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上海国际车展两天媒体日里,各大车企及相关参展企业举办的发布会多达193场,创历年之最,而很多车企的发布会有一个共同点——对有关智能辅助驾驶的传播比较克制和谨慎。 今年3月底,一辆配置辅助驾驶功能的私家车,在武汉通往江西某地的高速路上发生了车祸,导致车毁和3名女青年身亡,引起全社会关注。至今,尚未见有关机构(部门)对事故原因调查处理结果的报告。 这起事故让人极为痛心,还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讨论,业界对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进行了深度反思。甚至可以说,该事故给汽车行业送上一副“清凉剂”“止燥药”,也给所有开车者提了个醒。 作为一位终身研究汽车做学问的老人,我也再次提醒诸位汽车年轻同行反思;汽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对造车者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如何把握新能源汽车的正确发展方向? 我从事汽车行业五十余年,至今仍然认为,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和发达,对当年德国本茨(奔驰)老前辈发明汽车的初衷,始终没有人敢篡改过。 虽然已经过去140多年,但汽车最根本的功能,依旧是安全、方便、快捷地把人(物)从此地移送至彼地,亦可将此称为“雪中送炭”功效,而其它后来不断添加的功能(诸如舒适、娱乐等),只不过是“锦上添花”——安全(行车)到达目的地才是第一位的。这对开车人本身和造车的企业都是同等重要、必须坚守的铁定原则。 同样,这是人们在当代进行汽车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如果没有了生命,造车、买车还有何用?对于车企而言,安全质量是必须守住的底线,这不单关乎开车人的生命,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一旦企业的质量“长城”崩塌,倒台的风险就将到来。 不言而喻,质量安全也是国之大事。眼下,诸如配置智驾辅助功能的汽车主要在国内销售,今后若大量在海外出售,一旦因质量欠缺而发生事故,则可能会引发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初始纯粹商务争执也许会演变成国际政治事件。 国家有关机构和部门在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应当通过健全相应的标准、法规等,对此加以正确引导,为消费者筑牢“防护栏”——这也是对技术创新者的最好的爱护。 4月16日,工信部发布消息,透露有关部门组织召开全国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会议围绕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有关产品准入和软件在线升级备案要求,听取汽车生产企业落实情况及建议。 工信部在相关的公告中特别强调,汽车生产企业需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这个部署十分及时和重要,希望借此推动中国汽车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 当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已取得阶段性巨大进步,相关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也势不可挡、局面喜人,汽车智能控制技术进步加快。但应清醒地认识到,汽车要完全实现自动或者说无人驾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汽车本身是一种与社会高度关联的机器,要让这种四轮机器人在大街小巷上高速移动而不伤害人,其难度可想而知,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非用单纯的技术就可以完全解决。这个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当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逐步实现这个安全目标,此中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环顾今日之世界,2025将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汽车业要在这不安稳的世界,潜心耕耘技术创新领域。所有车企最大心愿和目标,应该是让消费者的日子过得更好、生活品质更高,如果制造的汽车不安全不可靠甚至危及人命,则与此完全相悖。 对诸如“2025是中国汽车强国和全民智驾汽车元年”的说法,还是应多多斟酌。即便真是这样,那也是中国汽车扎扎实实、努力奋斗之后的必然结果,是水到渠成,而不必总是挂在嘴边。 (作者为东风汽车原副总工程师) |
|
来自: 新用户5657qPkI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