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2962字 阅读时间约10分钟 汉唐时期,中国政治上鼎盛与衰败并存、社会上安定与动荡交替的时代。战争和动乱带来的人口流动不仅带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交流,还使得某些文化符号也在发生着改变:比如作为中国古代重要文化符号之一的玄武,在这一时期的中原墓葬中,发生着细微的变化 玄武形象的起源与形成 玄武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四大类:灵异动物的想象;图腾祖神说;双嘴夔龙的信仰与神龙神龟崇拜说;攻龟取兆、阴阳媾精之义。《山海经·南山经》记载有旋龟(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晋代郭璞注曰:“虺尾,锐。”而虺本义为蝮蛇一类的毒蛇,因此玄龟应为鸟首蛇尾的龟形生物,可能玄武便是由蛇尾龟形生物逐渐演化为龟蛇相交的形象。也有学者依据《尔雅·释鱼》中对十种龟的记载,提出摄龟应是玄武的原型,因为摄龟“腹甲曲折”,“好食蛇”,而喜好吃蛇的龟类或许在与蛇的争斗中形成龟蛇相交的形象。 “战国末期屈原(前340?—前278?)所作的《远游》一文中“召玄武而奔属”的记载,是迄今所见最早提到玄武一词的记载。《礼记·曲礼》曰:“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孔颖达(574—648)疏曰:“玄武,龟也。” 东汉文学家张衡(78—139)《思玄赋》曰:“玄武缩于壳中兮,螣蛇蜿而自纠。”唐人李善(630?—689)将玄武解释为“龟与蛇交”。东汉魏伯阳(151—221)《周易参同契》有 “玄武龟蛇,潘纠相扶”的记载,可见,玄武由龟过渡到龟蛇,应发生在东汉之前。这一推论可以被出土文物进一步提前至西汉中期前。2003年汉景帝阳陵“罗经石”遗址出土的玄武纹空心砖便已出现了龟蛇相交的玄武形象。由此可见,玄武形象最终形成于先秦至西汉早期。 ![]() ▲汉景帝阳陵“罗经石“遗址出土的玄武纹空心砖 汉唐时期中原地区玄武形象的流变 (一)汉代 汉代是玄武形象的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玄武形象尚未确定成明确的龟蛇形象,而是龟蛇和龟并行于世,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 ▲ 中原地区墓葬中的汉代玄武形象 ![]() ▲ 同时期的玄武瓦当 通过以上两个表就会发现,在汉代占据主流的玄武图像为龟蛇形象,而龟蛇相缠更是龟蛇形象中的主流。龟的造型相对多变,汉代玄武在传统的龟的造型上衍生出了形似博山的背甲、兽足、兽首等多种特殊造型。龟背甲的花纹也有六边形、圆形(如山东东安汉里汉墓石椁北壁)等多种样式,其中的主流为六边形花纹,但背甲花纹明显经过了艺术加工:通过观察多种龟类背甲就会发现,龟类背甲上接近六边形的盾片只有正中间的三片至四片,其他的盾片大多为不规则或规则的四边形或五边形。因此将龟背上的花纹全部绘为六边形应经过了艺术加工。 (二)北魏、北齐、北周 魏晋南北朝是玄武形象的进一步发展阶段。笔者收集到的北魏、北齐、北周时期墓葬中出土的玄武形象较少,主要出现在河南洛阳北魏曹连墓、山东临朐北齐崔芬墓、陕西咸阳北周郭生墓、陕西西安北周李诞墓。玄武形象在这一时期表现为龟蛇相望,蛇首尾盘绕呈环状。但是此时的玄武形象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在龟蛇图案中加入了人的形象。 ![]() ▲山东临朐北齐崔芬墓北壁 ![]() ▲ 河南洛阳北魏曹连石棺后挡 ![]() ▲陕西西安北周李诞墓 观察这些玄武中的人物形象,不难发现洛阳北魏曹连墓和西安北周李诞墓的人物形象带有浓厚的胡人色彩,而山东临朐北齐崔芬墓的人物形象更像是汉人。通过阅读这三人的墓志,笔者对这一现象做出如下解释: 第一,北魏曹连墓志中记载了曹连担任过冠军将军、中散大夫,死后被追赠持节安西将军、凉州刺史。曹连拥有如此的地位,死后理应被厚葬。其石棺后棺挡上的胡人形象身穿汉地服饰,而曹连去世的时间为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由此,笔者推测,曹连后棺挡上出现的玄武及胡人形象,应为鲜卑汉化后在学习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的中原图案进行了自己的改造。 第二,北周李诞墓志中明确有“正光中,自罽宾归阙,太祖以君婆罗门种,屡蒙赏”的记载,根据学者对罽宾国的研究,其大致位置应位于今天的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的开伯尔山口附近,而这一区域又是传统意义上的胡人聚居区,因此李诞石棺上出现中国的玄武与西域的胡人结合的图案是十分合理的。 第三, 北齐崔芬墓志有“灵符降枯,山川集社”、“芒昧上玄”这样带有道教色彩的字句,似乎在暗示崔芬信仰道教。而道教中与玄武形象相关的即为玄天上帝(又称玄天大圣、玄武神将)。