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功效相近的经方列表:
一,解表剂
- 麻黄汤与桂枝汤:均为辛温解表剂,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麻黄汤发汗解表之力较强,适用于风寒表实证;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多用于风寒表虚证。麻黄汤与桂枝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麻黄汤
- 方剂剂量:麻黄9g、桂枝6g、杏仁6g、炙甘草3g。
-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方解:麻黄为君药,开腠理,透毛窍,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又宣肺平喘以止咳逆;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助麻黄发汗散寒,又温通血脉;杏仁为佐药,降利肺气,助麻黄平喘;炙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
-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桂枝汤
- 方剂剂量: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
-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 方解:桂枝为君药,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芍药为臣药,益阴敛营,与桂枝等量合用,使营卫调和;生姜为佐药,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和胃止呕;大枣为佐药,助芍药益阴,且能健脾益气;炙甘草为佐使,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
- 用法: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 银翘散与桑菊饮:同为辛凉解表剂,可用于外感风热证。银翘散解表清热之力较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长于宣肺止咳,为“辛凉轻剂”。银翘散与桑菊饮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银翘散
- 方剂剂量:连翘15g、银花15g、苦桔梗6g、薄荷6g、竹叶4g、生甘草5g、荆芥穗4g、淡豆豉5g、牛蒡子6g、芦根9g。
-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 方解:银花、连翘为君药,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薄荷、牛蒡子、荆芥穗、淡豆豉为臣药,助君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竹叶、芦根为臣药,清热生津;桔梗、甘草为佐使药,桔梗宣肺止咳,甘草调和诸药,且合桔梗清利咽喉。
- 用法:上杵为散,每服18g,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桑菊饮
- 方剂剂量:桑叶7.5g、菊花3g、杏仁6g、连翘5g、薄荷2.5g、桔梗6g、甘草2.5g、苇根6g。
-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 方解:桑叶、菊花为君药,疏散上焦风热,且桑叶善走肺络、清泻肺热,菊花清利头目;杏仁、桔梗为臣药,一宣一降,以复肺脏宣降功能而止咳;连翘、薄荷为臣药,疏散风热以助君药;苇根为臣药,清热生津止渴;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
- 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二,泻下剂
-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均为寒下剂,能峻下热结。大承气汤泻下之力最强,适用于阳明腑实证;小承气汤作用较轻,适用于痞、满、实而燥不明显者;调胃承气汤以和胃缓下为主,用于阳明病胃肠燥热者。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以下是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的方剂剂量、功效、方解及用法:
大承气汤
- 方剂剂量:大黄12g(后下)、厚朴24g、枳实12g、芒硝9g(冲服)。
- 功效:峻下热结。
- 方解:大黄为君药,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芒硝为臣药,咸寒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且能清热;厚朴为佐药,行气消胀除满;枳实为佐药,破气消积,与厚朴相伍,以增强行气导滞之力。
-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厚朴、枳实,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
- 方剂剂量:大黄12g、厚朴6g、枳实9g。
- 功效:轻下热结。
- 方解:大黄为君药,泻热通便;厚朴为臣药,行气除满;枳实为臣药,破气消积,二者共助大黄攻下热结。
- 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
- 方剂剂量:大黄12g、芒硝9g、炙甘草6g。
- 功效:缓下热结。
- 方解:大黄为君药,泻热通便;芒硝为臣药,软坚润燥,助大黄泻下;炙甘草为佐使药,调和药性,缓大黄、芒硝峻下之力,使下不伤正。
-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三,和解剂
- 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均有和解少阳之功。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主治少阳病;大柴胡汤兼能内泻热结,适用于少阳阳明合病。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以下是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的方剂剂量、功效、方解及用法:
大承气汤
- 方剂剂量:大黄12g(后下)、厚朴24g、枳实12g、芒硝9g(冲服)。
- 功效:峻下热结。
- 方解:大黄为君药,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芒硝为臣药,咸寒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且能清热;厚朴为佐药,行气消胀除满;枳实为佐药,破气消积,与厚朴相伍,以增强行气导滞之力。
-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厚朴、枳实,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
- 方剂剂量:大黄12g、厚朴6g、枳实9g。
- 功效:轻下热结。
- 方解:大黄为君药,泻热通便;厚朴为臣药,行气除满;枳实为臣药,破气消积,二者共助大黄攻下热结。
- 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
- 方剂剂量:大黄12g、芒硝9g、炙甘草6g。
- 功效:缓下热结。
- 方解:大黄为君药,泻热通便;芒硝为臣药,软坚润燥,助大黄泻下;炙甘草为佐使药,调和药性,缓大黄、芒硝峻下之力,使下不伤正。
-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清热剂
