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袋里挤不下的,就亲手写下来。 你好,我是大圆儿。 于普通人来讲,外出旅行拍片儿,他就是顺道儿的事儿,不能是主要的事儿,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 39岁的我,本以为岁月赋予了丰富的阅历,能让我尽情享受假期的闲适,可途中所见所感,却让我对当下流行的“出片文化” 有了更深的体悟。 五一假期,我们一家四口奔赴青岛。本想去感受下国际大都市的松弛,却撞见了一场荒诞的“行为艺术”:天主教堂前,年轻人裹着外套排队,轮到自己时迅速脱掉外套,在寒风中摆出慵懒姿势,快门声响起后立刻套回衣服,哆嗦着冲向下一个打卡点。 每到一处,队友都会问我:“你说他们不冷吗?” 我跟队友说,你这样有点不礼貌,这是拿针把人家的假期滤镜刺破了。 玩笑归玩笑,可当旅行沦为一场以“出片”为KPI的表演,我们究竟在消费风景,还是被风景消费? 打开社交媒体,满屏的“九宫格攻略”、“出片圣地清单”正在重构旅行的定义。 景点不再是用来体验的,而是用来“打卡”的;记忆不再是用来珍藏的,而是用来“展示”的。 商家深谙“视觉经济”的逻辑:网红咖啡馆用ins风装修代替咖啡品质,景区用“天空之镜”“粉色沙滩”等人工景观替代自然景观。 年轻人甘愿排队两小时,只为拍一张能换取点赞的照片,而商家早已通过门票、道具租赁、滤镜付费实现了流量变现。 当朋友圈变成赛博秀场,旅行逐渐异化为一场“视觉竞赛”。 有人为了拍出“孤独星球”的效果,在寒风瑟瑟的海边等到日落;有人带着三套衣服、五套妆容奔赴景点,行李箱里塞满反光板和补光灯。 也不知道是我年纪大了,还是年纪大了,看着这些竟感觉像极了古代女子缠足,痛的是自己,看的却是别人。 在出片文化的统治下,旅行的“在场感”正在被肢解。我们不再用眼睛观察世界,而是用镜头框选世界;不再用脚步丈量土地,而是用滤镜美化记忆。 在漫画街胡同里,我目睹一对情侣吵架。女孩抱怨:“你根本没在给我拍照!构图歪了,光线死了,这组图怎么发?”男孩摔了相机:“你眼里只有取景框!” 我们举着相机寻找“最佳机位”,却错过了孩子蹲在路边观察蚂蚁的瞬间;我们盯着屏幕调整滤镜参数,却看不见海浪拍打礁石时溅起的彩虹。 当所有旅行体验都被压缩成可复制的“爆款模板”,记忆也开始变得千篇一律。小hong书上搜索“青岛旅行”,跳出的笔记清一色是“小麦岛日落”、“大学路转角”、“琴屿路风车”。 年轻人像完成流水线作业般打卡,却对德国总督府的历史一无所知,对青岛啤酒博物馆的酿造工艺毫无兴趣。 现代人只问哪里出片,不问哪里值得看。 出片文化最危险的副作用,是让旅行者沦为自我表演的道具。当“美”被简化为点赞数,当“自我”被量化为关注度,我们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价值崩塌。 青岛的寒风中,穿吊带裙超短裤拍照的女孩让我想起《楚门的世界》。她们在寒风里强颜欢笑,用发抖的嘴唇说出“好开心”,用冻红的膝盖摆出“松弛感”。 近乎自虐式的表演,本质上是对身体自主权的放弃,为了迎合“氛围感美女”的审美标准,年轻人甘愿成为视觉商品的原材料。 当“出片率”成为衡量旅行质量的唯一标尺,我们正在失去感受复杂世界的能力。 有人为了拍出“岁月静好”的照片,故意弄乱民宿房间;有人P图时把路人的身影全部抹去,只为制造“独享美景”的假象。 这种对“完美呈现”的偏执,恰恰暴露了内心的空洞,当现实不够精彩时,便用滤镜虚构一个精彩的人生。 更可悲的是,这场狂欢正在形成闭环:我们以为通过出片获得了存在感,实际上却是陷入了更深的精神困境。 点赞带来的短暂快感,像极了电子ya片。刚开始一张照片收获50个赞会兴奋半天,后来需要精修九图加定位才能换来同等刺激。“数字多巴胺”的阈值提升,让旅行从放松变成任务,从享受变成内卷。 那些在景点间奔波的年轻人,何尝不是在用镜头对抗存在焦虑? 当现实生活缺乏亮点时,便试图通过制造“高光时刻”来证明自己活得精彩。 当我们执着于远方的“出片”,是否正在失去感受“附近”的能力? 旅行不该是打卡任务的集合,而是让感官重新鲜活的过程。闻一闻渔码头咸腥的海风,听一听教堂午后的钟声,尝一尝刚打捞上的鲅鱼水饺,这些无法被镜头完全捕捉的瞬间,才是旅行真正的馈赠。 出片文化像一面扭曲的镜子,照见这个时代的集体焦虑:越是通过镜头确认存在,越是在真实世界中隐形;越是追求“完美呈现”,越是陷入“表演型人格”的陷阱。或许该放下相机,让旅行回归旅行本身,回归“在场”的本质。 当然,如果这是你的事业、生意,或者你是网红,那就另当别论了,这又是一套完全不同的操作逻辑和方式。 记忆从来不是存在相册里,而是流淌在血液中。 点亮「在看+赞」,愿你平安喜乐,福生无量。 关注的人越多,我更新的动力会越大哇! 一位生活在烟台的职场二胎妈妈,家有俩娃藤哥和萝弟,每天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经验反思;终身成长,持续更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