己的祭品了。黄二只需要用芭蕉叶包一点菜肴和带一点酒就行。他将芭蕉叶张开放在正龙头祭品的旁边,并洒一些白酒在菜肴上。 篾桌上的菜肴![]() 正副龙头象征性打下磨秋![]() 将祭品摆好后,正、副龙头开始祭磨秋。他们面朝磨秋(梯田方向)跪在地上,磕三个头后站起来,然后双手手心向上捧三下,这样的动作连续做三次才算祭祀完磨秋。正、副龙头祭完磨秋后,其他村民才上前对磨秋进行祭祀。他们都没有拿糯米饭,只带一些酒和用芭蕉叶包一些菜肴。到了磨秋前,他们将菜肴放在磨秋下的黄土祭台上,然后洒一点酒,再象征性地面朝磨秋磕一个头并手心向上捧一下就可以了。 龙头祭完后,村民纷纷开始祭拜![]() 敲锣打鼓,通知大家开饭了![]() 笔者向龙头敬酒![]() 待所有村民都祭完后,正、副龙头开始打磨秋。普文明先将拴磨秋桩和磨秋柱的藤条拿掉,再将固定磨秋柱一端的小树拿走,然后将两片木片放在磨秋柱中间。之后,正、副龙头先打磨秋。两人各在磨秋柱的一边,手扶磨秋柱按逆时针方向转三圈。完了后,两人坐在磨秋柱两端,双手紧抓扶手,在村民的帮助下按照逆时针方向再转三圈。在转的时候,转磨秋的村民不断加快速度,旁边的村民发出阵阵鼓噪声。 龙头打完磨秋后,其他村民纷纷加入到打磨秋的行列里。在村民兴高采烈打磨秋的时候,正、副龙头来到了秋千旁,将拴秋千的藤条解开就开始打秋千。正在正龙头要荡空秋千时,副龙头阻止了他。副龙头跑到旁边的一株树旁,折下来一根枝条插在秋千上后,正龙头才又开始荡了三下空秋千。荡完空秋千后,正、副龙头面对面一起站到了秋千上,在村民的帮助下打了起来。这次没有严格地打三下,而是打了十来下。正龙头说,打磨秋得严格地遵循次数,但打秋千的次数不很严格。龙头打完秋千后,村民们纷纷爬上秋千荡了起来,有些村民还荡得非常高,引得其他村民发出阵阵喝彩声。 打完磨秋和秋千后,该吃饭了。一个村民背着鼓、一个村民拿着一个中间烂了一个洞的锣站在水泥阶梯上使劲地敲打了起来,这是告诉大家,可以开饭了。秋房内,村民们相互敬着酒,说着祝福的话,一直到下午五点钟左右,长街宴才结束。 6.献祖宗哈尼族每逢传统节日都要献祖宗。苦扎扎节期间,太平村哈尼族共献了两次祖宗。第一次献祖宗是在杀牛当天。村民将分配的牛肉带回家后,取一些切成片放到水里煮熟。祭品除了牛肉外,还有一杯酒、一杯茶和五个蒿桃。家长带领全家朝祖先神龛磕头后,将祭品摆在神龛上供祖先享用。接着,他将一杯茶倒在火塘边,感谢它一年来给家里带来了温暖。之后,又拿一杯茶倒在灶窝处的一块石头上。以前煮饭煮菜是在三块石头上进行的,现在大部分家庭换成了三脚铁架,但灶窝边还保留有一块石头,将茶倒在石头上也是对灶窝一年的辛劳表示感谢。最后,他来到堂屋门外,放一张芭蕉叶在左边,将一点茶水、糯米粑粑、牛肉倒在上面,这是送给孤魂野鬼的。在哈尼族社会,滚岩摔死的、被车撞死的这类非正常死亡的鬼魂是不能进家门的,逢年过节只给他们在外面吃一点,以免打搅祖宗。孤魂野鬼祭完后,家长带着大家分享神龛上的祭品,男人喝酒,女人喝茶,家庭成员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每人拿两片牛肉食用,大家便能够得到祖宗的庇佑了。 7月21日(属猴日)八点钟左右,各家第二次献祖宗了。先献正常死亡的祖宗,祭品为三串用稻草捆扎好的熏牛肉、三个芭蕉叶包裹的蒿桃、一碗饭、一碗酒、一碗煮熟的牛肉和一双筷子。煮熟的牛肉是给祖宗吃的,捆扎好的熏牛肉是给祖宗带走的。面朝神龛磕了一个头后,便要献孤魂野鬼了。祭品为一点饭、一点水、几片牛肉,将祭品倒在门外左边就算祭祀完了。祭祀完成后,全家人开始做饭吃,献给祖宗的东西拿下来分享,每人同样分两块肉,以求得到祖宗的庇佑。 将祭品倒在门外祭孤魂野鬼![]() 结语苦扎扎节举行时的农历六月,恰值哈尼族地区水稻打苞、抽穗、扬花的季节,再过两个月,水稻就该收获了。因此,苦扎扎节预祝丰收的意义是非常明显的,它可以被看作是秋收前的序曲,提醒人们该为秋收作准备了。同时,节日还起到了调节人们身心的作用,让哈尼人能以全新的姿态去迎接即将到来的辛劳和收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