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感受,才是关系的真相。

 老友mk09qda3vs 2025-05-06
在4月中旬我写了一篇文章《不用试探,不对劲就是不对劲。》,提到在一段关系中,人要相信自己的直觉。

我这样写道:

相信直觉并不是因为它的准确率有多高,而是快速给自己一个警醒和预防。

有读者问我:

那一段关系是不是自己的正缘,可以靠直觉进行判断么?

这是一个好问题。

它无形中扩展了对直觉的看待,站在了另外一个维度。

直觉是什么?

其实是我们的感受之一,尤其是第一感受。

在头脑和意识还没有进行判断时,直觉就先给出了预判。

而感受,是直觉的递进层面。

很多人都认同一个观念是:

如果一段关系是自己的正缘,那么能在关系里看到自己,不仅越来越爱对方,也会越来越爱那个在关系中的自己。

而它如果放在感受层面去谈,可以这样说:

你的感受,才是关系的真相。


图片

在一段关系里,千万不要低估、小看,甚至忽略自己的感受。

这其实是你判断一段关系的——我说的稍微武断一点——唯一标准。

让我们先把【唯一标准】放在这儿,最后再展开讨论,先去看关系中你的感受意味着什么?

我以为有三点最重要的核心。

第一个核心是:

感受是自我主权的觉醒信号。

我在之前的几篇文章里,陆陆续续提到人的主体性。

放在亲密关系里,主体性的最高价值,就是帮助一个人识别并捍卫自己内在秩序的完整性。

也就是这句话:

不管你爱谁,不管你爱得有多深,任何时候,都不能没有自己,都不能迷失自己。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感受并进行表达时,这并非是对他人行为的控诉,而是主体性系统在进行启动和防御。

它是在宣告:

我的情感配得感,要求被纳入我的感受之中。

感受的浮现与表达,实际上是你处于一段关系中依然感觉自我存在的升级认知框架。

通过感受,你才能精准定位自己未被满足的核心需求。

如此,才可以调动关系中的互动模式,而非单一困在被动受害的叙事里。

尤其是负面感受,它并不一定意味着关系的终结,而是重建平衡的起点。

图片

第二个核心是:

感受是关系潜台词的解读。

一段关系的表层语言,比如行为或承诺,常常和关系的深层逻辑,比如权力博弈或情感投射,存在一定的区别乃至鸿沟。

通过感受,你能察觉到这种差异。

就像我在周六的图文推送《你知道,眼泪是真的会流干的。》里写的那句话:

一张说爱的嘴,和一百个不爱的细节。

对方说出口的,不一定是真的。

你感受到的,才是真的。

也正是应验了另一句话:

你觉得那是爱,那就是爱,你觉得那不是爱,那就不是爱,你的感受才是真切的,不会欺骗你的。

它背后透露出的关系潜台词是:

当你持续感到付出不被看见,就会暴露出关系中存在的隐形价值不对等。

对方也或许在用你自愿的借口去逃避,而你在用牺牲感去兑换关系责任与道德感。

一旦你有意无意开始忽略自己的感受时,那么关系就会穿透还依然相爱的谎言,直接给你埋下了以后才能察觉到的一个个雷。

感受所带来的刺痛感,其实隐含着一些关系需要调整的信号。

甚至能够提供精准的锚点。

你处于一段关系里,哪里需要调整,哪里需要修正,都因感受而起,却不因感受而否定。


图片

第三个核心是:

感受是共同进化的开关。

人对亲密关系的认知,有一个必须要认清的地方是:

最高级的主体性,是意识到自己的感受,同时也承载着对方的隐形需求。

比如:

一段让你长期焦虑的关系,可能是在提醒,你的过度妥协正在助长对方的掌控和依赖性。

而对方的愤怒,或许是被你压抑的投射与镜像反应。

一段关系的长久持续,本质是:

