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增厚在中医中属于“崩漏”“月经不调”“癥瘕”等范畴,其核心病机与冲任失调、气血瘀滞、痰湿阻滞或肾虚不固相关。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体质和症状进行个体化调理。 治疗子宫内膜厚,是中医的强项,这个方子1周见效,有效率达95% 王翠平 2025-5-410:46河南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妇科主任医师 中医中药在治疗子宫内膜增厚方面效果显著,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体质,通过辨证论治和个性化组方,能有效调节气血、祛湿化瘀,进而恢复子宫内膜正常厚度。子宫内膜增厚的中医原因: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增厚与气血、痰湿、瘀血等因素相关,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的气滞血瘀、痰湿互结证,开出包含桂枝、茯苓、桃仁等中药的方子。治疗效果:患者服用一周后症状明显改善,继续调理两个月后月经周期基本恢复正常。 在妇科门诊中,子宫内膜增厚是常见病症之一。不少患者深受其扰,出现月经异常、淋漓不尽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从中医角度来看,子宫内膜增厚多与人体气血、痰湿、瘀血等因素相关。女性以血为本,冲任二脉为气血之海、生殖之本。 若冲任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痰湿瘀血内阻,就易导致子宫内膜过度增生。病位虽在子宫,却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肝主疏泄,调畅气血;脾主运化,祛湿化痰;肾主藏精,充养冲任。三脏功能失常,气血痰湿瘀滞于胞宫,遂致本病。 曾接诊一位 32 岁的患者王女士,她因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多且持续时间长前来就诊。 近半年来,月经每次持续 10 余天,血色暗红,夹有血块,还伴有小腹疼痛、腰骶酸痛、神疲乏力等症状。 经辨证其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弦涩。 综合辨证,属气滞血瘀、痰湿互结证。 针对她的病情,开出了一个基础方子:桂枝、茯苓、桃仁、丹皮、赤芍、当归、川芎、白术、香附、益母草等。 方中桂枝温通经脉,茯苓健脾祛湿,桃仁、丹皮、赤芍、当归、川芎活血化瘀,白术健脾化痰,香附疏肝理气,益母草活血调经。 诸药合用,共奏调和气血、祛湿化瘀之效。 王女士服用一周后,月经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经量减少,小腹疼痛减轻。 继续调理2个月后,月经周期基本恢复正常,诸症皆消。复查 B 超显示,子宫内膜厚度趋于正常。 像这样的案例在门诊中屡见不鲜。多年临床经验表明,运用中医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灵活组方,多数患者在 1 周左右就能见到明显效果。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厚,不仅能改善症状,还能从根本上调理人体气血阴阳、脏腑功能,恢复冲任二脉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子宫内膜维持在正常厚度,避免病情反复。 辨证录 调经门 经水过多,行后复行,四物汤加味,加味补血汤。血虚不归经。治法大补其血之不足,引其归经,宁有经后再行之病哉。 妇有经水过多,行后复行,面色痿黄,人倦无力,人以为血热之故也,谁知血虚而不归经乎。夫血旺则经多,血少则经缩。然血归于经,虽血旺而经亦不多,血不归经,虽血衰而经亦不少。世人以经水过多为是血旺,此治之所以错也。惟多是虚,故再行而不胜其困乏。血损精散,骨中髓空,不能华于面也。治法大补其血之不足,引其归经,宁有经后再行之病哉。 方用四物汤加味治之。 熟地(一两) 川芎(五钱) 白芍(三钱) 当归(五钱) 荆芥(三钱) 山茱萸(三钱) 白术(五钱) 续断(一钱) 甘草(一钱)水煎服。四剂血归经矣。十剂之后,加人参三钱,再服十剂,下月行经适可而止,不再行也。 四物汤乃补血之神药,加白术、荆芥行中有利;加山茱萸、续断止中有补;加甘草而调和得宜,所以血足而归经,经归而血净也。 此症用加味补血汤亦佳。 当归 黄芪(各一两) 荆芥(三钱) 白术(五钱)水煎服。四剂人健,十剂全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