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精华录(470)清初先辈张隐庵,受业张卿子、卢之颐,在杭州胥山建侣山堂聚众讲学,遵经据典属古方家,对《伤寒论》研究重视气化。民国岭南陈伯坛、彭泽民师生亦言六经为气化相传。婺源汪莲石在上海应诊,开始也继承此说,尔后思想转变,不再坚守这一法门;其弟子除恽铁樵仍按《伤寒论》遣药,大、小学生丁甘仁、程门雪均转入时方行列,成了叶香岩流派的传人。就山东来讲,很少独立门派,杂方郎中占较大优势,常把“融汇古今”的牌子悬在头上,堪称地方特色。杂方同道喜投经、时混合药物,逢支气管哮喘开小青龙汤去桂枝、白芍加地龙、石韦、矮地茶、鱼腥草,极有效验,名“聚锦煎”。 1978年老朽诊一微山湖渔翁,每到冬季发作,气逆上冲、痰鸣不断、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即给予此方,计麻黄6克、半夏10克、干姜10克、细辛10克、五味子(打碎)10克、甘草6克、石韦6克、地龙10克、矮地茶20克、鱼腥草30克。日饮一剂,分三次服,连用五天,喘止、气降、痰消。 小郎中按:本文中张老阐述了重视气化功能的伤寒学派传承和发展。重点突出了气化学说在不同时期的流变轨迹。清初张隐庵以气化论伤寒开宗立派,经民国岭南学派陈柏坛等赓续其说,至沪上汪莲石学派则呈现学术分化:既有恽铁樵之守正,亦见丁甘仁、程门雪等转投时方之变通。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山东地区形成的"杂方"传统,其以经方为体、时方为用,其实张老的学术特点就明显地呈现出了这种杂方传统特色。 中医学的传承其实是需要这种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创新的特点,继承前人思想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形成自身的临证思想。其实即使是一些非常优秀的徒弟,也无法百分百传承师父所有的临床经验,一定要结合自身的认知形成思想。小郎中目前还不能确定自己的临证思想有哪些,大体上就是传承张老经方为体,时方为用的传统,不拘泥于经方,更不局限于时方,临证重视脾胃气化和全身气机流通,一切以辨证论治为基本思路,结合金元四大家中李东垣和刘完素的思想,并借鉴叶天士和薛生白的经验,学习应用赵绍琴赵老治疗温热病和湿热病的思路,不断临床实践,慢慢总结临证经验,争取能把张老的学术传承好,发展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