可以协同作战。

就像我写了很多次的这句话:两个人在一起,到底是共同解决问题,还是想要解决彼此。

所谓的协同作战,就是需要跳出一个思维逻辑:

从我的感受 VS 你的行为的对立视角,切换到,我们的感受是关系良性发展的结果。

如此,关系才能从权力争夺的战场,转化为双主体的协同修炼场。

简单去谈:

就是关系中虽然我们各位主体,但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站在同一个角度去共同面对这个世界的。

这不是感受的问题,这是立场的问题。

例如:

对方的逃避,可能会激发你的控制欲,而你的控制欲又反向强化了对方的逃避。

这种模式之下的对抗,感受也同样会变成彼此的对立。

这就丧失了表达感受的最初发心与立场,最终只能针尖对麦芒,或鸡同鸭讲。

图片

最后:

说到这里,我想有读者会提出一个问题:

既然自己的感受才是关系的真相,重点是表达自我感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是否意味着关系里要以为我为中心?

或者是,如果对方也这么想,他认为他的感受也是关系的真相,他也要优先顾及自己的感受,这不就矛盾了么?

非也。

这里面,有一个悖论:

当两个主题都宣称我的感受是真相时,关系究竟是一场注定冲突的独白,还是可能会诞生更高秩序的对话?

有些人其实不是惧怕感受,而是惧怕感受背后的冲突。

仿佛是,只要我坦诚说出自己的感受,那么就意味着我站到了对方的对立面,忽略了对方的感受,是不顾全大局的表现。

然而,对感受的理解与表达,其实不是这个层面。

正如第三个核心里提到的,表达感受的发心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感受即真相的深意是:

承认感受是关系中个体主体性的真实体现,但拒绝将其固化为绝对的真理。

这要求双方把各自感受,都当做是探测关系存续可能性的能量传感器,而非攻击对方的武器。

比如:

你在表达你这样做我觉得不舒服,对方在表达我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什么。

看似是对立的感受,但要做的,是在个体感受背后,你们是否还有可以协商和沟通的余地,找到权衡解决办法。

这才是感受落地的最终章。

这里面有一个认知递增变化是:

就像两盏探照灯在黑暗的洞穴中交错,各自照亮局部的岩壁,而真正的洞穴全貌,需要各自都去照亮。

最光辉的时刻,存在于两个光斑的重叠之中。

这是从我的感受真相,到我们的感受都可接纳与理解,最终从彼此感受中,延伸出的第三空间共同感受。

这种共同感受,才是爱。

真正的感受主义真相,不是放纵自我,而是通过极致诚实地面对自自己,倒逼出关系进化的可能性。

当你说我的感受才是真相时,真正的潜台词是:

我愿以感受为矛,不是用来指向你,而是劈开我们之间的关系冰层,让关系得以流向更加自由的的状态。

也就是:

既要像战士般捍卫自己感受的正当性,又要像僧侣般修炼关系的整体性。

这就回到了我在前文里暂时搁浅的那个观点——在一段关系里,千万不要低估、小看,甚至忽略自己的感受。这其实是你判断一段关系的唯一标准。

何意?

它的最终解释是:

关系中的双方,各自的感受,都具有正当性。

它都是维系自我主体性的一种信号,也是对关系潜台词的解读。

但这里有一个前提是:

坦诚面对和表达感受的目的,是为了彼此更好的交融与共同成长,而非单纯说你不对。

那唯一标准是在说什么?

就是看对方在你表达感受时的态度与反应。

如果他不认同你的感受,否定你的察觉,甚至不允许你有自己的感受,那么你就应该知道,他和你不是一个立场。

他在你表达感受且借由感受表达问题的时候,不是想和你一起解决问题,而是想解决你。

这是一个必然的逻辑。

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一定记住我一句话:

你的感受,不是错。

不是你的感受不对,而是那个人不对。

END

 山 海 皆 可 平 , 难 平 是 人 心 

【 ⭐ 👍🏻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