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飞花入梦雨如愁(下)——山虫微生活

 鹤青白裔 2025-05-06 发布于云南
---下---


玩公众号的,应是最了解自己朋友圈文化生态的一群人。以山虫所发某一单篇数据统计,也基本能看出作者以文化角色的社交状况。简单分析如下:

1.喜欢山虫的人,以中年男性为主,大头在本省。所以说,善理性对话者,女人缘并不好(原本关注总人数的男女比例基本均衡)。

2.日常喜欢阅读文字的也是中年男性为主,但单次有耐心读完千字以上文章的比例,越来越少(一般不超过30%)。

3.微信好友基本不转发或背着山虫转发。物理空间越近者,越吝于互动。

4.山虫诗文受众,好文艺气息者胜过好时评者,喜文的多过喜诗的。

5.普遍对智力劳动者的认同和尊重意识淡薄,版权意识更淡薄。

……

我能理解有些人不发圈,但别人不一定能理解爱发圈的人。正是对事物认知的差异所致。求赞,或者虚荣?算了吧,真没这心思,只要有一二知友来证明一下没被屏蔽即可(想知道可不可见,也是为了解网监的宽严程度——即言论自由的实现程度)。

本人几乎也不怎么给别人点赞,但不死板,值得互动时自然互动,灵魂有趣必有回响。所幸,山虫圈友大部分便是如此。朋友圈,除了是个记录平台,它也是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既然是学习,当然就不得不有所筛选,如果哪天互相看不到了,当然就是因为互相觉得不值一瞥。不太喜欢圈中不吱声,群里瞎咋呼的行为,就像老把你拉进一个小屋子蛐蛐别人,或是表达欲强,好为人师又怕惹是非的猥琐感觉。

对近乎所有新交的年轻人,都莫名地心疼同时又伴随失望,特别是一有机会就要对某些东西“俯首称臣”的人——请注意,于你而言最伟大的个体就是你自己,最伟大的行为就是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不是其他。

身边也有不少近年毕业的“口罩”大学生,几乎乖巧,乖巧到完全湮没青年人的特征。唉,他们并非不善良,是善良到愚钝。曾试探性问过:上大学那会儿用过A4纸吗?答:不知道你在说啥?

如果刚好读到此段,又对上号的,慢走不送。

带了一个月的大学实习生,仅分担我一半课程,也不参与其他无聊业务。发过两条朋友圈,后一条曰“已对教师行业祛魅”,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她离开,我发圈:有其他路不走,非要来撞南墙,那么多南墙不去撞,非要来撞最硬这座。

其实她人不错,读初中时也热爱文学,曾是我主办的校园文学社主要成员之一。很明显,大学生活已消磨了几乎所有青年的锐气,加微后一般不敢(或不愿)与直话直说的“老愤青”有任何互动。她也不例外,故此条始,又只好无奈屏蔽。

多次被圈友问及:你天天如此胡言乱语,朋友圈是不是屏蔽了领导和同事?闲来一答:基本是。

向来认为微信朋友圈是私家花园,正如那句“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可进”的英式名言,它不是公众平台。把友圈当宣传工具或言论禁地的行为(或认知)都欠妥,屏蔽无二话,一不高兴也不让你看到我。(吾非某组织成员,故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就因为不是,幸甚至哉。)

一般情况下,不主动加微信,至亲都不主动,担心我的口无遮拦会给他们造成心理负担。若碰上十分有趣又有行动担当之人,则可死皮赖脸求加。常规社交中加我的都会留一段观察期,若三观近,偶有互动就留着,若非则不久后双屏(也有从不冒泡便把忘了的)。故,新旧同事和相关领导90%以上最终被设为“仅聊天”。近年中土基本盘愈趋于奴化,本就不多的好友几乎是在负增长。

另一现状,在微信生活中爱我挺我赞我抑或笑我恨我厌我者,同行居多,若干坑我出卖过我的都是教师,无一例外。其实,山虫向来的批判对象不止教育,更多是某种力量的肆无忌惮,不知同为受害者的他们咋想的。特别公开提醒粉红色的玫瑰,必屏蔽(除非确定感情深值信任而可以存异者)。刺耳点讲,决定删除的即是互认为不配共处一室的。

公众号另当别论,它就是公共平台,不能说的自有相关“有司”帮忙筛选,所以巴不得有更多人传播一些常识呢。顺便若能赚点烟钱,满足下我那无可遏制的文化虚荣心,愈佳。个人视频号则完全公开,无非热爱个大自然,无伤大雅。

好嘞,复欲登高去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