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山体效应是指大型高原或山地内部近地面气温高于外围同海拔自由大气温度的现象,其强度受下垫面、局地气候等因素影响,具有显著时空分异特征。青藏高原是全球山体效应最为强烈的区域之一。某团队从三维宏观尺度探析青藏高原山体效应空间分布规律(下图)。研究发现,高原东南部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干湿季分明,5-9月山体效应强度较年内其它时段弱。 ![]() (1)归纳青藏高原山体效应强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4分) (2)指出青藏高原海拔3000-6000米区域山体效应强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8分) (3)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5-9月山体效应强度弱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青藏高原山体效应强度总体从东到西增强(2分)、从北到南增强(2分)。 (2)总体趋势:随着海拔上升,山体效应强度增强(2分)。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2分);青藏高原海拔3000~6000米区域山体面积大(2分);高海拔地区地面比低海拔地区地面离同海拔自由大气的距离短(1分),地面热量传递过程的衰减损失少,高海拔大气获得的热量多(1分),因此山体效应更加明显。 (3)5~9月为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的湿季(1分),阴雨天气多,云层厚(1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1分),地面升温慢(1分);植被茂密(1分),地面湿度大(1分),升温幅度小(1分),地面对大气的加热作用小(1分)。 命题意图: 本试题通过山体效应概念引入学术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从三维宏观视角研究青藏高原山体效应的过程,考查其现场学习能力,培养其综合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本试题涉及到大气受热过程、热容量、天气与气候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要求学生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迁移运用相关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本试题还考查了读图析图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现象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素养。 试题解析: (1)本小题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关键是看准设问里的关键词“水平”,其它不用赘述。 (2)本小题主要考查对山体效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山体效应的原理: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大型高原或山地内部近地面气温之所以比同海拔的自由大气高,是因为这里近地面的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较多,气温较高。而同海拔的自由大气距地面较远,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少,气温较低(如下图)。青藏高原海拔3000~6000米区域山体面积大,面积越大山体效应越明显。3000米高原面近地面大气距地面(高原面)近,地面热量传递过程的衰减损失少,近地面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较多,气温较高。而3000米高的自由大气,其热量同样来源于地面(平原地面),因其距地面较远,地面热量传递过程的衰减损失多,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较少,气温较低。6000米处的高原面与自由大气相比,6000米高的自由大气与平原地面距离更远,地面热量传递过程的衰减损失更多,气温更低,与同海拔高原面之间的温差更大,山体效应更明显。所以总体趋势是随着海拔上升,山体效应强度增强。本小题需要对大气受热过程熟练运用。(下图中的数据均是为了说明山体效应的大小而作的假设) (3)本小题仍然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5-9月山体效应强度弱”,就是说5-9月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与同海拔自由大气相比,温度并不高很多。首先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分析:已知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干湿季分明,5~9月为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的湿季,阴雨天气多,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地面升温慢;其次从下垫面热容量角度来分析:5-9月为湿季,植被茂密,地面湿度大,升温幅度小,地面对大气的加热作用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