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子墨 余华老师说:“低层次的家庭里,人的脑子里装的大部分是犟,在沟通上存在双重障碍,常常因为一句话就闹翻天。”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犟”已经成了某些人的一种习惯和状态。 这里的“犟”并非是一种褒义的执着,而是一种近乎顽固的坚持自我,不愿意接受他人观点的态度。这种“犟”往往源于多种因素。 一方面,可能是教育程度的局限。在一些低层次家庭中,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较低,缺乏对多元观点的理解和包容能力。 他们习惯了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很难去接受新的想法。 就像一个长期在传统农耕方式下生活的家庭,对于现代农业科技带来的新种植方法,他们可能因为自己的固有认知而坚决抵制,认为老祖宗的方法才是最可靠的,这就是“犟”的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生活压力也是导致“犟”的一个原因。 低层次家庭往往面临着更多的经济压力、生活琐事的困扰。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心理状态比较紧绷,容易变得敏感和固执。 例如,为了一点家庭财产的分配或者家务劳动的分担,家庭成员可能因为一句话就互不相让,各自坚持自己的看法,谁也不肯妥协。 低层次家庭在沟通上存在着双重障碍。 第一重障碍是表达障碍。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和语言训练,家庭成员可能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他们常常词不达意,本来是想要关心对方,说出来的话却可能带着指责的意味。 比如,妻子想让丈夫早点回家帮忙照顾孩子,可能会说“你就知道在外面鬼混,家里什么都不管”,这样的表达不仅没有传达出自己的真实需求,反而容易引发矛盾。 第二重障碍是理解障碍。即使对方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家庭成员也可能因为自身认知的局限而无法正确理解。 他们更多地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别人的话,而不是尝试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 就像丈夫说自己工作压力大,想要得到妻子的安慰,妻子可能却理解为丈夫在抱怨自己不工作,从而引发争吵。 在这样的家庭里,常常因为一句话就闹翻天。这看似不可思议,其实是上述因素积累的结果。 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触及到了对方的敏感神经,由于双方都处于“犟”的状态,不愿意让步,也缺乏有效的沟通能力,矛盾就会迅速升级。 例如,在家庭聚餐时,一个家庭成员随口说了句“今天的菜怎么这么咸”,这本是一句简单的评价,但是在低层次家庭中,可能就会引发一场大的争吵。 做菜的人觉得自己辛苦准备饭菜却被挑剔,心里委屈又愤怒,而说菜咸的人觉得自己只是陈述事实,不理解对方为什么反应这么大。双方都在自己的情绪里越陷越深,互不相让。 低层次家庭中的沟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犟”的态度和双重沟通障碍相互交织,使得家庭关系变得脆弱而紧张。 要改善这种状况,提升家庭成员的教育水平、缓解生活压力、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都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这种不良的沟通模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
|