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顾 | 生存还是毁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和传承

 9133图书馆 2025-05-06
图片
全文共3476 字   |  阅读约需10分钟

编者按:

本文是2020年12月6日由何以考古学社举办的“何以说”小论坛第二十期“生存还是毁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和传承”的总结与回顾。

在论坛上,小编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和由来,接着介绍了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与情况,也介绍了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举日本为例)。最后参与者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就此展开讨论。

希望此次论坛所交流得出的这篇文章能够给各位朋友带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的新的思考、感悟和启发,并希望阅读本文的朋友留下您宝贵的建议和看法。

图片

01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里讲的非物质遗产指的是符合现代价值观的各种传统文化,无需讨论封建糟粕的遗存,以下简称非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遗的定义: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早在1950年,日本指定的《文化财保护法》中就有综合考虑到有形文化财和无形文化财的保护问题。日本是最早对非遗在国家法律政策层面上有体现和实践的国家。

而在1978年首批遗址列入到了《世界遗产名录》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就有会员国对无形的文化遗产表示关注。

在2003年,UNESCO第23届全体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正式的以“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对应的综合概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了UNESCO的内部工作机制。

图片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日本文化财保护制度简编》
图片

0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国内近几十年来的环境变化十分巨大,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以及全球化的趋势下,非遗受到了社会或自然环境突变的影响,存续越发艰难。

从2004年8月我国加入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到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同年1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国内非遗保护的开始。

在非遗保护上,面对非遗存续非常严重的情况,以国家权力为主导的抢救性保护是很重要的。国家政府首先在非遗资源调查上展开工作,从开始便进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随后又建设名录体系。

图片
▲川北薅草锣鼓,主要分布在广元市四县三区境内的传统音乐,2006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源见水印)

随着保护工作的进行,其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国家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被不断强调,而政府对于文化发展方向的引导力也不断凸显。

对于非遗保护,国内早些的方向是“政府主导,民事为辅”,国内非遗文化多样,地域广阔,其中基层政府的责任变得很重,疏于管理,则极易被政治目的所利用产生负面社会影响;管理僵化,甚至盲目取缔,则更容易造成社会冲突。

同时也陷入了“办文化”的困境,地方政府举办的仪式没有民间传统,成为民众凑一时热闹的场景。

图片
▲四川汶川阿尔羌寨在灾后重建中,那些被认为不具有羌族特色的民居,被指令用片石黄泥在钢筋混凝土的墙面上粘贴涂抹
图片

而随着非遗保护的发展,人们对于非遗的保护行动也开始转移至“人”身上,非遗的诞生和其意义是伴随着其地区生活的人和自然环境的,所产生的出来的物质工具同时也是承载非遗的一部分。

国家文化主管部门于2007年至2018年先后命名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另外21世纪以来,民众对于文化传统的传承和保护越来越关注,再加上民众作为非遗的主体之一,保护工作也是需要社会公众去参与的,所以保护工作的重点也慢慢侧往“行政为主,民事为辅”。

目前了解到国家对于非遗的宣传工作不少,比如确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也有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这样培养非遗传承人的机构。

图片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

但是对于非遗的传承保护,最好的局面是使它们“活”起来。可是由于目前所见的非遗更多较完整的保留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于当地的居民(包括传承非遗的人们)来说,维持生活是必须的,不能够为了保护非遗而忽略了人们的生存或生活需求。

时代的进步使得人们过去的生活与现代生产模式不匹配而导致了贫穷,年轻一代为了摆脱而选择出走又导致了非遗的后继无人或是价值消亡,所以现在很多保护非遗的实操里都存在发展经济的一层目的,非遗成为发展经济的招牌,产生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情况。

目前国内有一个新的,并且已经开始实践的保护形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历史文化沉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既保护非遗,也保护孕育发展非遗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在类似的方面,小编提出了一个事例,是对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云南西部的沙溪寺登村的保护。