- 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均有清热生津作用。白虎汤清热之力强,为清气分热的代表方;竹叶石膏汤清热之力较弱,但兼能益气和胃,用于热病后期气津两伤证。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以下是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的方剂剂量、功效、方解及用法:
大承气汤
- 方剂剂量:大黄12g(后下)、厚朴24g、枳实12g、芒硝9g(冲服)。
- 功效:峻下热结。
- 方解:大黄为君药,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芒硝为臣药,咸寒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且能清热;厚朴为佐药,行气消胀除满;枳实为佐药,破气消积,与厚朴相伍,以增强行气导滞之力。
-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厚朴、枳实,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
- 方剂剂量:大黄12g、厚朴6g、枳实9g。
- 功效:轻下热结。
- 方解:大黄为君药,泻热通便;厚朴为臣药,行气除满;枳实为臣药,破气消积,二者共助大黄攻下热结。
- 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
- 方剂剂量:大黄12g、芒硝9g、炙甘草6g。
- 功效:缓下热结。
- 方解:大黄为君药,泻热通便;芒硝为臣药,软坚润燥,助大黄泻下;炙甘草为佐使药,调和药性,缓大黄、芒硝峻下之力,使下不伤正。
-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 黄连解毒汤与凉膈散:都可泻火解毒。黄连解毒汤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凉膈散泻火通便,清上泄下,用于上中二焦邪热炽盛证。黄连解毒汤与凉膈散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以下是黄连解毒汤与凉膈散的方剂剂量、功效、方解及用法:
黄连解毒汤
- 方剂剂量:黄连9g、黄芩6g、黄柏6g、栀子9g。
- 功效:泻火解毒。
- 方解:黄连为君药,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黄芩为臣药,清上焦之火;黄柏为臣药,泻下焦之火;栀子为佐使药,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引邪热从小便而出。
- 用法: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凉膈散
- 方剂剂量:川大黄、朴硝、炙甘草各600g,山栀子仁、薄荷、黄芩各300g,连翘1250g。上药共为粗末。现代临床应用时,可按原方比例酌定用量。
- 功效: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 方解:连翘为君药,清热解毒,透散上焦之热。黄芩、栀子为臣药,清胸膈郁热。薄荷、竹叶为臣药,清上焦之热。大黄、芒硝为臣药,泻火通便,荡涤中焦燥热内结。炙甘草为佐使药,调和诸药,又能缓和硝、黄峻泻之力。
- 用法:每服6g,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小儿可随年龄酌减用量。 五,温里剂 - 理中丸与四君子汤:理中丸偏于温中祛寒,主治中焦虚寒证;四君子汤重在补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但二者在脾胃虚弱的治疗上有相似之处,且常可根据病情相互化裁。理中丸与四君子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以下是理中丸与四君子汤的方剂剂量、功效、方解及用法:
理中丸
- 方剂剂量: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90g。
-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 方解:干姜为君药,大辛大热,温中祛寒。人参为臣药,补气健脾。白术为佐药,健脾燥湿。炙甘草为使药,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 用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
四君子汤
- 方剂剂量:人参9g、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6g。
- 功效:补气,益气健脾。
- 方解:人参为君药,甘温益气,健脾养胃。白术为臣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茯苓为佐药,渗湿健脾。炙甘草为使药,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 用法:上四味,㕮咀,每服15g,用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现代临床多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 四逆汤与回阳救急汤:均有回阳救逆之功。四逆汤为回阳救逆的基础方,主治少阴病寒厥证;回阳救急汤兼能益气生脉,用于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四逆散,四逆汤与回阳救急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以下是四逆散、四逆汤与回阳救急汤的方剂剂量、功效、方解及用法:
四逆散
- 方剂剂量: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6g。
![]() - 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 方解:柴胡为君药,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芍药为臣药,敛阴养血柔肝,与柴胡合用,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枳实为佐药,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炙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 用法: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四逆汤
- 方剂剂量:甘草(炙)6g、干姜4.5g、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6g。
- 功效:回阳救逆。
- 方解:附子为君药,大辛大热,入心、肾、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干姜为臣药,温中散寒,助阳通脉,与附子相须为用,增强回阳救逆之力。炙甘草为佐使药,一则益气补中,二则缓和干姜、附子峻烈之性,三则调和药性。
-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回阳救急汤
- 方剂剂量:熟附子9g、干姜6g、人参6g、炙甘草6g、白术(炒)9g、肉桂3g、陈皮6g、五味子3g、茯苓9g、半夏(制)9g。
- 功效:回阳固脱,益气生脉。
- 方解:熟附子、干姜为君药,大辛大热,迅速温壮元阳,破阴回阳。人参、白术、炙甘草为臣药,益气健脾,补养后天,以助气血生化之源。肉桂助附子、干姜温阳散寒;茯苓健脾渗湿;半夏、陈皮理气化痰;五味子收敛耗散之阳气,均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使药,调和诸药。
- 用法:水二盅,姜三片,煎之,临服入麝香三厘(0.1g)调服。中病以手足温和即止,不得多服。 以上只是部分功效相近的经方,临床应用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合理选用经方。 |
|
来自: 鹤年养生 > 《中草药剂量 药性 方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