《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仰启咒》中对玄天上帝的形象有“紫袍金带佩神锋,苍龟巨蛇捧圣足”的记载,这与崔芬墓北壁的玄武形象高度吻合。同时,崔芬墓志中记载其“齐天保元年十月十九遴疾,终于家”,此时为高洋执政的第一年。在高洋执政初期,根据《大正新修大藏经》中的记述,佛道二教已然发展到“馆舍盈于山薮,伽蓝遍于州郡”,“缁衣之众,参半于平俗;黄服之众,数过于正户”的局面,足见佛道二教之繁盛。而崔芬在这一时期信仰道教似乎也是合理的。 ![]() ▲崔芬墓志铭 此外,笔者认为不能排除北魏曹连墓、北周李诞墓中的玄武形象是受到了道教或其他因素影响,但是他们的墓志中并未出现能证明二人信仰道教的证据,而来自罽宾国、属于婆罗门种姓的李诞更有可能信仰佛教、印度教或婆罗门教,这些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三)隋唐 隋唐时期是玄武形象的另一集中时期。从笔者收集到的玄武形象来看,这一时期的玄武形象表现为龟蛇相望占据绝对主流,但具体形象仍有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 中原地区墓葬中的隋唐玄武形象 通过上表会发现,隋唐时期的玄武形象似乎分化出了两个中心:长安和太原。长安地区的玄武集中表现为蛇身缠绕成环状,而太原地区的玄武集中表现为蛇头由龟的后方伸出,龟回头与蛇相望。 结语 “玄武龟蛇,潘纠相扶”,这一形象从纷乱的战国中走来,经过了汉唐时期安定与动荡的交替,它悄然发生着变化。汉唐玄武在地下沉睡千年,在其出土之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得以窥见千年前汉唐时期的文化、宗教和政治图景。 参考文献 [1]陈器文:《玄武神话、传说与信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年 [2]程万里:《汉画四神图像》,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3]《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五二 [4]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三原县双盛村隋李和墓清理简报》,《文物》1966年第1期 [5]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线刻石棺》,《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3期 [6]陈安利、马咏钟:《西安王家坟唐代唐安公主墓》,《文物》1991年第9期 [7]陕西考古所唐墓工作组:《西安东郊苏思勖墓清理简报》,《考古》1960年第1期 [8]赵力光、王九刚:《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壁画墓》,《文博》1989年第4期 [9]赵晶:《西安南郊金沱村唐代壁画墓的发现与研究》,《考古与文物》2019年第1期 [10]陕西考古研究所:《西安西郊陕棉十厂唐壁画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1期 [11]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管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9期 [12]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市金胜村第六号唐代壁画墓》,《文物》1959年第8期 [13]山西考古研究所:《太原市南郊唐代壁画墓清理简报》,《文物》1988年第12期 [14]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太原晋源镇三座唐壁画墓》,《文物》2010年第7期 [15]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太原唐代郭行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20年第5期 [16]刘运田:《赵县城内发现唐代石棺》,《文物春秋》1996年第1期 [17]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保管所:《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发现唐代石棺墓》,《考古》2003年第8期 文图/太平坊门生 编辑/青沼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涉及侵权请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