整个项目涵盖遗产保护、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三个方面,编者认为黄印武建筑师(该项目的策划人)和他的团队对于寺登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特征的保留是值得文化生态保护区学习和借鉴的,比如“大沙溪”这样一个概念:2012年大丽高速的通车,团队将各项目(比如民宿、博物馆等)分散到原村落的周边,把游客向外疏导。

图片

▲寺登村魁阁戏台(图为2009年重修后模样)

虽然文化生态保护区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和保护方式,但是小编认为这或许是非遗保护一个好的发展方向。

图片

03

讨论发表

在讨论发表环节中,同学们积极交流了各自的意见。

图片

何雨蔚同学提到了生态博物馆的概念,生态博物馆作为外来的概念,最早被苏东海及邢台先生引用提出,强调地区性质以及民众的参与。同时,何同学也提到经济发展对于非遗保护的影响,尤其是在政府以及居民眼中更重要的会是生存发展的问题,这也是之前提到的非遗保护的困境。

图片

牛龙锋同学提到虽然目前注重“活态”的保护,但是国内非遗数量和体量太庞大,他对于“活态”保护是持观望态度的,认为所有非遗一味的“活态”保护未必是好事。并且认为表演艺术类和传统手工业类别的非遗更适合现代社会,也更容易发展或者说是“活态” 保护。

图片

田松林同学认为对于非遗的档案留存可以更多地增加录像的记录,他认为这样可以更完整地记录下非遗的面貌,更可以在博物馆建设线上虚拟互动,实现科普目的。田同学以农村建新房等习俗为例,提到了非遗形式和意义的转变,还有不断前进所诞生的新习俗和生活模式,还有以马保国为例的非遗庸俗化和非遗边界的问题。

图片

04

总结

在国家摆脱封建等压迫,步向现代社会时,经历过新文化运动、文革、破四旧等活动后,国家的确走出了旧时代的阴影,但同时传统文化亦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再加上时代的快速发展,国内环境近几十年来的剧变,非遗的现状是岌岌可危的。

图片

“对于这些无形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最好的方法或长久的发展之道莫过于把它们保护在基层社群之中,亦即创造解释和不断地再生产出这些民俗文化的社会环境与文化土壤中。”

—《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麻国庆、朱伟

由于非遗与人地、社会关系是共生的,他们互相影响成长。所以对于非遗保护,小编觉得培养出对非遗(自然是符合现代社会观念的)有保护概念的社会环境是有利的,在《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书中,作者也认为国内在非遗上的教育是不足的。

参考日本,日本教育基本法规定国民要热爱乡土,以此来唤醒民众爱国热情,教育大纲也将“尊重和维护日本传统文化”列为内容之一,以实现“文化立国”,向国际输出的目标。东京台场一所中小学走廊墙上刷上了日本传统颜色并附上其介绍,小编想这种耳濡目染的教育对下一代或是公众的非遗保护观念是很好的,小编偶然看过一部国产动画《京剧猫》,里面很自然地融合了很多京剧的元素,小编觉得这便是其中一个好的“教育”,也是非遗融入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方式——文化创意产业。

图片

▲日本东京台场一所中小学走廊墙上印有日本传统颜色及其介绍

文化创意产业的确是商业对非遗保护的加入,但小编认为非遗和商业并不是不能达到平衡的,或许它会对于非遗作出重构的行为,但其实非遗在长久的传承中,早就经历了许多次的重构,比如说革命歌曲对民族歌曲艺术的运用也是对非遗的传承。

而且这样也有利于对城市名片的发掘,增强国内各地区文旅的独特性,减少同质化,更重要的是给非遗多一点“活路”,令其能长久地流传下去。

最后,希望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想让后代也能够看到现在的我们所生活的样子,在未来有些东西可能真的无法避免它的消亡,但是相信其厚重优秀的内核会一直一直流传到永久。

图片

参考文献:

麻国庆 朱伟,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文编/ KK

图片来自于网络,涉及版权请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