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一部《风云雄霸天下》,争者无数。 郭富城领衔一番并横压全场,所以番位、戏份并无可争,有些人就转而以“拍《风云雄霸天下》之前,谁更红”为议题,开口相争。 他们所依恃者,当然是1996年,郑伊健有四部主演电影,闯入香港十大票房排行榜。 用某些人的话来说,这份成绩,“秒杀四大天王,直追双周一成”。 前缀是影坛。 但笔者以为,他们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爆红。 本文以事实,见真章。 ![]() 1971年,李小龙回到香港。 在三年内,他相继主演了电影《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和《龙争虎斗》这四部电影,创下两夺香港票房年冠、两夺香港票房年亚、三破香港影史票房纪录、一破亚洲电影票房纪录的骇人战绩。 以一己之力,开创香港电影“功夫片”潮流。 被封“香港第一代功夫巨星”。 1974年,许冠文开始自导自演电影。 自此开始,他在八年时间里,交出《鬼马双星》、《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卖身契》和《摩登保镖》五部电影。 战绩是五夺香港票房年冠、三破香港影史票房纪录。 金像奖第一任影帝,兼香港初代喜剧之王。 1979年,成龙崛起。 他先后以《笑拳怪招》和《师弟出马》,连续两年夺得香港票房年冠、并破一次香港影史票房纪录。 数年后,又连续三年,豪夺香港票房年冠,并再破香港影史票房纪录。 更被谓之,“香港第二代功夫巨星”。 以上三人,都出自嘉禾。 ![]() 1986年,周润发化龙。 他以《英雄本色》、《八星报喜》和《赌神》,在四年时间里三夺香港票房年冠,并破两次香港影史票房纪录。 也几乎同期,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创下四年三夺影帝的空前纪录。 声势之强,无以复加。 ![]() 1990年,周星驰来了。 他携《赌圣》、《逃学威龙》、《审死官》和《唐伯虎点秋香》,连续四年,夺得香港电影票房年冠,并在1992年,一人独占香港十大票房排行榜前五名。 认真说起来。 他一个人,就可以占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影坛的“半壁江山”。 够不够恐怖? ![]() 什么是爆红? 严格来讲,香港百年影史上,真正可称“爆红”的演员,仅以上五位。 后来者,如1998年打破双周一成香港票房年冠垄断的郭富城,2000年开始,陆续夺得香港票房年冠的刘德华、梁朝伟、甄子丹和古天乐,可算巨头,却谈不上现象级“爆红”。 很简单。 他们也有佳绩,但要么高度不足,要么声势有过中断,并未如几位前辈一般,以惊天动地之姿,横压影坛,龙虎相争。 郑伊健当然也曾红过。 但“古惑仔”系列电影,一则制作粗糙,二则尤其仰仗题材因素,又仅一瞬之威,更近昙花一现,如何当得起真正的“爆红”之寓? 道理并不深奥。 ![]() 转头再看乐坛。 上世纪八十年代“争霸”的谭咏麟和张国荣,可算“爆红”之始。 在那几年,二人交替垄断了,TVB最受欢迎男歌手奖、金曲金奖、叱咤乐坛男歌手金奖和IFPI销量大奖等顶级乐坛奖项。 几乎全香港都在为二人“争风吃醋”。 ![]() 1990年,郭富城乐坛出道。 他连发三张百万级销量唱片,先后征服台湾、内陆、香港及海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在新加坡醉心龙虎榜创下迄今未被打破的十二周连冠纪录、在内陆连续夺得销量月冠、在香港首张精选集和粤语专辑,皆创下空前销量纪录。 所以,当他回到香港,刚诞生不到半年的乐坛封号“三剑客”,应声作古。 香港乐坛,自此进入四大天王时代。 这就是“红极”的郭富城。 ![]() 其后就是四大天王。 这个名号一出,即刻横压整个华语乐坛。 郭富城、刘德华、张学友和黎明这四个人的名字,响彻华语世界,大致将七零后、八零后那群人,尽收麾下。 这是又一场不可不见的“爆红”。 也有龙争虎斗,随着该名号的出现,次第而来,迄今未歇。 其后再无神话。 ![]() 说来好笑。 笔者文章,虽谈的是娱乐圈,但总以理据、数据、新闻和逻辑为根本,并不口出妄言,也从不主观臆测。 对面却站着有一群人。 他们开口就是各种大帽子乱飞,却从来都绝口不提理据、数据、新闻和逻辑的真伪。 也或者说,这些人其实从来不敢面对事实。 所以,何为真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